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价》2010.02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实际来看,在实体经济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走势可能对CPI的走向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回顾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未来的粮食价格走向做出判断并提出稳定粮食价格的建议。

一、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回顾

如果从建国开始,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走过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价格、政府统一定价、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收购保护价与销售市场价并存和最低收购价与市场形成价格并存5个阶段。

1949~1952年我国实行的是自由市场定价机制。尽管建国以后政府完善了粮食管理机构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但这个阶段粮食市场的购销活动总体上是自由进行的,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呈现市场主导型特征。

1953~1984年我国实行了粮食的政府统一定价机制。这个时期呈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无论是生产者价格还是消费者价格均由政府决定,政府统一定价在粮食价格形成中占据主导地位。

1985~1992年实行定购价格和议购价格并存的机制。这个时期粮食收购价格是定购价格和议购价格“双轨”并存,在定购范围内,让政府主导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作用,在议购范围内让市场主导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作用,因而这个时期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呈现出不同领域分别由政府和市场主导的混合型特征。

1993~2003年实行收购保护价与销售市场价并存的机制。这一阶段市场在粮食收购价格形成中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粮食销售价格市场化,使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彻底结束,从1955年开始发行且给无数中国人留下难忘记忆的粮票进入收藏市场,为粮食价格形成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价格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4年至今实行最低收购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这个时期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标志着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迈上了以市场为主的轨道。最低收购价格与市场形成价格并存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粮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市场粮价低迷时,政府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一旦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就停止政府收购。最低收购价的实施,对防止粮价下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粮食价格的下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以上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来看,总体上是不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来进行的,但同时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国家的干

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梁永强

摘要:我国的粮价形成机制经历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目前已经形成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此机制中,粮食供需是决定粮价的基础因素,以最低收购价为标志的政府干预是决定目前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由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高,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的长期稳定,关键是通过各种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粮食价格供需政府干预

20

《中国物价》2010.02

预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以下就来分析影响我国粮价的主要因素。

二、目前我国粮价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粮食供需是决定我国粮价的基础因素从供给角度来看,过去30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连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1978~2008的

30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长到5.29

亿吨,年均复合增长1.9%。其中,1978~1984年是中国粮食产出增长最快的6年,期间中国粮食产出由3.05亿吨迅速增长至4.07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996年和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两次突破5亿吨大关,不过随后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产出连续5年出现下滑,随后政府出台一系列“稳产增收”措施,陆续取得成效,2007年粮食产出再次突破5亿吨大关。此外,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谷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如棉花的单产面积稳步增加,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压力下,保证了粮食产出的稳定增长。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现在已经存在隐忧。首先,城市化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中国原本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转为工业和商业用地。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对我国耕地面积的摸底调查,当年耕地面积仅有18.5亿亩,随后政府提出了保证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国耕地面积的长期目标为18亿亩,粮食播种面

积为15.8亿亩。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与政策红线非常接近。面对中国仍将进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保住18亿亩耕地政策红线的任务非常艰巨。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减少是必然趋势,由此延伸到全国去考虑,保住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对于仍在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来讲,压力是巨大的。而且东部地区的土壤环境相对于西部大部分地区来讲,生态环境更好、耕地更加肥沃,东部适宜种粮的耕地不断减少,即使西部的耕地面积保有数量不变,18亿亩耕地质量的差别也是值得担心的。其次,种粮收益比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损严重。种粮收益比实质上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1)多年来,农民种

粮获取的收益难以追赶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农民通过种粮获取的纯收入的增速,往往跑不赢通胀。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非农收入增速快于务农收入,大量壮年劳动力涌入非农行业,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

(3)种粮的亩产收益远远小

于其他经济作物,农民倾向于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但粮食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出现变化,而且与经济作物、外出务工相比,种粮收益明显偏低,粮食种植面积比重也在降低,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从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粮食实际需求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摄入动物蛋白比重增加,粮食间接消费导致国内粮食总需求呈现刚性增长。

官方预测2010年国内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需求的比重为49%,202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

43%,同时,饲料用粮需求则由2010年的36%提

升至2020年内的41%,粮食消费总需求较2010年增长1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数量显示,居民口粮消费数量不断降低,

表130年来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局

单位:万吨19782008年均复合增长率

粮食30,47752,871 1.9%肉类1,0627,279 6.6%猪牛羊肉8565,337 6.3%牛奶883,55613.1%禽蛋1992,7029.1%水产品4654,8968.2%棉花

217

749

4.2%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