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综述

作者:胡燕燕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8期

内容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介绍跨文化语用学的概念,其次总结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最后,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思考与展望,以期扩展其研究层面。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引言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语用学为基础,结合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不同的语言学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有所不同。何自然(1997)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是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Kecskes(2004)认为跨文化语用学关注的是不同母语的、通常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在社会交际中用同一种外语语言系统交际的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跨文化语用学以语用学理论作为背景,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李丹云,2013)。笔者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活动以及语言现象的研究。尽管研究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关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何自然(1995)认为布卢姆-库尔卡等人将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的观点较为合理,即(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3)对比语用研究;(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王建华(2003)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是语用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围绕这一核心,他指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归纳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文化载体——语用手段层面,语用手段是对语言文字、文化载体的分析,属于基本层面;(2)文化蕴涵——语用环境层面,文化蕴涵是隐形的深层结构,是第二个层面;(3)文化策略——语用主体层面,语用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主动功能。笔者较为赞同王建华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的分类,其三个层面构成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完整体系,由语言的表层形态深入到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跨文化语用学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概括。

3.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各异,洪岗(2001)提出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采用“观察—引发—元语用评价”的语料收集方法,同时注意研究对象、情境因素、概念、语料收集工具和样本的对等问题,并融入民族志方法。这样就能提高语料的信度和效度,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充分、更客观的解释。王建华(2003)认为由于跨文化语用学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宏观研究视野,将语言置于运用过程中的动态观念,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必须丰富自己的方法库,并从中概括出涵盖面大、针对性强的综合性方法。李炯英(2008)提出,基于NSM理论的文化脚本及其研究方法,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提供了语义学方法。这或许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新思路。杨文慧(2009)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应采取多维的比较方法,尤其是将交际模式与文化语言和交际语境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文化之间和交际语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才能得出科学的发现。

总体来说,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写、分析、理论阐释、对比与比较、材料实证法、文化投射法、语料收集、语义等诸多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关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定性的研究方法比较成熟,但是缺乏缺乏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4.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跨文化语用学在国内的研究也有近40年的历史,研究者们基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对不同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余宏波(2005)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主要探讨从三个层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即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层面;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层面和语际语语用学层面,对从事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出相关建议。卢文戈(2007)探究了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从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和社会形态发展等方面产生文化差异,从而影响到语用翻译。通过正确处理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和差异,即语用对比,可以更准确处理英汉互译方面的疑难问题。张苑(2012)依据语用学的面子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结合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对比中美选秀节目中评委对选手表现的负面的批评言语,分析中美评委的批评言语使用的策略的不同,从中发现两国的文化差异。程璐璐等人(2015)基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从近年媒体上宣传的广告语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广告语言,应用语用学、语际语言和言语行为来分析广告短语中的语用因素,进一步深化对广告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规范语言的应用范围并提升语言的学习能力。龙梅芬(2017)探究了基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及改进策略,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程建丽(2019)以奥运英语培训成人跨文化语用能力为研究内容,分析其现状及原因,设定层次目标,探寻培养和提升策略,以期满足冬奥背景下张家口对跨文化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促进张家口与世界日益广泛的跨文化交流。

我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历史虽短,但成果颇丰,特别是基于汉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更为丰富。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语言研究的视野较为宏观,并注重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研究者们基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分析了包涵外语教学、翻译、商务广告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其次,研究者们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基于对汉语的研究,从某一语言

文化(目前主要是欧美国家的语言文化)出发,按照在该语言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标准和模式去寻找、识别和检验其他语言文化中的语用现象。再次,把握语言研究的动态观,将语言置于运用的过程中。最后,重思辨性研究,轻实证性研究。大多数研究侧重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阐述,但缺乏对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

5.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总体来说,我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对未来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展望:

(1)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拓展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研究内容,将其理论与其他研究相结合,把握交际的动态性和言语行为的多功能性;

(2)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用基于大量数据自然语境中的话语来代替用引发法问卷调查收集的语料;倾向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来分析语料。此外在完善跨文化语用学的思辨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的实证研究;

(3)在研究对象上,不仅要加强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还要拓展汉语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Kecskes, I. (2004). Editorial: Lexical merging,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cultural crossing[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1, 1-21.

[2]洪岗. (2001).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J]. 外国语, 2, 42-48.

[3]胡文仲. (2005). 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323 -400.

[4]李炯英,赵文薇. (2008). 文化脚本: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语义学方法[J]. 外语学刊,4, 60-64.

[5]杨文慧. (2009). 从主位结构的运用看跨文化语用差异和语用定势[J]. 外国语文, 3,93-99.

(作者介绍:胡燕燕,江苏大学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