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明史》课程论文
题目:宋代品饮艺术——斗茶
学生姓名:张迪
学号:201019010230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
班级:茶文化102班
任课教师:任光凌
2012年05 月28日
宋代品饮艺术——斗茶
茶文化学院茶文化102班张迪
摘要: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斗茶图》, 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 对说明古代斗茶风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宋代;斗茶;茶经;茶盏;现代斗茶
一、《斗茶图》介绍
《斗茶图》共绘四位人物,皆男性,每人身边都放置着几副茶担子,盛有茶具、茶炉。其中一位脚穿草鞋,坦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夸耀自己茶品的优异,左侧一位男子,卷着衣袖,正提壶持碗,往茶碗中注入茶汤,对面两个人正聚精会神,听其讲述,自己也耀耀欲试,似乎在发表自己的斗茶意愿。唐代陆羽《茶经》讲究茶汤香和味, 鉴别方法不是“干看” , 而是“湿看” , 即通过泡茶加以识别, “嚼味嗅香, 非别也。”特别是从宋代开始, 兴起一种“斗茶”风俗。
二、诗人眼中的斗茶
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 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 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 惟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 方中圭今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 瓶携江上中瀑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 紫玉贩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醒酬, 斗茶香合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磋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莫, 众人之浊我可清, 千人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 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 马知无茶经, 商山丈人休茹芝, 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 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吸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 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巩满斗归。”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斗茶, 又名“茗茶” , 是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风俗。古代的饮茶方式有一个变化过程, 唐代饮茶多为“煮茶” , 即把茶叶放入茶镬里烹煮, 到了宋代兴起了“点茶”方法, 点茶相当细腻, 事先把茶饼碾成细末, 用细箩绢筛过, 茶碗要烤热, 然后放入茶末,接着注入一点沸水, 把茶末调匀,然后才能徐徐用沸水冲泡, 并以茶匙搅和, 变成茶汤。
斗茶有一定要求。宋人蔡襄著有《茶录》一书, 全书不足8 0 字, 但论述甚详, 上篇论茶, 分色、香、味, 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价盏、点茶十条, 下篇论器, 分茶焙、茶笼、砧榷、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条。基本是叙述烹试方法和使用的器具。其中还具体说明了斗茶内容。
三、斗茶内容广泛
斗茶内容主要有产地、品种、加工、茶器、烹煮、典故、见解等。由于当时讲究茶汤尚白, 多选用福建建安特产的白茶, 要求茶汤清香, 乳白。泡茶时, 除选用好水外, 注意茶与水的比例, 《茶录》: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 汤少茶多则粥面聚。”水茶适中为宜。《茶录》还要求点茶时,碗上不能留水痕, “视其面色鲜白, 著盏无水痕, 者为绝佳。建安斗试,
以水痕先者为负, 耐久者为胜。”由此可知斗茶是很讲究的, 也是相当严格的。
四、斗茶的历史原因
斗茶之风所以盛行, 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我国虽然是茶叶发源地, 但是最初的茶是以药用出现的, 西汉后才开始作为饮料, 直到宋代则普及开来。各地名茶众多, 必然有一个优劣之分, 所以斗茶评比自然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许多史料看出, 斗茶来自民间,最初的斗茶也比较简单, 而且多活跃于名茶产地。如宋代建安(今福建建贩县)盛产名茶多作贡品入京师, 如“白茶”、“万寿龙芽”、“大龙”、“长寿玉圭”等均是进贡佳品。因此, 当地区斗茶也极盛, 后来传入宫中。宋微宗赵佶嗜茶成癖, 经常召集群臣入宫斗茶, 他还著有《大观茶论》指出: “本朝之兴, 岁修建溪之贡, 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不少官吏也上行下效, 投皇帝所好, 进行斗茶, 以求悻进。
苏东坡《荔支叹》: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龙加, 争新实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丁谓、蔡襄就是以斗茶、贡茶有功, 而飞黄腾达的。东坡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辨”也是斗茶的佳话。大意是说有一天, 司马光对苏东坡说: “茶与墨相反, 茶欲白, 墨欲黑, 茶欲重, 墨欲轻, 茶欲新, 墨欲陈, 君何以同爱此二物? ”苏东坡不加思索地回答: “奇茶妙墨俱香, 公以为然否? ”妙人出妙语, 这都是士大夫阶层斗茶成风的反映。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 必然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给予强大影响。宫廷的斗茶之风, 也为民间所效仿, 一传十, 十传百, 逐渐形成民间斗茶风俗,到了元代, 斗茶已从室内转向野外, 普遍流行斗茶活动, 并且经常举行“斗茶”盛会, 一时蔚然成风, 赵孟頫的《斗茶图》就是在上述厉史条件下出现的。
与其他历史文化现象一样, 斗茶也有其两重性, 如果剔除剥削阶级的享乐意识, 我们可以看到, 斗茶对我国茶叶的种植, 茶文化的发展, 曾一度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实并不限于此,斗茶对茶具制造也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 斗茶讲究茶色, 这就要求有配合恰当的瓷碗茶具。蔡襄《茶录》: “茶色白, 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缉黑, 纹兔毫, 其杯微厚,螃之久热耐冷, 最为要用。出他处者, 或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既然当时茶色以白为佳, 斗茶必用墨盏, 所以, 当时以建窑的“兔毫盏”为名器, 吉州窑的“鹅鸽斑”也相当名贵。这些驰名中外的茶具, 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五、斗茶方式
结合宋代有关斗茶的方式,其方法大致如下:
(1)炙茶:陈饼茶用“沸汤渍之”,去除膏油,再用微火炙干。新茶,则免去炙茶。
(2)碾茶:用纸包住茶饼,槌成小块,再用茶碾碾成细末。
(3)罗筛:即过筛,粗粒重新碾过后再筛,直至茶全部过筛。
(4)候汤:要掌握烧水程度,汤嫩则“沫浮”,汤老则“茶沉”。
(5)烘盏:加热茶盏,以发挥“点茶”的最佳效果。
(6)点差:先投茶,后注汤,再调膏。
(7)品比:按宋代对茶品的要求,斗茶胜负的标准决定于两条:一是比茶汤的色泽,以白为上;二是比汤花紧贴盏壁“咬盏”的时间长短。
斗茶不同于唐代以陆羽为代表,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品茶。在宋代斗茶都是饮茶大盛的集中表现,上达皇室,下至百姓,都乐于此道。
宋人江休复《嘉佑杂志》记有蔡襄与苏舜之斗茶的一段故事:蔡襄斗试的茶精,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之所取茶劣于蔡襄,却是选用了天台山竹沥水煎茶,结果苏舜之胜了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