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实践”(项目号:2015B002)的成果。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及其与乡土地理的关系

1.地理核心素养

有关地理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较多。其中,王向东等认为地理素养由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核心要素构成。并依据研究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4]。周慧根据地理素养的内涵和特征,把地理素养分为核心素养和基本素养两部分,并且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联系的识记、理解、想象与运用[5]。刘霞等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组成要素归为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以及地理核心观念三个方面[6]。

本文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理核心知识、核心方法、核心能力、核心态度以及核心情感等要素的统称。依据研究内容,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分为科学核心素养、人文核心素养以及技术核心素养三部分。并且,上述三部分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的关系

乡土地理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源。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开设校本课程。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乡土地理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见图1。

图1可以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乡土地理与地理核心素养都具有综合性。一般地,它们都由自然(科学)、人文、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2)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都由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意识)组成。(3)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校本课程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7]”。在人教版必修2“工业的区位选择”[8]这节课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教学思路见图2。

图2 教学思路

图2可以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很多,本节课主要是利用乡土案例开展探究学习、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相融合以及利用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等。(2)根据课标、教材及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平果铝、漓泉啤酒、企沙钢铁厂(防城港)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案例。探讨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3)把企沙钢铁厂等乡土案例与宝钢、鞍钢等教材案例相融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原因,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4)利用南宁市良庆工业区等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突破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三、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9]。《太阳高度视角下的住房选择研究》[10]以“南宁住房选择中的光照问题”为载体,借助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性学习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技术路线见图3。

图3 技术路线

图3可以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计算、实验以及实地测量等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科学方法运用能力。(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太阳高度视角下的住房现状、正午太阳高度角、楼间距与楼高的比值以及不能被太阳照射的楼房高度等。进而,提出太阳高度视角下的住房选择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紧紧抓住“南宁住房”这一乡土问题,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校本课程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1]。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生活实际入手,开发基于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有效形式之一。《南宁一中防震减灾校本课程》以“地震”这一热点话题为课题,借助课堂讲授(含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板报制作、参观考察以及应急演练等,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

表1 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

表1可以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借助南宁市地质构造、南宁历史上的地震、地震预报、以及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学习,并通过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宣传板报制作等方法,提升了同学们在地震方面的知识。(2)通过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等措施的学习、校外参观考察以及地震应急演练等,培养了学生防震减灾的方法;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南宁历史上的地震,平果(广西)4.6级地震、唐山地震以及汶川地震等案例的剖析,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他们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总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法很多,不止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三种。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极其广泛,也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因此,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综合考虑培养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