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的实践再研究》成果报告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的实践再研究》成果报告

一、我研究的教学问题

在我个人教学过程中,常常困惑于以下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远远超出了在课后或者回家完成的能力。并不是课后或回家的作业难度有多高,有的题只不过是数字变换了一下,或者符号有所变化,或者叙述方法有所改变,甚至有些题目在老师看来虽有变化,但难度却低于了课堂教学中的题目,学生的错误却千奇百怪。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总认为自己已经把公式特征、题目涉及到的主要知识内容都对学生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为什么学生遇到相关题目还是不能解决呢?

二、研究的理性分析

1.原因分析

从多年教学来看,学生课堂上能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课后完成的同类型作业质量却很差的现象一直存在。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不同,造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理解方式,不同的学习能力了解不够。

二是教师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不够。教师对知识的变式应用研究不多,造成学生单一模仿例题,甚至依葫画瓢。

虽然一直在提“减负”,但是在升学仍要从高分到低分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在还没有探索出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前,很多教师仍然是采用“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题海战术”的最大弊端。许多教师曾意识到此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解题学习要触类旁通,懂一题会解一片。但究竟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深入挖掘,充分演变,教师自己也很困惑。长期单一模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变的狭窄,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注重数学表象,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核心。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实施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提高数学能力呢?

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例题和练

习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模仿变成学生的思维。转变“熟未必能生巧”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探讨出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到举一反三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有很多方法,我认为,通过课堂中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度去理解知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其他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在课堂中开展“变式训练”的研究有较多。如《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0期),李军老师发表了一篇《初中数学变式训练的运用研究》,从问题的变式进行阐述,着重论述"问题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设置问题变式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变式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变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及应遵循的原则。研究范围比较广。浙江省宁海县桃源中学的王伟等老师开展了《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从立足于具体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解题训练的实际,具体研究了数学问题是如何演变和如何深入的途径,注重于数学问题演变的技术手段。

本人在2012至2013年开展了县级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的实践研究》,主要对新浙教版七年级个章节相关内容做了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成果奖,取得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新浙教版九年级的知识开展研究。本次研究,将借鉴上次开展研究的成功经验,改进不足,进一步加强研究。

3. 对本课题的界定

(1)“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以“知识变式”、“题目变式”、“思维变式”、“方法变式”为基本途径。

(2)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如何通过教师合理安排变式教学,呈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内涵,达到学生高效的学的目的,逐步探索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程度的途径与方法。

(3)本课题的研究的范围是以自己所任教班级为主,总体范围界定于新浙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与其它课题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课题只研究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开展变式训练,不进行理论研究。

三、成果主要内容

根据教师的研究能力采用了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和重点突破等形式,按照课题计划开展了研究:收集学生知识易错点,收集易错知识点的相关练习题,在备

课中设计好变式训练题,开展课堂变式训练。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变式训练”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升情况,通过调查法对课题实施后的学生的数学实绩进行检测。

1.研究学生:着重研究平时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发现不足和缺憾,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观察克服的程度,再加以改进,总结经验,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做法是:根据经验,估计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收集相关题目。根据历年九年级课堂教学及复习遇到的问题及毕业测试试题,收集了一些关于九年级知识点错误较多的题目。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收集有关联的题目。

2.研究变式设计: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做法如下:备好变式训练课。根据学生的错误,在备课时设计好变式训练题。力求在备课中让学生体会不同题目中的相同点,以“不变应万变”。掌握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变式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在设计变式训练题中注意以下技巧:

(1)差异性。设计数学问题变式,要强调一个“变”字,避免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对每道题,要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鲜的题目给学生的刺激性强,学生的神经兴奋度高,做题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大,思维敏捷,使训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设计数学变式,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

在九年级学习了二次函数和圆知识后,学生对二次函数和圆的知识了解的较好,但学生对两部分知识易混淆,为防止学生依葫画瓢混用知识,让学社理解知识的差异,设计了以下例题和变式练习:

例[2014·绍兴]把球放在长方体纸盒内,球的一部分露出盒外,其主视图如图1,⊙O 与矩形ABCD的边BC,AD分别相切和相交(E,F是交点).已知EF=CD=8,则⊙O的半径为______.

(图1) (图2) (图3)

变式1 已知,如图2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点C,D

(1)求证:AC=BD;

(2)若大圆的半径R=10,小圆的半径r=8,且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6,求AC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