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选择-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结构选择: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采取哪种城市结构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根据城市中心的指向性,将城市空间发展分为单核蔓延发展与多核分散发展两类,并对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空间;单核集中发展;多核分散发展

0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世界上各城市的发展过程不同,因此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形态各异;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而言,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在的规律,呈现出特定的空间秩序。随着城市人口、产业的增长,反映在城市结构上面表现为其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应,在表象上反映为城市中心区的漂移、城市的蔓延增长、城市新的职能空间出现以及城市某区域的繁荣或衰落等等。无论城市的空间结构经历怎样的演化方式,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单核蔓延发展模式和多核分散发展模式。

1单核蔓延的城市空间发展

单核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一个空间中心的城市,这个空间中心是城市各主要活动的集聚地,诸如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零售批发、行政管理、通讯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的汇聚,在此区域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高度集中,城市其他功能分区围绕核心区展开。根据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中心区具有中心性、高价性、集聚性等特征。中心区的各类功能活动集聚导致空间的集中,随着中心区功能和空间的集聚,城市的其他功能区难以远离中心区而单独发展,因此表现为城市结构增长的过程为围绕城市中心“摊大饼”式的蔓延扩展。

1.1单核蔓延城市结构评价

单核蔓延发展的城市,城市新增部分围绕城市的中心区域按照等地价线或沿主要交通走廊(也有按其功能而与其他功能相似区域集聚布局的)向城市周围蔓延,这样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城市规模不断变大带来的正面效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扩大了原有的城市市场规模,城市人口的消费量增长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潜在市场容量的扩大又会吸引企业对城市的投资,企业投资增加不仅为城市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城市周围地区与中心区有更高的可达性。城市新增部分在原有城市基础上沿城市边缘或交通线蔓延,使得新增区域距城市中心区有更短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周边新增部分可以从与中心区的易得交流中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各种信息,并且节省了获得信息的成本。

3)减少了城市脱离老城区另设新区的风险。城市增长部分没有远离老城区,可以利用城市中的部分基础设施,即使需要新建一批基础设施其费用也是较远离城市另建新区低得多。由于距离城市中心距离不是很远,外加郊区的环境比较优越、地价又比较低,还是会吸引一定数量的城市居民居住,不像另设新区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区,可能会减少接近优良教育机会而使很少人会选择在那里居住。

同时,单核蔓延的城市发展也具有以下缺点:

1)城市规模过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当城市继续蔓延而超过了其门槛规模的时候,其规模过大又会带来一些无法避免的负面效应,虽然城市经济总量会随规模的扩大而增长,但是城市政府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治理交通的拥挤,改善基础设施的不足。而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不足使城市政府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政府的力不从心恶化了城市形象,且对城市的投资也会减少,从而进入了城市衰败的恶性循环。

2)城市景观的破坏。尤其表现在一些古城的景观破坏当中,原本古朴的城市景观由于新增功能区的介入,使得原来古朴的风貌不复存在,土洋结合、古代与现代建筑混杂都是、城市的形象恶化。

3)城市蔓延增加了一系列的经济、环境、城市和社会成本,并且高度倚赖小汽车交通。城市蔓延带给社会的利益是使用者、住房拥有者和私人部门得到利益,而城市蔓延产生的成本却是外部的,在社会和环境两个方面都是如此。

4)城市蔓延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飙升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城市的蔓延代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由其引起的愈加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等社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学家的关注(谷凯,2002)。

1.2单核蔓延发展的实证分析

30年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增长缓慢,城市的空间结构基本上都是单中心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土地市场的开放(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空间模式继续蔓延式发展,这类城市以北京为代表,包括天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这些城市之所以会选择单中心空间蔓延的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城市的中心地位极强,不仅是经济中心,还是政治中心,所以在城市结构增长的过程中人为因素不可避免地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城市的增长也是紧紧团结在中心的基础上蔓延。

以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为例,北京城市基本上采取沿环线向外扩展的方

式,从二环向三环、四环和五环乃至六环逐渐向外扩展,总体形态基本上保持向西北和东南偏移的圆形,是典型的“摊大饼”城市。随着奥运公园选址的确定、西北五环的率先修通,北京这种城市形态过分地强化了北京作为一个行政实体的自身发展,使北京西北上风上水方向上已经变得拥挤不堪的同时,也加大了开发区域经济和环境合作的难度。为了控制北京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之间修建城市绿化隔离带,但就北京而言,绿化隔离带采用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建设方式,其建设规模、布局都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可能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有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也正是北京的这种无序扩张导致了北京的交通状况异常糟糕。目前,北京市城区内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整个城区的道路基本处于拥堵状态,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的地段达60多处。在一些路段,车辆的通行时速有时降到10公里以下,个别路段甚至降到5公里以下。对于北京的交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以轼谈到:“假设北京的150万辆车每辆车每天挨堵10分钟,每分钟的经济损失为0.2元,或者每天损失两块钱,则一年的经济损失就达11亿元,其实这个估计远远是偏低的。”导致这种交通状况主要是由于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比例失调造成的。自建国以来,北京的市区规模扩展了三倍多,城市人口达千万以上,加上近400万的流动人口,使城市的交通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基于北京城市结构“单中心”和“摊大饼”带来的负面影响,吴良镛等人提出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构思:旧城有机疏散,重整历史文化风貌,重塑整体的有机空间秩序;市区建成区整治,增加优美宜人的公共空间,形成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城市格局;“新城”建设,疏解中心功能,改变郊区落后现状,郊县村镇根据情况逐步向新城集中;大北京地区整体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挥“地区城市群”的整体效益。吴良镛等还建议把北京规划中的“七环”移至京冀交界处,“新七环”与京沈、京津、京开、京石等对外交通干线的交汇点作为新的区域发展点,容纳未来的人口增长,发展多种功能。从“新七环”的规划建设中,探讨京冀合作开发,谋求双赢的区域发展途径。这种把北京城市空间拓展纳入到区域当中考虑的方法是否会缓解城市蔓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目前看来还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良方。

2多核分散的城市空间发展

2.1多核分散城市结构评价

理想的多中心结构中各个中心都应当是专业化的,类似于美国洛杉矶式的网络化城市:所有的人到不同的地方完成专业化的消费。但这种结构的代价就是极高的交通成本(包括土地、环境代价等在内的广义的交通成本)。在现实中的城市,其空间结构的均衡点大多是介于完全专业化的网络城市与综合性单中心结构城市之间的复合式多中心的结构。多核心结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多核心模式避免了城市规模过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多核心的城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