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2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每一个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力军,他们生态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大学生应当具有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理念,并逐步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世界观。
本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探析,并提出实施措施。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观念包含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观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1.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认知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生态科学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现状,产生生态危机感,激发解决生态问题责任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构建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1)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系统普及还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感性化和表面化的倾向。
由于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背景,大学生就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有全面的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教育,使他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大学生将来解决生态问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就是要大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传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形成变化规律。
(2)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生态恶化的事实,是增强大学生生态危机感、培养他们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使他们尽快将生态保护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他们了解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破坏的典型例子及其严重后果,从反面进一步警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2.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关于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之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
◎
吴宝明
摘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要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吴宝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素质教育
39
2012.12
间有机联系的总的科学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科学方法,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理论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法制观、审美观、消费观教育等。
(1)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是以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为基础形成的新的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哲学世界观。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机械自然观的思想影响,人们将自然界看作被改造、被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无忌惮的过渡索取和掠夺,换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
要改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生态观,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社会和自然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正确认识人类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生态自然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2)生态价值观教育。
传统工业社会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单一的经济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仅以人作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认为人向大自然索取财富越多,人类的生存价值就越大。
这种价值观导致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从而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改变对传统价值的理解,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理解大自然价值的双重属性。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不可单一表现为经济价值,而是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3)生态伦理观教育。
从生态伦理观看来,生态文明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核心,就是要构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观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生态文明标志着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立,自然不再游离于道德大门之外,人对自然环境也要有道德;二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由征服走向尊重。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敬畏自然、尊重生态规律、珍惜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以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
对待自然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重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生态伦理观强调自然价值不仅要面向单一个体,也要面向多元个体,既要面向当代人,又要考虑后代人平等利用权利;四是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在人口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要以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为作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遵循适度、简约和平衡的原则。
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才能全面确立生态文明意识,自觉遵守生态伦理道德,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4)生态法制观教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要求人们树立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生态法制以法律的形式对人们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做出必要的规范和限定,以避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要让人们自觉遵守生态法制,就必须加强生态法制的宣传和教育。
因此在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环境保护概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才能养成自觉的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主动抵制环境违法行为,自觉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生态审美观教育。
生态美是自然的一种价值体现,是自然价值与人类精神价值的融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审美追求,以生态审美意识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类只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才能在世界中找到美好的精神家园,并真正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加强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懂得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和乐趣,并引导他们在珍惜、爱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美的不尽追求和创造。
(6)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消费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可持续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
适度消费是指“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想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
生态消费观以满足生态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健康及生态保护为基本准则,倡导一种对环境不构成威胁和破坏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生态消费体现了代际责任感,既考虑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强调未来人的需求。
精神消费第一性是生
素质教育
40
2012.12
态消费的又一特征,与传统的高消费一味追求物质需要不同,生态消费突出人的精神需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还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据调查,目前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只占很小的比例。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一是要尽快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通识课程;二是组织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三是培养一批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师资,确保课程开设落到实处。
四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高校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
2.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需从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在各种纪念活动中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购物时注意物品的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等,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养成不折花草、爱护小动物等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引导大学生从关水龙头、关灯、不浪费粮食等具体小事做起,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美德。
二是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社区和乡村,开展生态环境情况调研,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反思,并上升为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3.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学报、宣传橱窗、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生态发展规律,强化生态文明认知。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发展生态文化。
高校应利用其师资和科研的优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高校生态文化创新对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
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环境。
一个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大到校园绿地、教学楼、宿舍、食堂的规划和建设,小到垃圾桶、灯具和水龙头的配备与安装等,都应该赋予“生态”的“绿色”的内涵。
把学校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爱树惜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校园,不仅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陶冶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对策”(08SJD7200011)]
参考文献:
[1]赖章盛.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内涵与目标[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5).
[2]李慧芳.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冯霞.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5]吕尚苗.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孙宁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J].江苏高教,2009,(2).
[7]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素质教育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