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实体中哪个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 C )。
C. 种族
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D )。
D.壮族
3.在中国第一个翻译介绍西方化民族定义的是( A )。
A.梁启超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B )。
B.民族分化
5.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D )。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6.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D )。
D.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7.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 B )。
B. 东北的鄂伦春族
8.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6要素中的共同历史渊源中包括地域渊源和:( C )。
C.族体渊源
9.下列属于民族发展外因的是:( A )。
A.民族关系
10.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 B )。
B.内蒙古自治区
1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 )。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下列民族过程中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最后阶段( D )。
D.民族融合
13.下列民族中属次生形态的民族是:( D )。
D.回族
14.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 C )。
C.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15.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B)。
B.社会属性
16.民族问题与什么相始终( D )。
D.民族存在
17.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哪个是正确的?( D )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8.下面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B ) B.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9.下列少数民族干部中哪个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党员,而且是我党一大、二大及五大代表(:C)。
C.邓恩铭
20.解决民族的根本途径是:( A )。
A.加快发展
21.下列民族中属原生形态的民族是:(B)B.汉族
2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下列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千万的是哪个民族?(D)D.壮族
23.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A.自然属性
24.一般来说,最初民族形成于:(B)B.奴隶制社会
25.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要求,是什么革命的产物:(D)D.资产阶级
26.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B)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27.冬不拉弹唱是我国哪个民族的曲艺形式:(B)B.哈萨克族
28.下列各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识别的依据:(A)A.族体名称
29.下列四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A)A.民族特征
30.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实行盟旗制度的民族是:(C)C.内蒙古的蒙古族
3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D)D.民族区域自治
32.下列文学作品中,哪个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C)C.《玛纳斯》
33.下列四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的基本特征:(D)D.共同血统
34.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C.民族差异
35.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D. 胡锦涛
36.民族理论学科以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什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D)D.民族问题
37.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B)B.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8.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A.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B)B.1984年
40.以下四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属性的是:(D)D.民族竞争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
1.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有:( ABD ) A.经济上的剥削掠夺 B.政治上的压迫统治D.文化上的摧残限制
2.民族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一般是由什么决定的(ABC) A.社会的环境条件B.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发展进程
3.部落的二重性是:( CD ) C.人们共同体形式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4.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 ABC ) A.民族利益B.民族权利C.民族发展问题
5. 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有:( AB ) A.私有制B.阶级
6. 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BC )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7.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BCD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8.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有:( ACD ) A.西气东输C.青藏铁路D.西电东送
9.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的史诗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 ABC ) A.《格萨尔王》B.《江格尔》C.《玛纳斯》
10. 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导方针是:( ABCD ) 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
11.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1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BC)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
13.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BC)A.对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
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
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
14.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BD)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15.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CD)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
16. 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BCD)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
17.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ACD)A.人民代表大会制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 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包括:(ABCD)A.政治权利B.经济权利C.文化权利D.接受教育权利等
19.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D)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10. 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BCD)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
三、辨析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 × )
2.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发展。
( √ )
3.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正确。
(1分)
(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一段著名论述。
(1分)
(2)这段话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3分)
4.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不完全正确。
(1分)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关系不能说“都是”,而应说“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1分)
(1)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发展程度相联系、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1分)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所以,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1分)
(3)但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国际上的阶级斗争也会反映到国内民族问题上来。
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1分)
(注:辨析题若判断错误,但论述有一定道理,可酌情给分)
四、材料分析
1.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
答:分析要点:
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1分)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
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
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1分)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
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2分)
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
(1分)
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
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1分)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2分)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
如材料所述。
2.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
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
(2分)
请结合所学民族理论政策知识,就以下报刊文章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国民)意识(报刊文章观点):
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来,我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强调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强调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极大地增强,而且有继续增强的趋势。
在进入新世纪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应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权利,强化人权和公民权,少谈民族之间的平等,多谈民族成员的平等,这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答:分析要点:
(1)这是近几年经常在报刊和会议上出现的言论,代表了目前阶段思想理论上的一种不正确的倾向。
(2分)
(2)在目前阶段民族意识的增强是一个客观趋势,不可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去干涉,而应注意去引导。
(2分)
(3)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爱民族和爱国家是可以、而且应该是统一的。
(2分)
(4)平等权利中应包括民族集体和个体的平等权利,不能偏面强调某一方面。
(2分)
(5)民族之间平等和民族成员平等并不矛盾,而且没有前者不可能有后者,反之也是,两者是辩证关系。
(2分)
五、简答题
1. 简述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
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
2. 简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答案要点:
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
(1分)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1分)
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
(3分)
社会原因有: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或答: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
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分)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
在民族间交往联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强弱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2分)
3.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答案要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2分)
(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实际上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2分)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2分)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的统一。
(2分)
有一定论述,且论述合理、充分。
(2分)
4. 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
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
(2分)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2分)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2分)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2分)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分)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4分)
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5分)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5分)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
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
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5分)
(论述清晰充分另加1分)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分)(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以上,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大局。
(2分)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
(1分)制度规范是指通过实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确立了各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实际上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规范。
(4分)法律规范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民族法律法规。
一方面确立了不同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是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中央政府权力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力的行政关系,实际上是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法律规范。
(4分)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分)这一制度载入了《宪法》,制定和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2分)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它被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制度基础。
(2分)
(论述清晰充分另加2分)
若按如下三个依据作答,可酌情给分: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
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
(2)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
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答:(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2分)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3分)(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开放。
(3分)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3分)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
(3分)
(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
对口支援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技术培训、边境贸易、发展外向性经济等方面。
(3分)
(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国家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用好国家的政策,增强造血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