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精神对比(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汉英的整体与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以直觉思维为本位导致的结果就 是整体本位观念。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瞬间明察整体。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庄子) 新董仲舒继承发展了这种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 观念。在“王”字中,三横代表天、地、人, 一竖代表皇帝,皇帝作为天的儿子,秉承天 的旨意来统治人间这样就把天地人联接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中西文化的特质综述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基于它独特的地理特 点,欧洲人自始就注重利用海洋优势发展 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古希腊 罗马就发展了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 外向性,基于这种基础产生的欧洲文化业 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始自终走的都是向外部世界寻求 的道路。
整体和个体思维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 英语与之相反。英语的构词法反映了西方人的 个体思维方式。 从文字上看,由于拼音文字没有形义的统一作 用,自然也不会有部首偏旁统领一族词。在 构词中,呈现出“原子主义”,即,一个个 词干分别作为核心前后加词缀,呈现出核心 扩散状态而形成一组组相关的词。
第一: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不能从事 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比较: 木:松,树,枝,林 wood, pine, tree, branch 江,河,湖,海,池,深,浅 river, lake, ocean, pond, deep, shallow 树干、树枝、树根、树墩、树叶 trunk, bough, root, stump, leaf 南瓜、西瓜、苦瓜、冬瓜、黄瓜、 pumpkin, watermelon, balsam pear, white gourd, cucumber
1.性善与性恶 人们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仰寄托于上帝, 寄托于超越世间的精神欢乐,反而把现世人 生视为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原罪”的苦 果,人只有通过体验这种痛苦,克己禁欲, 努力进取,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途。
在中国,因为性善论把人视为义务人,导致了人们长 期以来对权利的漠视,不知道权利为何物,从而也 使人们忽略了对人权的保护。人们相信“人皆可以 为尧舜”,每个人都会对受到伤害的人给予同情与 帮助,人们相信政府是善的,是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的,从而当有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人们一般想到的 首先是找领导,而并不是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 在西方,人们认为人性是恶的,善的源头在上帝,因 此单凭法官是很难实现公平、公正的。应该设定一 定的程序,给原、被告双方有足够时间、精力维护 自身的合法权利,因此程序是非常重要的。是实现 公正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该案件在程序上有错,即 全案认定就是不对。
整体和个体思维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 第二:英语的构词法以加词缀法为主,词族的 组成以为词干为中心,其作用像原子核,各 种前缀和后缀就像是核外电子。 care: 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ly, carelessness; response: responsible, irresponsible, responsibly, irresponsibly; irresponsibility
一、性善与性恶 但是,也有主张性恶、性无善恶、有善有恶的。 如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性恶论。“今人 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 忠信亡焉。” 他认为,人性自私好利。
一、性善与性恶
仁义礼智都是善的内容不是强加的,而是内 在于人心中的。这种性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居于传统地位,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思 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古代社会德治、 人治的理论基础。
二、汉英的整体与个体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 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 题。 作为宇宙观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 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天人合一”是人与 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 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二、汉英的整体与个体 “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 物。” (魏晋玄学家向秀)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 列为五行。”(汉代儒学家董仲舒) 人与自然万物同是天造之物,禀一脉之气生, 故人能与天地万物贯彻流通。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 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 其文化的价值基础。(徐行言,2004:111)
中西方文化精神对比
陈运香 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内容包括: 1. 综述 2. 汉英的性本善与性本恶 3. 汉英的整体与个体思维 4. 汉英的直觉思维(悟性)与逻辑思维(理性) 5. 汉英的主体思维(意识)与客体思维(意识)
中西文化的特质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 的农业经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家 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男耕女织自然分 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师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深厚基础。 这种经济形式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缺乏戡天 役物的精神。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使中 国传统文化从产生之日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理。 这种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是“正心、诚意、修身、 养性”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所以伦理道 德以及经世致用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 中国古代所谓的“学问”不是关于自然的纯知识,而 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道德信条和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学 问。
二、汉英的整体与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 合一、德刑一体、诸权一统。 诸权一统造就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观念, “大一统”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最高政治 追求。 整体思维观念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姓氏的表达法、地址从大到小的表达。 中国文化对人好坏的评价用“品”:“品”乃 三口,三在汉语中为多之不定数,所以指许 多人说,因此,汉语有“众口铄金,积毁销 骨”、“人言可畏”。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评述 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中国文化之重 心在道德艺术。 海洋文化恰如智者尚智,内陆文化恰如仁者 尚德。 近些年来又有中国是性善文化,西方是性恶文 化;中国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中 国是一元文化,西方是多元文化。
一、性善与性恶 在人性论上,中华民族传统强调性善。 儒家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则提出人性善。 佛教中提出loving kindness.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中国社会在大众教育层面上提出的“人之初,性本 善”,表现的是人们对理想人性的期望和要求。这 就导致了中国人在心理、情感层面易于接受礼治、 德治,并把德治称为仁治,对性善之明君圣主宁肯 有千年的期待,也不肯做有实际意义的制度建设, 来控制人性中“恶”的倾向。 汉语中有不少向善追求和告诫的警言: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诸恶莫作,众善奉之”、 “积善成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消极的 也不过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评述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 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 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 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 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 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 众讥评。其于为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西人重开源; 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重 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 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1895,《论世变之函》)
西方文化的个体思维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带来的后果是忽视 个体、个性,最高的现实表现就是强调国家 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 神。 但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导致了 它注重个体。分析思维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 分加以研究,这就把部分、个体突出了并将 其置于首要位,于是西方文化中产生了个体 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观。
如:这里真热! “热”可能一方面是环境(客观),另一方 面可能是人的感觉(主观)。这种主客观 就统一成了“真热”,句子也并非一定要 有主语不可。 可是在英语中就必须说清楚是太阳下热:It is hot here (in the sun),还是人感到热:I am feeling hot here. 但无论如何在哪一种情况 下,必须有主谓两分。
1.性善与性恶 西方文化则主性恶,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 让他们在伊甸园中生活,并给他们制定了戒 律。在自私自利之心的驱使下,他们违背了 戒律,偷吃了禁果,犯了罪,触怒了上帝, 被驱逐出伊甸园。由于他们的犯罪,他们的 子子孙孙生下来就有罪(original sin),人生下 来就要赎罪(atone for one’s crime)。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评述 陈独秀在1915年在《青年杂志》撰文探讨“东 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总结到: (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 息为本位 (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 族为本位。 (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评述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 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 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 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 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 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 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 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李大钊,1918,《东西方文明根本之异点》)
整体和个体思维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 2)汉语句子层面的整体综合性 “万物与我同一”的主客观统一的认识反映在 语言心理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 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 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的成分。 西方的“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 物我分明,所以所有的英语句子(除祈使句 外)都必须有个主语,都必须有主谓两部分。
有些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下雪、打雷、闪电 等等,人亲临其境都可以看见,可以感受,融为 一体,就不必要出现主语,“下雨了”、“正刮 着大风呢”就可以了。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必须 要加“it”。 又如:河岸上种着许多杨柳树。 在汉语中,这个句子与“河岸上长着许多杨柳树” 是差不多的,因为“种树”和“树长”融为一体, 不必有主客之分,但是到了英语里就要分出主谓 来: On the bank are planted many willows. On the bank grow many willows.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善是源于人的内心的。 “言为心声”,口供才是鉴别一个人善恶的标准, 被告人的口供是其内心意思的表露,是善与恶的显 露,口供是证据之王,为了得到口供不惜采用严刑 拷打的手段,从而在古代,一定的刑讯逼供是允许 的、合法的。他们相信:如果被告能够经得住严刑 拷打,那么他的内心就是善的,是没有罪的。 在西方,人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恶的,所以对自己所做 的违法行为会百般狡辩,以期逃脱惩罚,所以口供 并不是证据之王,它只是证据中有一定证明力的证 据,“一定的证明力”是根据案件查定的客观事实 为依据的,其证明地位并不处于支配性地位。
整体和个体思维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
1)英汉构词法 汉语构词的整体观照与英语构词的“原子主义”: 汉字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以部首 来统率、所有的字以类相从的办法(潘文国, 2002:368)。如: “木”旁:凡木之属皆从木,“松,柏,梅,枝, 树…”。 “水”旁:凡水之属皆从水,”江,河,湖,池, 深、浅…”。 可以看出,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形类 系统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