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行为医学发展趋势_杨德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躯体不适, 一部分精神科医师认为是由心 理冲突、情绪矛盾转化而来, 并命名为躯体化症状, 他们认为转化躯体不适症状之后, 心理冲突、情绪矛 盾及其表现出来的心理方面的不适就自然而然消逝 了, 因为找到了另一条出路。还有少数学者有不同的 解释, 即认为这些躯体不适感是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 症患者在自感抑郁的同时有许多躯体不适主诉 ), 但 主观上没有抑郁体验, 故命名为隐匿性抑郁症, 建议 用抗抑郁剂治疗, 而在一部分病例中确实取得了疗 效。 不过, 这类治疗有效的病例经过详细交谈, 仍然 可以发现抑郁情绪存在, 进一步研究证实隐匿性与 社会文化因素并无必然联系, 更与情感发育障碍中 的述情障碍 ( a lex ithym ia)无关, 因而这个诊断未获 公认。
· 164·
在什么毛病呢? 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呢? 看来他们 最需要的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而心理治疗的最 终目的仍然是改造性格以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他们 如果有病, 是心理 障碍 ( psy cho log ical dista rbance) 心理 问题 ( psy cho log ica l p rob lem s) 还是 精神 障碍 (m en ta l d iso rders)呢? 我们能否将这类问题称之为 心理障碍而有别于精神障碍呢?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年第 7卷第 3期
俱增, 以致前景堪忧, 而实际情况是与此同时, 随着 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福利措施的改善, 饥寒交迫 的最严重的生存应激消失了, 随着每周工作日与每 日工作时的减少, 休闲和娱乐时间的增加, 职业应激 的程度可能下降, 随着电脑与自动化技术、遥感与遥 控技术的发展, 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的减少与效率 的增加, 劳动将成为人们的需要, 爱好而不是负担与 应激。因而随着社会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增长, 生活方 式与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将获得发展 与提高。
有人不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与社会需求, 据以往 传统作法, 把这些疾病命名为“轻性精神病”, 列入精 神病或精神障碍的范围, 宣布为精神科医师的服务 对象, 甚至宣扬就诊于各科患者中 30% 左右有精神 障碍, 精神科在下个世纪将成为超越临床其他各科 的第一大科。
如果把患有一种疾病 (包括龋齿、砂眼、痤疮、屈 光不正、脚癣、肥胖症等在内 )都算病人, 人群中还剩 下几个健康人呢? 如果把出现过心理应激或心理危 机, 人格特征突出与情绪不稳定的人, 功能性躯体不 适或心理障碍与神经症的人, 加上各种心身疾病患 者, 烟酒成瘾与吸毒或安眠药物依赖的人, 都与智力 低下或精神病患者统统列为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那 末, 人群中没有精神障碍的人肯定只占少数了, 这样 考虑问题是否带有浓厚的职业偏见, 能为社会所公 认吗? 他们会反问提出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 的人, 本人是否精神也不正常呢?
除此之外, 前述五类疾病在医疗上都应与精神 病科脱钩, 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中, 新组行为医学 科 (或临床心理科, 或心身医学科 )其服务对象是除 精神病以外的各种与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 病。 根据我国当前医学发展水平, 行为医学, 心身医 学与临床心理学只能合并, 不能过早即超前分立, 正 如 50年前神经科与精神科是合为一家的一样。
确有一部分人的人格特征突出, 在生活与人际 交往中, 有过盛的自尊或自卑心理, 竞争、攀比与虚 荣心理, 好奇、冒险与侥幸心理, 猜疑与嫉妒心理, 过 分自私与贪婪心理, 依附与逆反心理等, 由于社会适 应不良而常造成他人与自己的精神痛苦, 我们不能 说这些人是性格健全或心理健康的人, 那末他们存
作者单位: 410011 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其实 20多年以前, 美国许多医学院的精神病科 已更名为精神病科与行为科学科, 美国权威教科书; 即 K ap lan等所编写的精神病学教科书, 已经加上一 个副标题: 行为科学 ( beh av io ra l sciences)与临床精 神病学 ( clinica l psy ch ia try )。 正如五官科之划分眼 科、耳鼻喉科与口腔科一样, 妇产科进一步划分为妇 科与产科, 而腹部外科划分了肝胆外科与肛肠外科, 传统的精神科划分为精神病科与行为医学科 (或临 床心理科, 心身医学科 )也是大势所趋。 医疗服务发 展细分专科与医学教育拓宽基础, 可并行不悖。可以 预计, 未来的精神病科将只包括传统的重性精神病, 服务对象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精神病人, 还有社区 防治对象, 即社区与家庭照顾的精神病人, 病院精神 病学 ( H o spita l P sy chiat ry )与社 区精神病学 ( C om m unity P sy ch iat ry )即以这部分病人为诊疗与研究 对象。
患重性精神病的患者, 在人口中不过 1% , 包括 探亲的家属在内, 与精神病院有供求医疗关系的人 不到 5% , 终生不入精神病院的人占 95% 以上, 但由 于一些常见的精神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患病率高, 即 容易形成慢性病程, 因而每省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精 神病院, 比任何其他一种慢性疾病专科医院为多, 在 英美国家, 用于精神分裂症防治工作的开支, 即占卫 生经费年度总支出的 2% 左右。 其他上述 5类疾病 在人口中的患病率也在 5~ 10% 之间, 即使包括全 部就诊于 各科的功 能性躯体 不适, 也 不过 25% 或 30% 左右。正如宣扬人人都有屈光不正或龋齿, 不能 说明眼科与口腔科在医学界的重要位置一样, 危言 耸听地宣扬普通人口中多数人都有精神障碍, 并不 会在过去或将来, 提高精神科在医学界的位置。随着 经济建设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竞争性增加, 知识更新快, 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社会或后工业社 会的到来, 并不能预示心理应激及其相关疾病与日
院精神病患者的通贯掌比率, 并通过门诊诊治的 131例 有通 贯掌 的 AM D 患 者的 资料分 析试 图说明 AM D 患者 与通 贯 掌之间有较紧密的联系。
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方法
一、调查 354名 在校学 生、 762例住院 精神 病患 者和 同 期住院的 AM D 患者各自的通贯掌比率。
二、 AM D 的 诊 断 标 准: 符 合 CCM D -Ⅱ 及 DSM -Ⅱ 及 D SM -Ⅲ AM D 的诊断标 准。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年第 7卷第 3期
· 专家编委寄语·
21世纪行为医学发展趋势
· 163·
杨德森
在医院门诊部各科就诊的病人中, 大约 1 / 3的 就诊者经过专科各项检查是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
变的, 从纯生物医学角度来考虑, 这些就诊者是没有 病的。而就诊者却自感躯体与器官有某种不适, 认为 自身健康受到威胁, 甚至有强烈病感, 反复求医, 希 望获得及时医治, 解除症状, 医患之间的看法大相迳 庭, 没有共同语言, 甚至形成矛盾。上述的躯体不适, 根据病因学原则分类, 称为功能性躯体症状 ( funct iona l som at ic sym p tom ), 根据症状学原则分类, 称 之为躯体式障碍 ( som a to fo rm diso rde rs), 这类症状 的病因何在呢? 充其量也只有一部分病例中存在心 理致病因素或心因, 如生活事件或挫折与心理冲突, 伴有负性情绪 (焦虑、抑郁、悲哀、愤怒等 )与认知功 能降低 (如精神不振,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低, 思 维与工作效率下降, 易感疲劳 ), 与此同时有某个系 统或多个系统的躯体不适感 (如心跳, 消化不良, 尿 意频数, 性功能下降, 睡眠障碍等 ), 另一部分病例中 并无明显心因, 但可能有工作或学习负担过重, 长途 旅行, 妊娠分娩, 生活节律改变等因素, 造成个体适 应的困难而出现躯体不适症状。 这部分病例虽然发 病不是直接源于心理致病因素, 但出现症状之后, 常 引起患者过度关注与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 同样需 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收稿日期 1998- 07- 02 编辑、校对: 张作记 )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通贯掌 131例分析
曹巧云 张立兰 马丽云 陆继德
对于情感性 精神 障碍 (AM D )的 诊断, 目 前仍以 症状 学 诊断 为主, 尚 无特异的 生物学诊断 指标, 而人的皮 纹既有 个 体 的特异性, 又有高 度的稳定性。 作 者在临床上 发现 AM D 患者或其亲属有通贯掌的比较多, 经调查部分在校学生 及住
C h inese Jou rn al of Beh av io ra lM edica l S cience, 7( 3), 1998
病, 都要他们去看精神科, 或说他们患有“轻性精神 病”, 对他们无疑造成很大的精神威胁, 而人格障碍 患者主动去精神科看病的, 可能绝无仅有, 难道这种 鸡兔同笼的怪现象还要继续持续下去吗?
各科还有一些疾病从纯生物医学观点考虑, 因 疾病后期均有明显病理解剖变化, 应该算器质性躯 体疾病, 有别于前述的功能性躯体疾病, 但在病因中 有显著的心理致病因素的作用, 而被称为心身疾病, 如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病, 冠心病, 消化系统的溃疡 病, 肠易激综合征, 呼吸系统的哮喘病, 皮肤系统的 搔痒症与神经症性皮炎, 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机能 亢进症等。这些疾病与精神科关系密切, 却不能认为 是精神障碍, 精神科医师, 特别是临床心理科医师可 通过联络会诊方式协助处理, 却不能以精神科医师 为主来处理这些疾病。
· 165·
综上所述, 预计我国在下一个世纪, 在医疗服务 机构中, 以专科医院 (精神病院 )为主要基地的精神 病学科, 将与以综合医院为主要基地的行为医学科 (或临床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 )分化, 精神障碍与心 理障碍将有严格的分界。脱离精神科之后, 行为医学 将有较快的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后, 人们要求改善生 活质量, 美容术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服 务应运而 生, 以满足人们对形态美与心灵美的进一步追求, 医 疗服务范围的扩大不证明心理障碍患病率的上升。
功能性躯体不适患者, 以往提出过器官性神经 症的诊断, 如心脏神经症, 胃肠神经症, 性神经症, 头 部外伤性神经症, 更年期神 经症等, 90% 的病 例过 去, 现在与将来, 都是从来没有也不打算到精神科去 看病的。他们人数众多, 绝大部分由各科医师与基层 通科医师、家庭医师处理, 不管这些医师有无医学心 理学与精神病学基本知识, 不管诊断与治疗是否恰 当, 实际上都将由他们来处理, 而不可能把这些病人 都集中起来, 专设一个临床心理科处理。临床心理医 师也将分散到各科去, 与各科医师联络、会诊来协同 与辅助治疗这些病人, 只有不到 10% 的病情严重且 迁延不愈的患者, 最后才找精神科医师。
综上所述, 依序有下列几类疾病存在归属或重 新归属的问题:
1. 功能性躯体不适 2. 神经症 3. 人格特征突出与人格障碍 4. 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所致之疾病 5.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在医学界, 按照传统分类, 将麻疯 病列入皮肤 科, 而没有将各种皮肤病列入麻疯科, 否则有湿疹与 脚癣的病人再痒得难受也不会去看麻疯科, 精神科 的传统却不然, 凡是神经症, 功能性躯体障碍等疾
生活方式与人类行为本身, 也可造成一些疾病, 通过行为矫正可以防治这些疾病, 近 20年来形成了 一门新的医学科学即行为科学, 例如进食障碍中的 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 即人为的制造了一批营养 不良症与肥胖症患者, 而肥胖又继而引起高血压、糖 尿病、粥样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下肢骨关节疾病等 一系列的损害; 酗酒行为终于造成慢性胃肠炎, 肝硬 化, 周围神经炎与慢性酒毒性精神障碍, 注射海洛因 毒品引导起心内膜与血管炎症, 肝炎, 肾损害, 破伤 风与艾滋病, 以及人格改变的严重后果; 攻击与自杀 行为, 冒险、高危体育活动与嗜赌行为, 性禁锢与性 放纵行为, 对迷信与神秘行为的迷恋入魔, 都严重损 害心身健康, 不断地人为地制造疾病, 这些疾病是不 良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所致, 是行为医学研究的对 象。
· 164·
在什么毛病呢? 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呢? 看来他们 最需要的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而心理治疗的最 终目的仍然是改造性格以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他们 如果有病, 是心理 障碍 ( psy cho log ical dista rbance) 心理 问题 ( psy cho log ica l p rob lem s) 还是 精神 障碍 (m en ta l d iso rders)呢? 我们能否将这类问题称之为 心理障碍而有别于精神障碍呢?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年第 7卷第 3期
俱增, 以致前景堪忧, 而实际情况是与此同时, 随着 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福利措施的改善, 饥寒交迫 的最严重的生存应激消失了, 随着每周工作日与每 日工作时的减少, 休闲和娱乐时间的增加, 职业应激 的程度可能下降, 随着电脑与自动化技术、遥感与遥 控技术的发展, 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的减少与效率 的增加, 劳动将成为人们的需要, 爱好而不是负担与 应激。因而随着社会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增长, 生活方 式与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将获得发展 与提高。
有人不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与社会需求, 据以往 传统作法, 把这些疾病命名为“轻性精神病”, 列入精 神病或精神障碍的范围, 宣布为精神科医师的服务 对象, 甚至宣扬就诊于各科患者中 30% 左右有精神 障碍, 精神科在下个世纪将成为超越临床其他各科 的第一大科。
如果把患有一种疾病 (包括龋齿、砂眼、痤疮、屈 光不正、脚癣、肥胖症等在内 )都算病人, 人群中还剩 下几个健康人呢? 如果把出现过心理应激或心理危 机, 人格特征突出与情绪不稳定的人, 功能性躯体不 适或心理障碍与神经症的人, 加上各种心身疾病患 者, 烟酒成瘾与吸毒或安眠药物依赖的人, 都与智力 低下或精神病患者统统列为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那 末, 人群中没有精神障碍的人肯定只占少数了, 这样 考虑问题是否带有浓厚的职业偏见, 能为社会所公 认吗? 他们会反问提出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 的人, 本人是否精神也不正常呢?
除此之外, 前述五类疾病在医疗上都应与精神 病科脱钩, 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中, 新组行为医学 科 (或临床心理科, 或心身医学科 )其服务对象是除 精神病以外的各种与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 病。 根据我国当前医学发展水平, 行为医学, 心身医 学与临床心理学只能合并, 不能过早即超前分立, 正 如 50年前神经科与精神科是合为一家的一样。
确有一部分人的人格特征突出, 在生活与人际 交往中, 有过盛的自尊或自卑心理, 竞争、攀比与虚 荣心理, 好奇、冒险与侥幸心理, 猜疑与嫉妒心理, 过 分自私与贪婪心理, 依附与逆反心理等, 由于社会适 应不良而常造成他人与自己的精神痛苦, 我们不能 说这些人是性格健全或心理健康的人, 那末他们存
作者单位: 410011 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其实 20多年以前, 美国许多医学院的精神病科 已更名为精神病科与行为科学科, 美国权威教科书; 即 K ap lan等所编写的精神病学教科书, 已经加上一 个副标题: 行为科学 ( beh av io ra l sciences)与临床精 神病学 ( clinica l psy ch ia try )。 正如五官科之划分眼 科、耳鼻喉科与口腔科一样, 妇产科进一步划分为妇 科与产科, 而腹部外科划分了肝胆外科与肛肠外科, 传统的精神科划分为精神病科与行为医学科 (或临 床心理科, 心身医学科 )也是大势所趋。 医疗服务发 展细分专科与医学教育拓宽基础, 可并行不悖。可以 预计, 未来的精神病科将只包括传统的重性精神病, 服务对象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精神病人, 还有社区 防治对象, 即社区与家庭照顾的精神病人, 病院精神 病学 ( H o spita l P sy chiat ry )与社 区精神病学 ( C om m unity P sy ch iat ry )即以这部分病人为诊疗与研究 对象。
患重性精神病的患者, 在人口中不过 1% , 包括 探亲的家属在内, 与精神病院有供求医疗关系的人 不到 5% , 终生不入精神病院的人占 95% 以上, 但由 于一些常见的精神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患病率高, 即 容易形成慢性病程, 因而每省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精 神病院, 比任何其他一种慢性疾病专科医院为多, 在 英美国家, 用于精神分裂症防治工作的开支, 即占卫 生经费年度总支出的 2% 左右。 其他上述 5类疾病 在人口中的患病率也在 5~ 10% 之间, 即使包括全 部就诊于 各科的功 能性躯体 不适, 也 不过 25% 或 30% 左右。正如宣扬人人都有屈光不正或龋齿, 不能 说明眼科与口腔科在医学界的重要位置一样, 危言 耸听地宣扬普通人口中多数人都有精神障碍, 并不 会在过去或将来, 提高精神科在医学界的位置。随着 经济建设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竞争性增加, 知识更新快, 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社会或后工业社 会的到来, 并不能预示心理应激及其相关疾病与日
院精神病患者的通贯掌比率, 并通过门诊诊治的 131例 有通 贯掌 的 AM D 患 者的 资料分 析试 图说明 AM D 患者 与通 贯 掌之间有较紧密的联系。
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方法
一、调查 354名 在校学 生、 762例住院 精神 病患 者和 同 期住院的 AM D 患者各自的通贯掌比率。
二、 AM D 的 诊 断 标 准: 符 合 CCM D -Ⅱ 及 DSM -Ⅱ 及 D SM -Ⅲ AM D 的诊断标 准。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年第 7卷第 3期
· 专家编委寄语·
21世纪行为医学发展趋势
· 163·
杨德森
在医院门诊部各科就诊的病人中, 大约 1 / 3的 就诊者经过专科各项检查是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
变的, 从纯生物医学角度来考虑, 这些就诊者是没有 病的。而就诊者却自感躯体与器官有某种不适, 认为 自身健康受到威胁, 甚至有强烈病感, 反复求医, 希 望获得及时医治, 解除症状, 医患之间的看法大相迳 庭, 没有共同语言, 甚至形成矛盾。上述的躯体不适, 根据病因学原则分类, 称为功能性躯体症状 ( funct iona l som at ic sym p tom ), 根据症状学原则分类, 称 之为躯体式障碍 ( som a to fo rm diso rde rs), 这类症状 的病因何在呢? 充其量也只有一部分病例中存在心 理致病因素或心因, 如生活事件或挫折与心理冲突, 伴有负性情绪 (焦虑、抑郁、悲哀、愤怒等 )与认知功 能降低 (如精神不振,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低, 思 维与工作效率下降, 易感疲劳 ), 与此同时有某个系 统或多个系统的躯体不适感 (如心跳, 消化不良, 尿 意频数, 性功能下降, 睡眠障碍等 ), 另一部分病例中 并无明显心因, 但可能有工作或学习负担过重, 长途 旅行, 妊娠分娩, 生活节律改变等因素, 造成个体适 应的困难而出现躯体不适症状。 这部分病例虽然发 病不是直接源于心理致病因素, 但出现症状之后, 常 引起患者过度关注与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 同样需 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收稿日期 1998- 07- 02 编辑、校对: 张作记 )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通贯掌 131例分析
曹巧云 张立兰 马丽云 陆继德
对于情感性 精神 障碍 (AM D )的 诊断, 目 前仍以 症状 学 诊断 为主, 尚 无特异的 生物学诊断 指标, 而人的皮 纹既有 个 体 的特异性, 又有高 度的稳定性。 作 者在临床上 发现 AM D 患者或其亲属有通贯掌的比较多, 经调查部分在校学生 及住
C h inese Jou rn al of Beh av io ra lM edica l S cience, 7( 3), 1998
病, 都要他们去看精神科, 或说他们患有“轻性精神 病”, 对他们无疑造成很大的精神威胁, 而人格障碍 患者主动去精神科看病的, 可能绝无仅有, 难道这种 鸡兔同笼的怪现象还要继续持续下去吗?
各科还有一些疾病从纯生物医学观点考虑, 因 疾病后期均有明显病理解剖变化, 应该算器质性躯 体疾病, 有别于前述的功能性躯体疾病, 但在病因中 有显著的心理致病因素的作用, 而被称为心身疾病, 如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病, 冠心病, 消化系统的溃疡 病, 肠易激综合征, 呼吸系统的哮喘病, 皮肤系统的 搔痒症与神经症性皮炎, 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机能 亢进症等。这些疾病与精神科关系密切, 却不能认为 是精神障碍, 精神科医师, 特别是临床心理科医师可 通过联络会诊方式协助处理, 却不能以精神科医师 为主来处理这些疾病。
· 165·
综上所述, 预计我国在下一个世纪, 在医疗服务 机构中, 以专科医院 (精神病院 )为主要基地的精神 病学科, 将与以综合医院为主要基地的行为医学科 (或临床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 )分化, 精神障碍与心 理障碍将有严格的分界。脱离精神科之后, 行为医学 将有较快的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后, 人们要求改善生 活质量, 美容术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服 务应运而 生, 以满足人们对形态美与心灵美的进一步追求, 医 疗服务范围的扩大不证明心理障碍患病率的上升。
功能性躯体不适患者, 以往提出过器官性神经 症的诊断, 如心脏神经症, 胃肠神经症, 性神经症, 头 部外伤性神经症, 更年期神 经症等, 90% 的病 例过 去, 现在与将来, 都是从来没有也不打算到精神科去 看病的。他们人数众多, 绝大部分由各科医师与基层 通科医师、家庭医师处理, 不管这些医师有无医学心 理学与精神病学基本知识, 不管诊断与治疗是否恰 当, 实际上都将由他们来处理, 而不可能把这些病人 都集中起来, 专设一个临床心理科处理。临床心理医 师也将分散到各科去, 与各科医师联络、会诊来协同 与辅助治疗这些病人, 只有不到 10% 的病情严重且 迁延不愈的患者, 最后才找精神科医师。
综上所述, 依序有下列几类疾病存在归属或重 新归属的问题:
1. 功能性躯体不适 2. 神经症 3. 人格特征突出与人格障碍 4. 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所致之疾病 5.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在医学界, 按照传统分类, 将麻疯 病列入皮肤 科, 而没有将各种皮肤病列入麻疯科, 否则有湿疹与 脚癣的病人再痒得难受也不会去看麻疯科, 精神科 的传统却不然, 凡是神经症, 功能性躯体障碍等疾
生活方式与人类行为本身, 也可造成一些疾病, 通过行为矫正可以防治这些疾病, 近 20年来形成了 一门新的医学科学即行为科学, 例如进食障碍中的 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 即人为的制造了一批营养 不良症与肥胖症患者, 而肥胖又继而引起高血压、糖 尿病、粥样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下肢骨关节疾病等 一系列的损害; 酗酒行为终于造成慢性胃肠炎, 肝硬 化, 周围神经炎与慢性酒毒性精神障碍, 注射海洛因 毒品引导起心内膜与血管炎症, 肝炎, 肾损害, 破伤 风与艾滋病, 以及人格改变的严重后果; 攻击与自杀 行为, 冒险、高危体育活动与嗜赌行为, 性禁锢与性 放纵行为, 对迷信与神秘行为的迷恋入魔, 都严重损 害心身健康, 不断地人为地制造疾病, 这些疾病是不 良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所致, 是行为医学研究的对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