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认识论与认识能力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其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 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其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 体关系
• 教学难点: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基本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 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比较与区别
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 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 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 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手耕
牛耕
机耕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战争
孙子兵法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态科学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主 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 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 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 心主义认识路线。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工业实践
农业实践
科研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 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 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 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 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 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 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 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 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 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 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 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 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 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 具组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实 践 关 系 : 改 造 与 被 改 造 的 关 系 (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 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 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 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 动的。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 洛克提出了 “白板 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 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 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 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 全被动的过程。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 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 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 得到的美感。
主、客体的实践
主体客体化
中介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专题 认识论与认识能力
第四专题 认识论与认识能力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掌握认识规律,提高认识能力 第三节 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坚持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理论,掌握认识发展的辩证规 律,掌握真理的本质和辩证本 性,提高认识能力。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①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 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 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 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 ②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 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
3、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 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 来的。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间接经验 验也是宝贵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