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人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与山西相邻,其经商者主要集中在三原、
泾阳等地。
史载,明中叶后的三原县十七服贾
泾阳“民逐于外者八九”
山东旧为齐鲁之地,有周孔之遗教。然至明




清时期经商者亦不少。 泗水县“四民之业,农居六七,贾居一二” ; 临清州“舟车毕集,财货萃止,服贾之民亦 什居其六焉”; 馆陶县“俗争弃农矜贾” ; 高苑县“业儒者什之三,服耕者十之六,鬻 贩者十之一” ; 泰安府“浸淫于贸易之场,竞争于锥刀之末”
清人江依濂《橙阳散志》也说:“商居四民之末, 徽俗殊不然,歙之业鹾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
“吴中缙绅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差官 店,六部开兴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刻于 齐民” —百度文库道光《苏州府志》卷二《风俗》
东南沿海,“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 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张燮《东西洋考》 卷七《税饷考》 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 “官之贾日多,遍于山海之间,或坐或行, 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中华书局 1985年
至清,山西经商风气更炽。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载:“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 蓄有积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 年一归者,其常例也。” “晋省民人经营四方者居多” ; “查晋省人多系外出贸易” 榆次“县人操田作者十之六七,服贾者十之三四” 徐继畲“籍隶山西”,熟知山西风土人情,他说: “山西民俗勤俭,古称唐魏之遗,赋税如期,不烦 追比,农贾相半,绝少旷游”
文化是一切精神发展的总和。 ——贝克哈特
中国在近代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 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 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如梁启超、梁 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
我们认为,文化应该是人类的知识体系 和价值体系及其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
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居于 表层; 制度文化,包括政权形式、社会组织、法 律制度等,居于中间层; 精神文化,包括科学、哲学、艺术、宗教、 文学、伦理道德等,居于。
徽州府,“其民率以贾代耕” ——汪道昆《太函集》卷十四 《谷口篇》
“以货殖为恒产”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康熙《休宁县志》亦载:“天 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东西洞庭之民,鲜负农耕,多业商贾”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五 《江南苏州府》
福建,从事海外贸易的农民甚多。《天 下郡国利病书》说:“海滨之民,惟利是视, 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瓯脱之地。”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六 《福建》
海澄“饶心计者,视波涛为阡陌,视帆樯 为耒耜。盖富家人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 之产,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故民乐轻生, 鼓枻相续,谓生涯无逾此者。” ——民国《海澄县志》卷十五《风土》, 引明旧志
广东,经商者众,“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 辄弃耒耜而从之。”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
儒士 经商
至宋,陆游还谆谆告诫子孙“贫则教训童 稚以给衣食”,“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 小人事耳” ——叶盛《水东日记》卷《陆放翁家 训》,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正德八年四月,“诏开皇店”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十九 正德九年九月,“设皇店于通州张家湾” ——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卷四十三 楚王“错布市廛,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 ——包汝楫《南中纪闻》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广交游,善贸易,灵济宫西有布铺一处, 岁出息银若干” ——刘若愚《酌中志》卷九
清代的皇帝开设有大批当铺,名曰皇当;除此,还开办 “要紧日用铺面”,经营其它生意 ——韦庆远《论清代的“皇当”》,见《明清史辨析》 宗室贵族经商也不乏见。“诸王、贝勒、大臣家人 侵占小民生理,所在指称名色,以网市利” ——《清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征榷一.征 商》,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浙江,省会杭州“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
止以商贾为业” ; 康熙《仁和县志》亦载:“杭民半多商贾” ;绍兴、 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其中山阴、会稽、 余姚尤甚。这些在外之人,“儇(xuan)巧敏捷者 入都为胥办”,“次者兴贩为贾,故都门西南一隅, 三邑人盖栉而比矣。” 经商北京者甚多; 龙游,人多“善贾” ,“挟赀以出,守为恒业,即 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俗有遍地龙游之谚。”
二、明清商人文化的内涵
明清商人文化就是明清商人的知识体系、 价值体系及其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它包括 明清商人的生活方式、明清商人的社会组织 (会馆、公所)、明清商人的知识体系和价 值体系(商业观、伦理心态、经营之道、文 化素养)。
三、研究明清商人文化的意义
“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 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 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 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资本论》卷三,1019页
根据何良俊的估计,嘉靖以后,“大抵以十分 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而其中改业工商者 “三倍于前”。何良俊和林希元一样,站在农业本 位的立场对这种社会变化的结果感到恐慌。他说, 如此多的人弃农,“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 之人哉!吾恐田卒污莱,民不土著,而地方将有土 崩瓦解之势矣,可不为之寒心哉!”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三《史九》
另外,卷入这股经商潮的还有士兵、衙役、僧道、奴 仆、贱民等 ——封越建《清代前期商人的社会构成分 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地域商人集团异军突起
于四方”
广东,“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
其商人“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 口”,驰骋国内市场。“其黠者,南走澳门, 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吕宋,帆踔 二洋”,不惧波涛之险,从事海外贸易; 东莞,“其俗少农而多贾”,崇贾卑农。大 批商人“度岭峤,涉湖湘,浮江淮,走齐鲁 间,往往以糖香牟大利,故居人多富。”
徽州,又名新都,位于皖省长江之南,“以文物著”。 汪道昆《太函集》载:“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 ——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五《诰赠奉直大夫户部 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又云:“新都三贾一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 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 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 能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 —— 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二《海阳处士仲翁配 戴氏合葬墓志铭》
雍正时,大将军年羹尧派庄浪典史朱尚文为他 经商,将四川所产之楠木等“运至湖广、江南、浙 江发卖,获利数十万” ——《永宪录》卷三
乾隆时,权臣和 开当铺75座,本银三千万两; 银号42座,本银四千万两;古玩铺13座,本银二十 万两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 《查抄和 住宅花园清单》
皇室、贵族乃至太监 经商
明清商人文化研究
前言
一、“文化”的界定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 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 也。”——孔颖达《易正义》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 ——刘向《说苑· 指武》
中国古典文献中 “文化”的 内涵主要指伦理道德、礼乐、典 章制度,和现在所使用的文化有 某些相通之处,但仍有很大差异。
明嘉靖内阁首辅徐阶在位时,“多蓄织妇,岁计所织, 与市为贾” ——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康熙时,少詹事高士奇,“顺治门外斜街各处房屋,总 令心腹出名置买”,科臣“何楷代为收租”;并令其亲家陈 元师、伙计陈李芳“开张缎号,寄顿各处贿银,赀本约至四 十余万”。左都御史王鸿绪于苏、松、淮、扬之地,与高士 奇“合伙生理”,资产“不下百余万” ——昭梿《啸亭杂录》卷三《郭刘二疏》, 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 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 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爱德华· 泰勒《原始文化》
“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 ——(英)托马斯· 艾略特《关于文化定 义的札记》 “文化代表了人类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 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 史地获致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 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克罗伯、克鲁克洪《文化:概念和定义 的批判考察》
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
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挟技艺,经营四方, 至老死不归。” 在外出经商的江西人中,尤 以抚州居多,王士性说:“故作客莫如江右, 江右莫如抚州” 。抚州人艾南英更说:“随 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 所。”
福建濒海,海商众多。
海澄,“农贾参半,走洋如适市”; 福清,有海舶之利,“其人学不遂,则行贾
张正明先生在《晋商兴衰史》一书中, 列举了大量儒士经商的史实,并认为,一些 山西商人“提出了儒贾相通观” 。
方志远先生在《江右商的社会构成及经 营方式》一文中,对江右商进行了考察,认 为,在江右,弃儒经商者多,儒士是江右商 的重要构成之一 。
官僚士大夫 经商
《唐荆川文集》载:“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 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 《震川先生集》亦云:“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在 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 皆以畜贾游于四方。”
岳阳一带,“十分其民,而工贾居其四”
从商者社会身份复杂,阶层分布广泛
明清时期不仅经商人数众多,分布地域辽阔,
超迈前朝,经商者的社会身份也是非常复杂 的,阶层分布极其广泛。这里,除了世代为 商的商人继续弄潮商海外,许多具有不同社 会身份地位的人都卷入了商品经济的洪流。
今天下之民,从事于商贾、技艺、游食 者十而五六。农民盖无几也。 ——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二 《王政附言疏》
徽州地处皖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
其地风俗“人到十六就要出门做生意”。外 出经商者甚多。王世贞说:“大抵徽俗,人 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汪道昆说:“业 贾者什七八” ;民国《歙县志》载,徽州 “商贾居十之七”
苏州、松江地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载:正德
以前“逐末之人尚少”,至嘉靖时,“去农而改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 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位于浩淼的太湖之中,“民生 十七八即挟赀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以商 贾为生”; 在清代,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区亦经商者众,“区方 百里以为县,户不下万,丁不下三万。其间农夫什 之五,庶人在官与士大夫之无田及逐末者什之四, 其什一则坐拥一县之田。”
经商人数众多,且地域分布甚广
山西表里河山,经商者众。明代山西下辖五府,直 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 “大同、潞安,倚边寒薄,地狭人稠,俗尚勤俭, 然多玩好事末。” 长治县为潞安府“浩穰邑”,更是“俗善商贾” 汾州府,“民率逐于末作,走利如鹜”,不事本业, 府属之汾阳、临汾两县尤多商贾;平阳府,民多 “服劳商贾” “蒲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缘而 取给于商计,坊郭之民,分土而耕菑者,百室不能 一焉。其挟轻资,牵车牛,走四方者十而九”
以往研究大多把焦点集中在商业资本的 积累、商业资本流向及其评价上,缺乏对明 清商人进行文化层面的考察。 《新安商人研究》《山西商人研究》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可为当今企业经营及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经商潮概述
一、明清经商潮存在的表现
明清历史起伏跌宕,延续时间长达500余 年。其间的历史风云变幻,大都可以通过极 为丰富的史料得到重现。同样,反映这一时 期经商潮涌动的记载也是非常之多的,它们 能够充分证实经商潮的存在。
“当人类学家谈到某种文化时,他通常指的是 某个特定社会所特有的一组习得的、共享的信念、 价值观和行为特征。” ——C· 恩伯、M· 恩伯
“文化是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 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换句话说,就是 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牟勒来埃尔
“文化不外是在正当途径上发展的人类 的能力。” ——斯塔姆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