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八:钱钟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
•
•
• •
•
•
1966年,56岁。‚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69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相 继出版。 1991年 81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 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 绝拍摄。 1998年 88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 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 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 青 表示深切哀悼。 衣
•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 国文字,既不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 不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他又说到:‚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青 衣
四、钱钟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
•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说 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 并无大异,从时间上来说,一个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一个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相去不远。可以视为同一体 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 上的延伸。
青 衣
THANKS
口译 朱妍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钟书先生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 ‚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青 衣
三、‚化境‛说
• 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钱钟书先生写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 ‘鸟媒’对‘禽兽’所施的引‘诱’。‘讹’、‘化’是同一个字。 ‘译’‘诱’‘讹’‘化’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 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 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 女钱瑗。
• 1910年出生。祖籍江苏无锡,伯父钱基成, 父亲钱基博。 • 1929年 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22岁在清华大学结识杨绛。1933 年毕业,与杨绛订婚。(龙虎狗‚三杰‛ 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 禺,龙则是钱锺书) •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 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 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 版公司出版。 青
引‘诱’→ 避‘讹’→ 求‘化’
青 衣
3.1 引‘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 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 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 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青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散文集) 《人· 兽· 鬼》(1945年短篇小说集) 《围城》(1947年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1981年)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七缀集》
衣
•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 留着神伤之甚也。
青 衣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先生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零散,但却十分严肃, 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比较全面的翻 译了他的翻译观,散见于《管锥编》和《谈艺录》。 • 早在1934年,就明确的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翻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两个术语。 • 钱钟书先生梳理严复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 格独步当代译坛。 • 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一、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 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 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 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 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 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 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 的高雅风格。
衣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钱钟书
(1910.11.21-1998.12.19)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 译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青 衣
译文赏析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 稍忘苦痛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青 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 钱钟书先生译拜伦给情人的一封信,笔走典雅,一不留神竟然超越原 文,成为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完美实践了他所提出的‚化境‛亦兼 具典雅文白之美。
青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 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 不达而能信者也。”
•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 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
Biblioteka Baidu青 衣
•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 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 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 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 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
•
•
• •
•
•
1966年,56岁。‚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69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相 继出版。 1991年 81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 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 绝拍摄。 1998年 88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 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 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 青 表示深切哀悼。 衣
•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 国文字,既不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 不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他又说到:‚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青 衣
四、钱钟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
•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说 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 并无大异,从时间上来说,一个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一个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相去不远。可以视为同一体 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 上的延伸。
青 衣
THANKS
口译 朱妍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钟书先生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 ‚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青 衣
三、‚化境‛说
• 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钱钟书先生写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 ‘鸟媒’对‘禽兽’所施的引‘诱’。‘讹’、‘化’是同一个字。 ‘译’‘诱’‘讹’‘化’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 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 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 女钱瑗。
• 1910年出生。祖籍江苏无锡,伯父钱基成, 父亲钱基博。 • 1929年 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22岁在清华大学结识杨绛。1933 年毕业,与杨绛订婚。(龙虎狗‚三杰‛ 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 禺,龙则是钱锺书) •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 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 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 版公司出版。 青
引‘诱’→ 避‘讹’→ 求‘化’
青 衣
3.1 引‘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 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 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 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青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散文集) 《人· 兽· 鬼》(1945年短篇小说集) 《围城》(1947年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1981年)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七缀集》
衣
•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 留着神伤之甚也。
青 衣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先生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零散,但却十分严肃, 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比较全面的翻 译了他的翻译观,散见于《管锥编》和《谈艺录》。 • 早在1934年,就明确的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翻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两个术语。 • 钱钟书先生梳理严复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 格独步当代译坛。 • 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一、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 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 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 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 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 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 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 的高雅风格。
衣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钱钟书
(1910.11.21-1998.12.19)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 译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青 衣
译文赏析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 稍忘苦痛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青 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 钱钟书先生译拜伦给情人的一封信,笔走典雅,一不留神竟然超越原 文,成为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完美实践了他所提出的‚化境‛亦兼 具典雅文白之美。
青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 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 不达而能信者也。”
•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 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
Biblioteka Baidu青 衣
•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 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 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 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 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