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汉语言一班兰若昕(100140135)
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汉语言一班兰若昕(100140135)
摘要
除古希腊文学外,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母体和源头。
圣经《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后,成为了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文学的书面源流之一。
西方文学一直以来都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
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主要代表;而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
许多西方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与思想乃至人物情节都来源于圣经,都引证或借用了许多圣经中的语句或典故。
并且这样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关键词
希伯来文明《圣经》圣经文学基督教文化欧美文学
一、希伯来文明:信仰生活的构筑者
在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机进入高潮后,希伯来民族忽然闯入了古代中东历史。
在群雄争霸的古中东,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人数少、力量薄,只在很小一部分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却凭借着对民族理想的执着,对信仰的坚持,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不断建设,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并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横向看,希伯来文明凭借着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从纵向看,希伯来文明在2000多年前就孕育出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借犹太民族在中世纪把犹太民族的宗教思想传遍了欧洲,而基督教又在文艺复兴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宗教之外,犹太教的律法,安息日,文学以及直线性的历史观和深邃的哲学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上古世界,犹太民族没有留下辉煌的建筑,宏伟的纪念碑,精美的雕塑和绘画,也没有先进的科技,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在塑造西方文化乃至文明方面发挥了极大地作用,而它的信仰体系也通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遍了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希伯来文明可以称为西方文明之源。
二、《圣经》
古代犹太文明在文化方面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圣经》的编撰。
《圣经》作为希伯来文明对其信仰体系的记录,不仅被犹太人视为珍宝,也被世人公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而一部书籍,是希伯来文明的代表和巅峰。
《圣经》养育了三种不同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是前两者的“圣书”和经典,同时是后者《古兰经》的母体。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其神学、教义、教规、礼仪、节庆等的根本依据。
基督教认为,《圣经》记述的是上帝的默示,是永恒的真理。
被译为汉语时,译者取其“神圣典范、天经地义”之意,译作“《圣经》”。
①
圣经分为新月和旧约两大部分,旧约是基督教对犹太教圣经的继承,新约则是基督教自己的经典,“约”即人和上帝之间订立的契约,旧约主要是犹太人与上帝的契约,而新约是全人类与上帝的契约。
《圣经》的形成,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大约历时14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是全体犹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文化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三十多位作者参与了创作。
但信徒们认为《圣经》的作者是上帝,世俗的作者不过是
①邱永旭《圣经文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 第30页
上帝的代言人而已。
很多人类学家把《圣经》看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母本”,是后来犹太文明的种子,也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源泉,几乎影响了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鲁迅先生曾评论说:“虽多涉信仰诫训,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
”①
三、圣经文学
我们知道,文学的四要素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世界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用作品把世界重新展现给读者,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圣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巨著。
由于《圣经》属于“人类童年”的作品,所以几乎杂糅了各式各样的文学体裁。
可以进行如下归类:②诗歌、诗篇、散文、神话奇迹、民间故事、语言、历史、法律以及先知文学,这些体裁主要集中在《旧约》当中,而《新约》中主要是书信、家谱、传记、寓言和比喻,故事等等。
总体上来看,《圣经》文学呈现出的是散文作为主体,蕴含多种形式的文体特点。
因为对《圣经》整体把握的能力不足,我这里只列举一个课堂上讲解过的创世神话进行简单说明。
创世纪描绘的是宇宙和人的诞生,在各个民族、文明的神话中都有这类内容,但是故事各不相同,所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而人类违背天神意愿被放逐的情节是希伯来文化所独有的,它阐释了一个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就是“原罪”,这是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也是西方文化中罪恶意识的根源所在,而东方与之类似的是日本的耻感文化,这里不做详细阐释。
对于原罪,可以做出如下几个理解:首先是人类获得智慧,走向文明的隐喻,禁果代表知识、智慧、文明,偷吃则是人类对于文明的想往和摆脱愚昧的渴望,代表着人由自然动物向理性动物的转变,可能同时也是与自然脱离和对立的开始,我认为这对后来西方文化对自然的征服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与特质,一,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上帝告知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唯有禁果是他们不能触及的,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可供他们享用,但是不满足与好奇的天性促使他们偷食禁果。
二,人类面对诱惑是很容易犯罪的,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告诫是清晰明白的,但是夏娃没有禁得住蛇的诱惑,亚当没禁得起夏娃的诱惑。
三,亚当的行为体现了大部分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下意识行为,在面对上帝的责问时,他全部推到了夏娃的身上;第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哲理:悖谬,人类只有吃点禁果才能脱离自然和愚昧走向文明,完成自然人到文明人的转变,但是吃掉禁果又犯下了原罪,顺从上帝就无法摆脱混沌,获得文明却背叛了上帝。
人类的历史上,自然与文明就这样永远相互斗争又交错纠结着。
四、基督教文化
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当今形态的西方的人文精神。
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对其本质——自由——的注重和不懈追求。
而在这种追求中,人又是体现作为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不同存在形态的由高到低的递进历程。
这个历程被理解为:西方人自远古爱琴海文明中出现对自己能力肯定的原初自觉,以及这种自觉在与自然、与神、与物和在对峙对象消解的不同文化时代所形成的人对自己本质(自由是核心)认识的递进发展,构成了西方文学中强大的、功能性的人文精神结构。
③
基督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宗教形态,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
对于基督教的文化构成,不同的学者众说纷纭,我比较倾向于信仰文化的理论。
基督教作为信仰文化特点有三:第一,信仰的对象是上帝。
第二,信仰的目的是救赎。
第三,信仰的方式是强调人自身的精神力量。
而信仰文化更容易在民族的共同心理中确立主导地位。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64页
②邱永旭《圣经文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 第三章,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和理论介绍
③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1页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能被西方(开始主要是欧洲)接受,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首先,基督教在欧洲从被迫害到获得发展,主要取决于罗马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与精神的痛苦,人们寻求解脱的要求与基督教的文化相契合,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二,蛮族入侵使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出现成为必然,进入欧洲的北方蛮族给欧洲带来了混乱和落后,使得欧洲人对基督教文化的精神依赖愈加强烈。
第三,由于蛮族自身的落后,并没有总结和吸纳希腊和罗马文化,而是确立了基督教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经历了上述种种原因之后,基督教文化在欧洲的地位逐渐稳固并在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方面,而其中文学又最为突出。
五、《圣经》对欧美文学的深远影响
中世纪,欧洲以新旧约《圣经》为蓝本,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宗教文学。
世俗文学英雄史诗也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
英雄史诗大多借基督教反对异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其寻求统一,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
骑士传奇弥漫宗教的神秘气氛和掺杂着许多怪异的故事。
宗教戏剧的情节都取自《圣经》和圣母、圣者的传说。
这种影响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16世纪莎士比亚戏剧,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18世纪歌德的《浮士德》等等,《圣经》成了欧美文学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以下列举一些为人熟知的西方名著来进行阐释。
1.但丁的《神曲》与《圣经》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为但丁赢得如此盛誉的就是他的代表作《神曲》。
他反对教会,但是并不反对基督教和神学,只是在基督教以天堂、地狱为根基的想象里融入了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①但丁沿用了圣经的叙事手法,使《神曲》的全部情节发生在一场梦中,全诗始于地面,经历了地狱和炼狱后到达天堂,象征着灵魂经过受罚和忏悔终能得到救赎。
《圣经》新约提出地狱和天堂的观念来惩恶扬善,但是没有人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但丁用想象构筑出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一方面借鉴了《圣经》,又结合了天体系统学说的结构,描绘出了《圣经》中的天堂和地狱,也以此映照现实,启迪人心。
2.从《约伯记》到《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一万二千余行的诗体悲剧,融入了歌德的人生经历并浓缩了他毕生的创作精华与文学理想。
浮士德在德国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术士。
歌德借用这个题材,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位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写他一生从书房,市民社会的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的大世界的过程,其中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艺术生活和改造大自然五个阶段。
由于他有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最后找到了人生真理的答案,并被天使接到天堂,会见了他理想中的爱人和圣母马利亚。
这其中与《圣经》的共同交集就在于“赌约”,而这个“赌约”的文学母体就来自于《约伯记》中上帝与撒旦的赌约,《浮士德》在整体情节设计上完全借用了这一框架。
但是,《浮士德》虽然沿用了《约伯记》的故事形式,而表现出的对上帝和宗教的信仰却与后者有着很大的差异。
歌德对上帝和宗教的态度始终显得含混模糊,与基督教的关系也是审慎而若即若离的。
不过《浮士德》的表现出的主题是:人不该满足现状,沉迷于享受现世的幸福,而应追求真理,追求更高的理想,战胜魔鬼的各种引诱试探,但是人必须要靠着神的庇佑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
很明显,这个主题又是和圣经内容密切关联的。
①梁工程小娟《圣经与文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第48页
此外,《圣经》对于对欧美文学中小说和散文的影响也极其深刻,雨果的《悲惨世界》,美国现代文学家欧文的作品等,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西方文明的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希伯来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滋养,《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滥觞,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为无数经典的文学形象提供了原型。
而这种影响也必将随着宗教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