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光学原子物理考前知识要点汇编

高考物理光学原子物理考前知识要点汇编
高考物理光学原子物理考前知识要点汇编

光学原子物理

90.光的反射和折射

? 1、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

? 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法。* ? 3、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 4、光导纤维。 ? 5.棱镜、光的色散。

91.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宏观上沿直线传播(不考虑光的衍射)。 ? 本影---光线完全照射不到的区域。 ? 半影---部分光线照射不到的区域。

92.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传播方向一定变化,传播速度

一定不变)。

?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虚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为对称。

93.光的折射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通常发生改变的现象(垂直

入射除外)

? 折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度。 斜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 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射入介质中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叫这种介

质的折射率。

?

计算:介质

真空

λλ=

==v c r i n sin sin 94.全反射

? 全反射---光从光密质(n 大的)射入光疏质(n 小的)时,光全部反射(没有折射)的

现象。

? 条件---(1)光从密质进入疏质;(2)入射角 i 大于临界角C 。 ? 临界角---刚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此时折射角等于90度。 ? 计算---真空

介质λλarcsin arcsin n 1arcsin

C ===c v

? 应用---蜃景、光导纤维。

95.光的色散

? 全反射棱镜---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 光的色散---原因棱镜材料对不同色光的的折射率不同。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偏折较

少;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偏折较多。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频率越来越大。 96.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 1. 光的本性说的发展简史。

? 2.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 3.光的衍射。 ? 4.光的偏振现象。

?

5.光谱和光谱分析,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它们的应用,光的电磁本性,电磁波谱。

? 6.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 7.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

8.激光的特性及应用。

97.光的本性说的发展简史

? 17世纪---牛顿:光的微粒说;惠更斯:光的波动说。 ? 1801英国的托马斯●杨---光的干涉实验成功。 ? 19世纪60年代---迈克斯韦的电磁波的预言。 ? 19世纪80年代末---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 19世纪末---光电效应。 ?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

光即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98.光的干涉

?

光的干涉现象---相干光在屏上出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 双缝干涉---光线通过单缝,再通过双缝(相干光源)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 干涉相长---亮条纹 σ=n λ;

? 干涉相消---暗条纹 σ=(2n+1)λ/2 。 ? 条纹宽度--- △x=L λ/d

? 薄膜干涉---透明物体两个反射面的反射光线的叠加成干涉图样。 ?

薄膜干涉应用:检查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增透膜。

99.光的衍射

? 定义---光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 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与光的波长差不多,或比光的波长小。 ? 现象---透过纱巾看、通过狭缝观察、光学显微镜、泊松亮斑。

100.光的偏振现象

? 现象---教材第三册光的偏振图片。 ? 结论---光是一种横波。 ? 应用---偏振镜头、计算器等等。

101.电磁波谱

1、光谱和光谱分析---用来分析物体的组成成分(原子光谱---明显光谱、暗线光谱)

2、满足---E E E h n m ?=-=γ

3、红外线---波长在770nm~106

nm 之间。一切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它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温度高、颜色深辐射力强。红外遥感、遥控、红外线频率根接近物体分子的固有频率,所以可以用来加热物体,主要体现热效应。 102.电磁波谱

1、紫外线---波长在400nm~5nm 之间。有荧光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消毒杀菌。

2、X 射线---波长比紫外线还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的。穿透能力强,穿透物质的厚度跟物质的密度有关,工业上检查金属内部是否有砂眼、裂纹等缺陷,在医学上透视人体内的病变及骨骼。

3、 γ射线---波长在10-10

nm 以下,电离作用非常小,贯穿本领很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

的铅板。

4、 光的电磁本性---光是一种电磁波。

5、电磁波谱---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103.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波动说遇到的困惑---

1.极限频率的问题,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而不是和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2.光电效应的瞬时性,不超过10-9秒;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104.光子说

?光子说---爱因斯坦(1879——1955)于1905年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

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它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且满足 --- E=hγ其中 h=6.63×10-34 js---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E k=hγ—W

---其中E 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为金属的逸出功。

逸出功---是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105.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

3、物质波---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1892——1987)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小到

电子、质子,大到星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 λ= h / p

4、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大类---实物和场。

106.激光

激光的特性---

1.激光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可调制用来传递信息;

2.平行度非常好---远距离传播仍能保持一定强度可以用来测远距离、雷达、跟踪运动目标测速度;

3.聚到很小的一点---读光盘;

4.高能量---切割物体、焊接(工业、医学);

5.产生高压---引起核聚变(小颗粒的核燃料用激光从各个方向进行照射)。

107.原子和原子核

?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 2.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 3.氢原子的电子云。

? 4.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衰变、半衰期。

? 5.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 6.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7.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8.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9.轻核的聚变,可控热核反应。

?10.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108.原子的核式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及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路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散射甚至达到了180度。

结论---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

原子核:组成---质子:带正电1.6 ×10-19c;质量为1.67×10-27kg

中子:不带电,质量比质子稍大。统称为核子。

大小--- 10-15m

109.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能级---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

基态---能量的最低状态。

激发态---其他能量状态。

各能级的能量关系---E n =E1/n2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hγ=E m— E n

原子光谱---光谱和光谱分析---用来分析物体的组成成分(原子光谱---明显光谱、暗线光谱)

波尔理论的局限性---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制约。

111.氢原子的电子云

? 对于宏观质点,如果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就可以用牛顿运动定

律算出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 对于电子等微观粒子,由于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因此轨道的说

法毫无意义,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在原子和附近各点出现概率的大小,用疏密不同的点表示出现的概率---称为电子云(教材图) 。 112.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实质分别为---氦核、高速电子流、电磁波。 电离能力由强到弱--- α射线、β射线、 γ射线。

? 穿透能力由弱到强---α射线、β射线、 γ射线。 ?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0.1c 、接近c 、c 。

?

α 衰变的实质---原子核失去一个氦核------He Y X m n m n 4

242+→--

?

β衰变的实质---原子核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e Y X m n m n 011-++→

? 衰变---原子核放出α 或β粒子就变成新核。

?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113.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应用---射线:可以用γ射线探伤、 α射线消除静电、保存食物、育种(使DNA 发生突变)、放疗、利用半衰期不随物理化学性质而改变的特点进行考古、示踪原子。

污染---1945年广岛、长崎两枚原子弹;1987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2001年9月2日开始的“小小钥匙链放倒13人”。

和防护---核电站的厚厚水泥墙;核废料防灾很厚很厚的金属箱内,并埋在深海里;加强防范意识;核不扩散。 114.核反应方程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氧17和质子------------H O He N 111784214

7

+→+

? 中子的发现-------------n C He Be 1

012

64

29

4+→+

核反应方程---表示原子核反应的方程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115.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 核能---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 质量亏损--- -核反应中释放出能量筒是质量减少。 ? 质能方程--- E=mc 2

? 质能方程演变为--- △E= △mc 2

116

.裂变

定义---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

铀核的裂变---n Kr Ba n U 1

092361415610235923++→+

链式反应---一般说来,铀核的裂变时总是要放出2~3个中子这些种子又会引起其他的铀核裂变,这样裂变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越来越多的能量。 核电站---控制核裂变的速度(临界体积)。 117.聚变

定义---把轻核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n He H H 10423121+→+

热核反应---使轻核发生聚变时,必须使它们的距离十分接近,达到10-15

m 的近距离。所以可以通过高温(几百万摄氏度)剧烈的热运动使得一部分原子核已经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相互间的斥力,相互碰撞时发生聚变。

可控热核反应---与裂变相比的优点1.释放能量大;2.无放射性物质;3.燃料丰富。 118.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 媒介子---光子(电磁相互作用)、胶子(强相互作用)。

? 轻子---不参加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电子中微子、μ子和μ子中微子、τ子和τ子中微

? 强子---参加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有:质子、中子、介子和超子。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温 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空腔壁上的小孔. 热辐射特点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 εh =) 10 63 .6 (34叫普朗克常量 s J h?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ε=h ν,其中h=6。63×10-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超过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该过程需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由能量守恒可得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k -=ν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只会影响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c ν,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c ν,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正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大,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该电流叫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e W e h U c 0 -=ν0(W h E k -=ν由) 得出和00W h eU E eU c k c -=-=-ν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 必考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典题1】2010年11月22日晚刘翔以13秒48的预赛第一成绩轻松跑进决赛,如图所示,也是他历届亚运会预赛的最佳成绩。刘翔之所以能够取得最佳成绩,取决于他在110米中的( )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 C.平均速度大 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 必考二、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 【典题2】如图所示,光滑的夹角为θ=30°的三角杆水平放置,两小球A、B分别穿在两个杆上,两球之间有一根轻绳连接两球,现在用力将B球缓慢拉动,直到轻绳被拉直时,测出拉力F=10N则此时关于两个小球受到的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A受到重力、杆对A的弹力、绳子的张力 B、小球A受到的杆的弹力大小为20N C、此时绳子与穿有A球的杆垂直,绳子张力大小为203 3 N D、小球B受到杆的弹力大小为203 3 N 必考三、x-t与v-t图象 【典题3】图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关于这个质点在4s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B、4s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F θ A B t v/(m 1234 2 1 - - O

C 、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D 、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m ,而位移为0 必考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运用 【典题4】生活离不开交通,发达的交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也伴随而来,全世界每秒钟就有十几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某驾驶员以3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方70m 处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如果驾驶员看到前方车辆停止时的反应时间为,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已知该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 . 必考五、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典题5】某人站在十层楼的平台边缘处,以0v =20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求抛出后石子距抛出点15m 处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 2). 必考六、牛顿第二定律 【典题6】如图所示,三物体A 、B 、C 均静止,轻绳两端 分别与A 、C 两物体相连接且伸直,m A =3kg ,m B =2kg ,m C = 1kg ,物体A 、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地面光滑,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若要用力将B 物体拉动,则作用在B 物体上水平向左的拉力最小值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 =10m/s 2)( ) A .3N B .5N C .8N D .6N 【典题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块A 与直立轻 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质量也为m 的物块B 叠放在A 的上面,A 、B 处于静止状态。若A 、B 粘连在一起,用一竖直向上的拉力缓慢上提B ,当 F A B C A B

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原子物理.doc

高考物理复习精品知识点——原子物理 十七 原子物理 1.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n ∞ 4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m 。3 E 2 2. 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 n 叫量子数。) 2 E 1 E 3 1 氢原子的能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 r n n 2 r 1 r 1 =0.53 × -10 m = 10 ②能量量子化: E E 1 E 1=-13.6eV n n 2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 h ν =E m - E 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 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 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 E ≥ 13.6eV 的任何光子, 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

2、天然放射现象 ⑴. 天然放射现象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⑵ . 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类本质 e)速度(c)电离贯穿性质量(u)电荷( 性 α射线氦核4+20.1最强最弱,纸能挡住211 H 2 10 n42He β射线电子1/1840-1 0.99较强较强,穿几 mm 0 1 n 11 H 01 e 铝板 γ射线光子001最弱最强,穿几cm 铅版 3、核反应 ①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α衰变:23892 U23490Th42H e(核内211H 201n42He) β衰变:23490Th23491Pa01e(核内01n11H01e)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147 N42He178O11H(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 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图1-1 a b c 原子核 α粒子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点考情:5年7考参考系,质点(Ⅰ)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 [基础梳理] 一、参考系 1.参考系的定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四性 (1)标准性: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假定不动,被研究的物体都以参考系为标准. (2)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 (3)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应选择同一参考系. (4)差异性: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一般不同. 二、质点 1.质点的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位移和路程 1.速度 (1)平均速度: ①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定义式:v=Δx Δt . ③方向:跟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①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 ②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快慢. ③速率: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的大小. 2.加速度 (1)定义式:a=Δx Δt ,单位是m/s2.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根据a与v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在加速还是减速.考向一对质点的深入理解 物体可被看作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平运的物体通常可以看作质点.

2.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不计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不行 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 (1)理想化模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 (2)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有很多,如“质点”、“轻杆”、“光滑平面”、“自由落体运动”、“点电荷”、“纯电阻电路”等,都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考向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三点注意 (1)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v=x t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3)粗略计算时我们可以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考向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 根据a与v (1)当a与v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大. (2)当a与v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与v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小. 类型题之(一)“用极限法 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高考物理的考前必看的知识点介绍.doc

高考物理的考前必看的知识点介绍 高考物理的考前必看的知识点 (1)光的传播,折射定律及折射率的概念与公式,临界角的概念,典型现象与实际应用,光的干涉与双缝实验现象原理图,光的衍射现象。 (2)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pV=nRT,注意气体对外做功和外界对气体做功的区别(热力学公式中正负号的问题)。分子动理论,两个分子势能(及合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布朗运动现象及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表述,气体温度的意义,理想气体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间关系图像。 (3)波尔能级模型及其公式,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现象解释及其公式。 (4)天体中人造卫星轨道变轨。轨道变轨源于助推器提供的动力,当助推器加速度时,卫星的总能量提高,向更高的轨道跃迁(R变大),不过伴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加,最终卫星的速度却降了下来。 (5)电容的基本特性,与电路的联合命题。如果电路中的开关打开,则电容板上的电荷不变(相当于断路,电荷无法流动),如果开关闭合,电容相当于并联于电路中,电压不变,等于电源电压。 (6)理想变压器与远距离输电结合的电路问题。变压器电压电流比例关系式,交流电的远距离输电线路简化模型,各部分功率、电压、电流的关系,消耗功率的计算,等等。 (7)伏安法测定电阻的方法,注意电路选择内、外接法的依据。当然,如果缺少电压表,能用一个定值电阻与另一个电流表串联起来代替。高中物理有所有电学实验原理、操作、误差的详细解析,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去下载。另外,E-r的考察也是一个热点。王尚个人认为电学实验的考察可能性比力学实验要大。

(8)自由落体运动。比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一个物体竖直上抛能否相遇的问题,确定好正方向,列出对应方程,根据数学推到来判断是否有解。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物理wuli.in应用案例。比如火车过弯道轨道应该有倾角,汽车过拱形桥、凹形桥,齿轮传动设备,游乐场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 (9)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偏转。很有可能是复合场问题的考察,粒子的偏转角等于对应的圆心角,把几何关系找对,画出粒子的轨迹图,在三角形中求解圆周偏转的半径。 (10)电磁感应、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综合题。这部分题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除受力要分析清楚外,功能如何转化,动量守恒与否,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如何应用等等,都可能考到。 高考物理的实验题解题方法 分时间 课标卷高考物理一共有2个实验题,物理实验题时间安排8-10分钟为宜。 析本质 高考实验题常以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的形式呈现,从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来看,电学实验乃重中之重.从实验内容上讲,电学实验内容并不多,但是每年实验得分都不是很让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千变万化,可以应用多种形式,各个角度断出题。 巧应对 不管实验题目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是从实验原理开始进行考查,只要我们从实验原理出发,就能够做到从容应对。我们应对的策略是:从基础出发,从实验原理出发,以不变对万变。把题归类,触类旁通。 高考物理需要注意的地方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 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 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2020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简谐振动 F=-kx{F: 回复力, k: 比例系数, x: 位移,负号表示 F 的方向与 x 始终反向 } 2.单摆周期 T=2π(l/g)1/2{l: 摆长 (m),g: 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 立条件 : 摆角θ<100;l>>r }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 f=f 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 :f 驱动力 =f 固, 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 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 P2〕 7.声波的波速 ( 在空气中 )0 ℃: 332m/s;20 ℃:344m/s;30 ℃:349m/s;( 声波是纵波 ) 8.波发生明显衍射 ( 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 ) 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 ( 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 方向相同 ) 10.多普勒效应 :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 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 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 本身 ;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 与波谷相遇处 ;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 , 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 1) 常见的力 1.重力 G=mg(方向竖直向下, g=9.8m/s2 ≈10m/s2,作用点在 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 2.胡克定律 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 (N/m) , x:形变量 (m)} 3.滑动摩擦力 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 (N) } 4.静摩擦力 0≤f静≤ 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 为 最大静摩擦力 ) 5.万有引力 F=Gm1m2/r2(G= 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 的连线上 ) 6.静电力 F=kQ1Q2/r2(k=9.0 ×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7.电场力 F=Eq(E:场强 N/C,q:电量 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 场强方向相同 ) 8.安培力 F=BILsin θ( θ为 B 与 L 的夹角,当 L⊥B时:F=BIL , B//L 时:F=0) 9.洛仑兹力 f=qVBsin θ( θ为 B 与 V 的夹角,当 V⊥B时: f=qVB,V//B 时:f=0) 注: (1)劲度系数 k 由弹簧自身决定 ; (2)摩擦因数μ 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 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 (3)fm 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 fm≈μ FN;

高考物理个必考知识点

高考物理个必考知识点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高考中的50个重点概念 一、运动学 1、位移 速度与加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及at v v +=0t 202 1at t v x += 20t v v v += 3、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4、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平抛运动 6、匀速圆周运动及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 14、万有引力定律 15、向心力与卫星 二、物体的平衡 7、重力 弹力 摩擦力 8、力的合成与分解 9、共点力的平衡 三、运动和力 10、 1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2、牛顿第二定律与超重、失重现象 13、牛顿第三定律 六、功与能 22、功和功率 23、动能与动能定理 24、重力势能 25、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定 四、动量 16、动量 17、动量守恒定律 五、振动与波动 18、简谐振动 19、单摆与单摆周期公式g l T π 2= 20、波长 波的频率 波速T t s v λ=??= 21、波的干涉与衍射 八、电场、 31、电荷与库仑定律 32、电场 电场强度 电场线 33、电势能 电势 电势差 九、电路

34、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 35、门电路 36、电动势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十、磁场与电磁感应 37、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 38、安倍力与左手定则 39、电磁感应现象 40、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 41、感应电动势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2、电磁场电磁波 十一、光学 43、光的干涉 44、光的衍射 45、光电效应现象与光子说 46、光的波粒二象性 十二、物质 47、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48、原子核的衰变与放射线 49、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与质子、中子 50、宇宙的结构与演变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精华)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 相同,,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C A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②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 3.1km/s。 m1m2 2 r F=G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 g' =GM/r 2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M 说明:r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 度。 g 02 R

2 g' g R R ——某星体半径 h 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2 (R h)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2 2 GM r GM GMm mv r GMm mv r 2 2 2 g' = r r r 、v = 、 、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 = m ω 2R =m ( 2π /T ) 2 R GM r gR gR 2 = GM 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 v 1= = 当 r 增大, v 变小;当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 ②竖直方向 ③合运动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S ,求 v T gT 2 相位 v y 0 t x v 0 t v x v 0 1 2 2 y gt v y gt 1 4 2 2 2 2 4 2 2 S v 0 t g t v t v g t gt 2v 0 1 2 gt v 0 tg tg tg tg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 v =g △ t ,△ p = mgt x 2 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 x 轴上的 10. 从倾角为 α的斜面 上 A 点以速度 v 0 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 B 点,求: S AB

高考物理各大板块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各大板块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知识点虽然多,但各大板块知识点的总结还是比较容易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