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期间各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例
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农业就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就业人口转移的过程,转移的速度越快,城镇化进程越快,转移的比例越高,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其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高,则城镇化水平越高;再者,城镇化是城镇地域扩大、居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同时,产业结构的改变又对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产生反作用。因此,产业结构变动是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
一、城镇化水平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关系
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如图1所示,2010年
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国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十分高,而城镇水平最低的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处于落后地位,反映了城镇化首先表现为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特点。
将2010年我国各省每个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大小关系将产业从业结构划分为六个类型(见下表的注释①),并将各省按照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城市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上海、北京和天津——其居民的就业结构
以第三产业为主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绝对优势;
2.城镇化水平未达到70%但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广东、辽宁、浙
江、江苏和福建——其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大部分以第二产业略占优势;
3.我国其它大部分省区从业结构都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最,城镇化水平越低,其第
一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产就业与其它产业就业比重差距缩小,体现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4.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部分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在一产就业占主导的情况下,普遍存在三产就业比重高于二产就业比重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区在旅游、服务业方面的特色产业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区缺乏能够推进就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加工制造业。
二、城镇化进程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关系
1.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省城市化水平变化分析
图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以2005年为基年,2010年为目标年,分析十一五期间各省的城镇化发展情况,我国各省的城镇化水平均有上升,但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的省份相比2005年要有所减小,反映了地区间的城镇化差距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在各地区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图3),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增幅要低;而中西部许多原本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处于较低水平较高增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河南和贵州,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多。
图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分析
图4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图5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05年,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以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占优势而中西部地区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据主要优势,一产比重占据绝对优势的省份有甘肃云南、广西、河南;二产就业比重占主导优势的省份有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第三产业就
业比重占主导优势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而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的省份有山东、河北、福建、江西。总体上,2005年,三大产业之间就业比重相差较大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但前者是二、三产业占据优势,后者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
2010年,相比于2005年,虽然整体上有一产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就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但产业结构的格局几乎未发生改变,仍以甘肃、云南、广西、河南等地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占主导优势。
图6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图7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十一五期间,我国所有省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尤以就业就够较为优化的北上广江浙沪黑吉辽地区降幅较大;而第二产业的变动情况则呈现明显的差距,最发达地区二产就业比重下降而大部分地区则是不同程度的上升,广西在2005年二产就业比重本很低的情况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二战就业比重得到显著提高,增长比例达到80%以上;而在第三产业方面,除广西、江西外,其它省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体现了就业结构逐渐合理发展的趋势。
从图7可以看出,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影响较大,而到城镇化水平较高时期,城镇就业人口受逐渐向第三产业偏移,城镇化发展速度较低。
三、总结
本文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化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数据验证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有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的互动机制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三大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关系的地区差异,对于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要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首要解决的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注意要开拓和发挥加工制造业的升级优势,带动就业和地区发展;而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则需借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的发展经验,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注重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就业结构的合理化,让城镇中的“流动人口”真正能够成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