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

译文:

紧紧地抓住,轻松地放开:

肌球蛋白在黏着接合上的作用BY Joshua C.Sandquist and William M.Bement

黏着接合作用,依靠钙粘着蛋白的细胞黏着的基础,对于动态张力传感、力的传递和发出也很重要。不同的肌球蛋白对细胞黏附有不同的作用。

黏附作用(Ajs)是细胞和细胞连接的主要基础,而且将肌动蛋白丝连接到上皮细胞的的质膜上。然而,黏附作用对于上皮细胞的运动、压力传感以及信号转换也很重要。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使黏附作用有这么多功能的机制,还没有弄明白,但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二

已经被发现和黏附着用的装配以及功能有关。这个研究让我们瞥见了运动蛋白间的生物联系和黏附着用的分子基础。

粘附作用被膜间钙粘连蛋白调节,它聚集在粘附蛋白上并且与毗邻的细胞形成相同的交互。与F肌动蛋白的链接加强了粘附作用,并受到了直接或间接联系钙粘连蛋白的结合蛋白的调节。这两种粘连的结合使得粘附作用更牢固,但仍保持了它们的可塑性。在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内,粘附作用的形成并改变长度,到处移动并变化来应答在形态形成、变异、凋亡细胞的排出过程中原有的线索。

粘附系统能很快对外在的挑战,比如击打,做出反应。与此同时,即使是在一个休眠的上皮细胞中,粘附系统也会平衡与相邻细胞间的张力。虽然粘附作用与焦点黏着相比很特殊,但将染色体联系在一起的着丝点也是一个相近的类比。与着丝点类似,粘附蛋白必须能够感知两个方向的力并且通过保持

(第一页)

固定的位置或移动来对其中的力进行应对。粘附蛋白在结构管理上也和着丝点相似,都被细胞骨架系统管理——分别是F肌动蛋白和微丝。

至少有一部分黏着蛋白的动态性质是被非肌肉的肌球蛋白二控制。肌球蛋白形成两极的原丝纤维,使得它们可以交叉连接并压缩肌动蛋白丝。Smutny et al表明两种肌球蛋白二的亚型——肌球蛋白A、肌球蛋白B,集中在粘附蛋白或MCF7细胞上,一种人上皮细胞系。更醒目的是,组装式实验表明肌球蛋白二对于钙粘连蛋白的聚集是必须的,而钙黏连蛋白聚集在粘连蛋白和适合的粘连位置,然而肌球蛋白二控制着E-钙黏连蛋白沿着粘附系统的连续分布和粘附蛋白与F-肌动蛋白的链接的正常水平。

这些结果的一个直接含义就是不同的肌球蛋白作用于粘附系统构建的不同阶段。早期研究指出,以下同类型的钙粘连蛋白,F-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二对于钙黏着蛋白的聚集和粘附蛋白上的积聚物是必需的。当带黏着蛋白簇在粘附系统上一致的分散开来时,表示它就成熟了,这个过程中也取决于F-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二。因此,肌球蛋白二A可能控制粘附系统的原始期装配,肌球蛋白二B则负责粘附系统的成熟和微调。这样一个理论模型是与老鼠模拟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的;肌球蛋白二A缺陷的老鼠胚胎在发育过程早期死亡,显然是

广泛的钙黏连蛋白缺陷的结果,然而一些没有肌球蛋白二B的小鼠存活下来,表现出了很正常的发育,除了几个神经元和心脏细胞的缺陷。因此,肌球蛋白二A显然足以维持至少最低水平的功能,即使没有完全成熟,在发育中的小鼠的组织中还是有细胞间的链接。

这些不同的肌球蛋白是怎样在粘附系统的装配和运作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的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两种肌球蛋白在亚细胞的过程中分配可能不同,与以前的迹象一致,也就是肌球蛋白A、B不均的分布在细胞内。确实,虽然肌球蛋白A和B细胞都在粘附系统中发现,但肌球蛋白A和B在分布上并没有重叠区域。尤其指出,肌球蛋白A,不是肌球蛋白B,明显富集在粘附基底外侧区域。通过活动目标影像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粘附系统和F-肌动蛋白的集中有关,动力学和分布的不同使我们有理由假设肌球蛋白的微妙差别可能会影响

(第二页)

它们的特殊功能。例如,肌球蛋白二A可能和基底的F-肌动蛋白一起作为一个栅栏以促进钙黏连蛋白的在初期粘附系统顶端的积累,然而肌球蛋白二B可能优先集中在肌动蛋白丝的底部,它延伸到细胞内部,以提升粘附系统侧面的

拉力,一种提高钙肌动蛋白积累的超控。

另一种可能是肌球蛋白的不同功能反映了它们机动性能的不同。虽然肌球蛋白二A和B有许多共同的生物学特征,它们在一个方面有巨大的不同——负载比。肌球蛋白二B的负载比至少是肌球蛋白二A的三倍。这意味着肌球蛋白二B更可能与F-肌动蛋白保持联系(‘holdontightly’),一种用近期的对肌球蛋白二B与F-肌动蛋白的观察得出的观点。相反,肌球蛋白二A更可能切断或减少与F-肌动蛋白的联系(‘let go light’)。因此,肌球蛋白

二B是作为持续拉力的强劲钙肌动蛋白。

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上所述,粘附系统以某种方式感官压力,近期研究表明α-钙粘素,一种间接与钙肌动蛋白联系的蛋白质,可能是一种压力感官机制中的重要成分。简而言之,肌球蛋白二依靠强加的拉力打开α-钙粘素、揭开粘着斑蛋白的隐秘结合点(黏着斑蛋白,一种捆绑在F-肌动蛋白上的蛋白质)。斑黏着蛋白补充α-钙粘素来增加与粘附系统连接的F-肌动蛋白的数量,同时又反过来补充钙黏着蛋白、α-钙粘素等。虽然,还没有直接表明肌球蛋白二B专门负责提供拉力来打开钙粘素,这个模型与观察到的肌球蛋白二B减少相符。但不是肌球蛋白二A,它导致粘着斑蛋白的补充和F-肌动蛋白的补充减少。同时,Smutny et al现在表明虽然机动能力——跟随肌球蛋白改变位置(与F-肌动蛋白间的简单连接不同)——对于肌球蛋白二A钙黏着蛋白的积累不是必要的,但他对于肌球蛋白二A结合点的微调至关重要。因此,可利用的数据和这个肌球蛋白二B发挥拉力使粘着斑蛋白的得到补充的模型相一致。这种功能来源于肌球蛋白二B能产生可伸长的而不是会收缩的力。

还有一种可能,不同的管理使得肌球蛋白二A、B有不同的角色。Smutly et al发现黏着系统定位肌球蛋白二A依靠GTPase的信号。这些发现和以前的研究一致。它们也和对粘附系统是局部Rho 和rap1 signalling的基础一致。

这项工作令人陶醉的方面之一是Smutny et al 也发表了是否两种肌球蛋

(第三页)

白可以功能上的补充另一个。他们发现多余的肌球蛋白二B课可以补充减少的

肌球蛋白二A,但不是调换,明确的说肌球蛋白二B确实有一种奇特的角色。既然这样,如果肌球蛋白二B可以完成肌球蛋白二A的功能,为什么细胞要表达这两种亚型呢,而且表达的A型是B型的四倍呢?一个可能的回答是虽然肌球蛋白二B能够做肌球蛋白二A能做的一切,但它做的更慢。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不表达肌球蛋白二A只表达肌球蛋白二B,并导致急速地结合点改变成为难题的话,例如受伤、白血球轮回、判断粘附体系对通常动力学的反应,就要细胞仔细的考虑了。

概括起来,粘附系统和两种肌球蛋白亚型有联系,每一种亚型都有不同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虽然不同但有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增加α-钙粘素作为粘附系统一种有潜力的压力感受器,研究表明粘附系统是GTPase信号发送的基础,而且一个类推是:这些在粘附系统上的发现完美的与所知的着丝点的特征类似,着丝点有至少四个微管马达,一套拉力传感机制和大量的信号微粒。研究这两种结构是否都能调节黏合并且共有其他的重要性质,是十分让人着迷的!

(第四页)

肌球蛋白重链(MyHC)与心肌肥厚

MyHC与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包括原发性心肌肥厚(即肥厚型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肥厚(主要指左心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主要病因,在中国,HCM的发病率约为8/万,估计中国目前有HCM患者约100万人。继发性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患者AMI和HF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由此导致的猝死发生率也升高。LVH是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LVH的发病率约为20-60%,我们在中国社区高血压人群中的调查发现,LVH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0-40%。 尽管目前已公认HCM是编码肌小节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但HCM的临床表型受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不同基因的突变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型;而同一基因突变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携带同一突变的同一家系成员之间,发病的年龄和临床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由此可以认为,修饰基因在HCM的发病及预后中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HCM和LVH存在许多共同的信号传导通路,如ACE基因同时是HCM修饰基因和LVH的易感基因,对LVH而言,遗传因素能够解释左室重量指数变异的60%。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尤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心功能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功能障,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对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及其调节的诸多参与成分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十几年来,人们针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功能亢进和低下)、心肌肥厚、心肌病、缺氧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特别是收缩蛋白、调节蛋白与心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组成心脏的主要蛋白分子按照功能分类包括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其中收缩蛋白主要为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调节蛋白主要为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共同组成心肌收缩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即肌小节。在与心肌收缩功能有关的疾病中,如心衰、心肌病等,都可能与

肌动蛋白收缩原理解读

Actin(细肌丝)&myosin(粗肌丝)的相对滑动 actin附着到myosin头部(ATPase,— myosin on a prehydrolysis ATP state unbound to actin), 结合后引起myosin头部弯曲, 同时水解ATP→ADP+Pi+能量, 产生一获能的myosin头部(an ADP-Pi-myosin state bound to actin), 发生旋转(pivot), 在依赖Ca2+条件下, 头部结合在相邻的另一个新的actin亚基上↓ 在Pi, ADP相继释放过程中, myosin头部又发生构象变化, 拉动肌动蛋白纤维, 使肌动蛋白纤维细丝与myosin发生相对滑动。 The coupling of ATP hydrolysis to movement of myosin along an actin filament 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对滑动与ATP水解相偶联的过程。

肌肉收缩—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单位: 肌原纤维(myofibrils)①粗肌丝-肌球蛋白②细肌丝-肌动蛋白(主)+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来自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轴突传递 肌肉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产生) ↓T-小管 肌质网: 肌细胞中特化的光面内质网(钙库) 肌质网去极化释放Ca2+至肌浆中 ↓ Ca2+/肌钙蛋白Tn-C结合引起构象变化?actin与Tn I脱离, 变成应力状态; Tn T使原肌球蛋白(Tm)移到actin蛋白螺旋沟深处, 消除actin&myosin结合的障碍(原肌球蛋白Tm位移) ↓ Actin/myosin相对滑动:水解ATP,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If Ca2+ still 存在继续下一个循环, myosin沿肌动蛋白细丝滑动 ↓ Ca2+回收:神经冲动一经停止, 肌质网主动运输回收Ca2+, 收缩周期停止。

肌球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肌球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肌球蛋白是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由多条重链与多条轻链组成,被视为一种分子马达。在肌肉收缩、趋化性胞质分裂、胞引作用、膜泡运输以及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肌球蛋白磷酸化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对细胞的迁移、收缩、胞质分裂以及其他未知功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肌球蛋白磷酸化分为重链的嶙酸化与轻链的磷酸化。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报道,分别从肌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磷酸化的作用机制、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肌球蛋白的嶙酸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关键词:肌球蛋白;β-抑制蛋白;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中图分类号:Q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5)02-0154-06Progresses on Myosin PhosphorylationHAO Li-juan,KANG Zhi-qiong,MA Shang-shang,LU Peng,YAO Qin,CHEN Ke-ping*(Life Sciences Institute,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Abstract :Myosin is the unit of myofibril raw silk,composed of multiple heavy chains and light chains,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olecular motors. It mainly works on muscle contraction,chemotaxis cytoplansmic* division,cell function,vesicular transport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Recently myosin phosphorylation is a hot topic,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migration,contraction,cytokinesis and other unknown functions. Myosin phosphorylation is divided into heavy chain and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ports,it mainly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on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hosphorylation,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hosphorylation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Key words:myosin;β-Arrestin;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heavy chain;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LifeScienceResearch,2015,19(2):154-159)l肌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肌球蛋白主要存在于平滑肌中,它是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多条重链与多条轻链组成。肌球蛋白的家族较大,目前发现的肌球蛋白有24种,但依据其来源又可分为传统的肌球蛋白和非传统的肌球蛋白,如传统的肌球蛋白为肌肉的肌球蛋白,即肌球蛋白Ⅱ,但非肌肉细胞也存在肌球蛋白Ⅱ,为非肌肉肌球蛋白Ⅱ;非传统的肌球蛋白是指肌肉中不含有的肌球蛋白,如肌球蛋白I、Ⅲ、IV、V,只存在于非肌肉细胞中;肌球蛋白VⅢ、XI和XⅡ只存在于植物当中。此外,肌球蛋白I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细胞运动,胞引作用和泡液收缩;骨骼肌肌球蛋白Ⅱ的作用是使骨骼肌肌肉收缩;肌球蛋白v主要功能是靶向小包运输和mRNA的靶向运输[1]。在生物有机界中,利用化学含故化学势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生物大分子,称为分子马达。而肌球蛋白作为一种分子马达[2],参与了肌肉收缩、趋化性胞质分裂、胞引作用、膜泡运输以及信号传导等活动[1]。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肌球蛋白Ⅱ,其最早发现于动物细胞的肌肉组织和细胞质中,形状如“Y”型,是一个六聚体的大分子蛋白质,包括两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0kD的重链、两条约17kD的必须轻链和两条约20kD的调节性轻链[3]。根报重链在细胞内所起的作用,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为3个区域:1)位于重链的N末端形成-个球状的头部,含有一个肌动蛋白(actin)结合位点和ATP结合位点的催化区域,负责释放化学能;2)重链的C末端则形成一个细长的a-螺旋状的尾部,尾部结构域含有决定尾部是同膜结合还是同其他

肌球蛋白与心脏功能解读

肌球蛋白与心脏功能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尤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心功能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功能障,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对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及其调节的诸多参与成分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十几年来,人们针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功能亢进和低下)、心肌肥厚、心肌病、缺氧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特别是收缩蛋白、调节蛋白与心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 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是由学者Kuhne于1859年首先报道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肌球蛋白的生化分析才开始进行。肌球蛋白是心肌粗肌丝的主要成分,分子呈杆状,一端具有两个球形区域,似豆芽的头部,由两条重链(MHC)和两对轻链(MLC)构成,是肌球蛋白重要生物活性所在地,另一端是一个丝状“尾巴”,由两股α-螺旋肽链绞在一起形成一种盘卷螺旋结构[1]。肌球蛋白具有二个生物学作用:一是具有ATP酶活性,能裂解ATP,释放化学能;二是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能力。研究表明心脏的MHC是由两种基因编码,即α-MHC和β-MHC基因,这些基因产物在肌球蛋白分子中形成二聚体,所以相应的有三种分子异构体存在,即V1(α、α同源体)、 V2(α、β异源体)、V3(β、β同源体)。由于α、β-MHCATP酶活性不同,因此不同的异构体之间所具有的ATP酶活性及收缩活性也不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主要由心肌所含V1或V3的量多少而决定,故肌球蛋白以V1占优势的心肌ATP酶活性最高,肌肉收缩速率最快,耗能也最多,而以V3占优势的心肌情况正相反,以V2占优势的心肌表现介于两者之间[2,3]。肌球蛋白异构体之间的转换是心肌的适应性改变,是心脏本身负荷和能量供应两方面调节适应的结果。V1通过增加心肌收缩速度来增加供能达到能量供求平衡,V3通过减少耗能而适应压力超负荷。当能量供不应求时,肌球蛋白异构体向V3转化,使ATP酶活性下降,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表现为Vmax下降,最大张力正常,而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长,心肌作功时耗氧量下降,结果使心脏在节能的情况下产生同样的张力,所以V3增加虽可使心肌速度变慢但是却提高了机械效率。 正常哺乳动物和人的心室肌球蛋白异构体的分布与种属、年龄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3为主占60%~90%,而小哺乳类动物左心

小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

小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 关液体样本中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的含量。 实验原理: 小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本试剂盒应用双 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鼠 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 平。用纯化的大鼠1,25-(OH)2D3 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1,25-(OH)2D3,再与HRP 标记的1,25-(OH)2D3 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 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 显色。TMB 在HRP 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 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1,25-(OH)2D3 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大鼠1,25-二羟基维生素 D3(1,25-(OH)2D3)浓度。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 孔配置96 孔配置保存 说明书 1 份 1 份 封板膜 2 片(48) 2 片(96) 密封袋 1 个 1 个 酶标包被板1×48 1×96 2-8℃保存 标准品:90ng/L 0.5ml×1 瓶0.5ml×1 瓶2-8℃保存 标准品稀释液 1.5ml×1 瓶 1.5ml×1 瓶2-8℃保存 酶标试剂 3 ml×1 瓶 6 ml×1 瓶2-8℃保存 样品稀释液 3 ml×1 瓶 6 ml×1 瓶2-8℃保存 显色剂A 液 3 ml×1 瓶 6 ml×1 瓶2-8℃保存 显色剂B 液 3 ml×1 瓶 6 ml×1 瓶2-8℃保存 终止液3ml×1 瓶6ml×1 瓶2-8℃保存 浓缩洗涤液(20ml×20 倍)×1 瓶(20ml×30 倍)×1 瓶2-8℃保存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 分钟,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 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 分钟后,离心 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区别

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是由学者Kuhne于1859年首先报道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肌球蛋白的生化分析才开始进行。肌球蛋白是心肌粗肌丝的主要成分,分子呈杆状,一端具有两个球形区域,似豆芽的头部,由两条重链(MHC)和两对轻链(MLC)构成,是肌球蛋白重要生物活性所在地,另一端是一个丝状“尾巴”,由两股α-螺旋肽链绞在一起形成一种盘卷螺旋结构〔1〕。肌球蛋白具有二个生物学作用:一是具有ATP酶活性,能裂解ATP,释放化学能;二是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能力。研究表明心脏的MHC是由两种基因编码,即α-MHC和β-MHC基因,这些基因产物在肌球蛋白分子中形成二聚体,所以相应的有三种分子异构体存在,即V1(α、α同源体)、V2(α、β异源体)、V3(β、β同源体)。由于α、β-MHCATP酶活性不同,因此不同的异构体之间所具有的A TP酶活性及收缩活性也不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主要由心肌所含V1或V3的量多少而决定,故肌球蛋白以V1占优势的心肌ATP酶活性最高,肌肉收缩速率最快,耗能也最多,而以V3占优势的心肌情况正相反,以V2占优势的心肌表现介于两者之间〔2,3〕。肌球蛋白异构体之间的转换是心肌的适应性改变,是心脏本身负荷和能量供应两方面调节适应的结果。V1通过增加心肌收缩速度来增加供能达到能量供求平衡,V3通过减少耗能而适应压力超负荷。当能量供不应求时,肌球蛋白异构体向V3转化,使A TP酶活性下降,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表现为Vmax下降,最大张力正常,而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长,心肌作功时耗氧量下降,结果使心脏在节能的情况下产生同样的张力,所以V3增加虽可使心肌速度变慢但是却提高了机械效率。正常哺乳动物和人的心室肌球蛋白异构体的分布与种属、年龄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3为主占60%~90%,而小哺乳类动物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1为主占60%~90%,人类和哺乳类小动物心房肌球蛋白以V1为主〔4〕。对心肌肥厚等病理状态研究显示,心脏肌球蛋白基因表达及蛋白异构中存在着可塑性,推测这可能是动物机体的一种适应反应,例如超负荷刺激引起大鼠心肌肥厚可诱导左心室β-MHC基因表达及V3肌球蛋白增多,结果使心肌耗氧降低,收缩速率下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的适应性反应〔5〕。与肌球蛋白相比,肌动蛋白结构及功能相对简单。分子单体为球形,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两条有极性的相互缠绕螺旋体。另有:肌球蛋白(myosin)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两条重链的大部分相互螺旋形地缠绕为杆状,构成豆芽状的杆;重链的剩余部分与轻链一起,构成豆芽的瓣。被激活后,具有活性的、能分解A TP的ATP酶。其分子量约为51万。在粗丝中,都是分子的头朝向粗丝的两端,呈纵向线性缔合排列。、肌动蛋白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蛋白质, 由3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并且是由一个大的、高度保守的基因编码。单体肌动蛋白分子的分子量为43kDa, 其上有三个结合位点。一个是A TP结合位点, 另两个都是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结合蛋白结合位点。肌动蛋白至少表达成6种异构形式,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根据等电点的不同可将高等动物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分为3 类,α 分布于各种肌肉细胞中,β 和γ 分布于肌细胞和非肌细胞中。有三种α 肌动蛋白(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一种β 肌动蛋白和两种γ 肌动蛋白(γ 平滑肌和γ 非平滑肌)。

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及骨骼肌胶原与骨骼肌的损伤与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37期 2016–09–09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9, 2016 Vol.20, No.37 P .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https://www.360docs.net/doc/f73156519.html, 5602 ·综述· www.CRTER .org 冯剑,男,1982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汉族,2010年湖北大学毕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37-05602-07 稿件接受:2016-06-23 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及骨骼肌胶原与骨骼肌的损伤与修复 冯 剑(长安大学体育部,陕西省西安市 710064) 引用本文:冯剑. 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及骨骼肌胶原与骨骼肌的损伤与修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7): 5602-560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7.019 ORCID: 0000-0001-6615-2312(冯剑)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肌球蛋白: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横纹肌和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2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2条重链的大部分相互螺旋形地缠绕为杆状,构成豆芽状的杆;重链的剩余部分与轻链一起,构成豆芽的瓣。被激活后,具有活性的、能分解ATP 的ATP 酶。其分子量约为51万。在粗丝中,都是分子的头朝向粗丝的两端,呈纵向线性缔合排列。 肝细胞生长因子:存在于骨骼肌,通过激活静止卫星细胞刺激卫星细胞增殖并促进骨骼肌再生。 摘要 背景:骨骼肌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已知骨骼肌的肌球蛋白重链、骨骼肌胶原成分与骨骼肌损伤修复有关。 目的:总结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及胶原在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与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 方法:检索PubMed 和万方数据库2002至2015年有关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和骨骼肌胶原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通过文献资料综合运动与骨骼肌损伤修复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对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参与骨骼肌损伤后再生的生长因子进行归纳,分析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重链及胶原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等骨骼肌生长因子对骨骼肌损伤后炎症反应起多效性调节;肌球蛋白重链可作为再生骨骼肌的特异性标记物;Ⅰ、Ⅲ型胶原及其纤连蛋白mRNA 表达作为再生肌纤维的支持骨架,对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组织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骨骼肌生长因子;肌球蛋白;胶原蛋白 主题词: 肌,骨骼;生长因子;肌球蛋白;胶原 Roles of skeletal muscle growth factors, myosin, and collagen in the repair of injured skeletal muscle Feng Jian (Department of Sport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of injured skeletal muscle are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keletal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and skeletal muscle collagen content are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肌球蛋白

译文: 紧紧地抓住,轻松地放开: 肌球蛋白在黏着接合上的作用BY Joshua C.Sandquist and William M.Bement 黏着接合作用,依靠钙粘着蛋白的细胞黏着的基础,对于动态张力传感、力的传递和发出也很重要。不同的肌球蛋白对细胞黏附有不同的作用。 黏附作用(Ajs)是细胞和细胞连接的主要基础,而且将肌动蛋白丝连接到上皮细胞的的质膜上。然而,黏附作用对于上皮细胞的运动、压力传感以及信号转换也很重要。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使黏附作用有这么多功能的机制,还没有弄明白,但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二 已经被发现和黏附着用的装配以及功能有关。这个研究让我们瞥见了运动蛋白间的生物联系和黏附着用的分子基础。 粘附作用被膜间钙粘连蛋白调节,它聚集在粘附蛋白上并且与毗邻的细胞形成相同的交互。与F肌动蛋白的链接加强了粘附作用,并受到了直接或间接联系钙粘连蛋白的结合蛋白的调节。这两种粘连的结合使得粘附作用更牢固,但仍保持了它们的可塑性。在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内,粘附作用的形成并改变长度,到处移动并变化来应答在形态形成、变异、凋亡细胞的排出过程中原有的线索。

粘附系统能很快对外在的挑战,比如击打,做出反应。与此同时,即使是在一个休眠的上皮细胞中,粘附系统也会平衡与相邻细胞间的张力。虽然粘附作用与焦点黏着相比很特殊,但将染色体联系在一起的着丝点也是一个相近的类比。与着丝点类似,粘附蛋白必须能够感知两个方向的力并且通过保持 (第一页) 固定的位置或移动来对其中的力进行应对。粘附蛋白在结构管理上也和着丝点相似,都被细胞骨架系统管理——分别是F肌动蛋白和微丝。 至少有一部分黏着蛋白的动态性质是被非肌肉的肌球蛋白二控制。肌球蛋白形成两极的原丝纤维,使得它们可以交叉连接并压缩肌动蛋白丝。Smutny et al表明两种肌球蛋白二的亚型——肌球蛋白A、肌球蛋白B,集中在粘附蛋白或MCF7细胞上,一种人上皮细胞系。更醒目的是,组装式实验表明肌球蛋白二对于钙粘连蛋白的聚集是必须的,而钙黏连蛋白聚集在粘连蛋白和适合的粘连位置,然而肌球蛋白二控制着E-钙黏连蛋白沿着粘附系统的连续分布和粘附蛋白与F-肌动蛋白的链接的正常水平。 这些结果的一个直接含义就是不同的肌球蛋白作用于粘附系统构建的不同阶段。早期研究指出,以下同类型的钙粘连蛋白,F-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二对于钙黏着蛋白的聚集和粘附蛋白上的积聚物是必需的。当带黏着蛋白簇在粘附系统上一致的分散开来时,表示它就成熟了,这个过程中也取决于F-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二。因此,肌球蛋白二A可能控制粘附系统的原始期装配,肌球蛋白二B则负责粘附系统的成熟和微调。这样一个理论模型是与老鼠模拟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的;肌球蛋白二A缺陷的老鼠胚胎在发育过程早期死亡,显然是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阈强度 3、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 5、基强度 6、时值 7、神经冲动 8、神经肌肉接头 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10、"单收缩 11、"强直收缩 二、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 B.单向性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 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A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Ca2+的库;C Ca2+的和Mg2+的库; D Ca2+的释放库 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B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 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只做等长收缩;B只做等动收缩;C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 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 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 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D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A兴奋阈值低,收缩速度快;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12、"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A 800M跑; B 1500M跑; C 100M跑; D 100M游泳 13、"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A 100M跑;B跳高和跳远;C马拉松跑;D 800M跑 14、"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B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15、"耐力训练可使肌纤维中。 A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骨骼肌

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一)骨骼肌的兴奋性 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②刺激的作用时间 ③刺激强度变化率

二、骨骼肌的收缩性 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 舒张期 刺 激 10ms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

如果增加刺激频率,则各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可以相互融合,若后一刺激均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结束之前刺激肌肉时,则形成不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后一次刺激就会落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内,形成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变化或长度缩短完全融合或叠加,肌肉处于更强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相对张力 0 1 2 3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时间(ms ) 单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不完全强直收缩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 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 缩。(也有叫缩短收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 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 而引起身体运动。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阈强度 3、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 5、基强度 6、时值 7、神经冲动 8、神经肌肉接头 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10、单收缩 11、强直收缩 二、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 B.单向性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 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 B Ca2+的库; C Ca2+的和Mg2+的库; D Ca2+的释放库 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 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 B 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 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 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 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 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 B 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 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 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骨骼肌组成

百科名片 中文名称:肌球蛋白 英文名称:myosin 定义1:一组肌肉和非肌肉细胞收缩装置中的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对轻链组成。重链的大部分是α螺旋,其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并与肌动蛋白结合,而轻链具有激酶活性。 肌球蛋白(myosin)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两条重链的大部分相互螺旋形地缠绕为杆状,构成豆芽状的杆;重链的剩余部分与轻链一起,构成豆芽的瓣。被激活后,具有活性的、能分解ATP的ATP酶。其分子量约为51万。在粗丝中,都是分子的头朝向粗丝的两端,呈纵向线性缔合排列。、 肌肉的主要组成蛋白质,占肌原纤维总蛋白质的60%。分子量约48万,是150毫微米长的棒状分子,一端有两个头部。由两条分子量约20万的H链和四条分子量约1万7千到2万5千的L链组成。用蛋白分解酶处理可分割为头部(H-酶解肌球蛋白)和尾部(L-酶解肌球蛋白)。在0.6M KCl溶液中分散成单体,但在0.2M以下的KC l溶液中可形成缔合体,自动聚集成1―2微米长的和A丝相似的结构。在肌原纤维内形成长1.5微米宽10―15毫微米的A丝。头部向外侧突出架成桥。头部的方向表现为钳在丝的中央部而向相反的方向伸展,结果可以在丝的中央部300毫微米处看到没有头部的裸露部分。头部在A丝上每弯14.3毫微米就移出120°和I丝对应,周期为42.9毫微米。肌球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在低离子强度下,和肌动蛋白反应,而引起超沉淀,且肌动蛋白能促进ATP酶活性。ATP酶活性和肌动蛋白的反应,表现于头部的活性基团,可以认为这一部分一面分解ATP,一面进行振头活动,把I丝拉向A丝的中央部。肌球蛋白的L链对ATP酶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见肌球蛋白L链)。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一起被认为与全部细胞运动有关,也可从脑、粘菌、海胆卵等分离出来。肌球蛋白是由森特?吉奥尔吉(A?Szent-Gyrgyi,1942)分离出来的,但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肌动球蛋白物质是库恩(W.Khne,1859)最初从蛙抽提出来的,并被命名为肌球蛋白。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是由苏联的V.A.Engelhardt 夫妇(1939)发现的。还有非肌肉型肌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