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态化学课程论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6/2

摘要: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放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这些特性,使在市场上的到广泛的认可的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的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传统的锂电池结构是石墨负极,这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应用中存在这福集电极容量有限,新型负极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大幅度容量衰减的现象。因此,诸多学者对可替代碳负极的材料进行研究。如锂的金属合金,钛氧化物及锂钛化合物,石墨烯基材料等。本文就这些研究做了一些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的金属合金,锂钛化合物

一、锂电池简介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放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这些特性,使其每年在消费电子市场上获得数十亿的订单。[1]人们希望电池在新能源电厂中的作为电能存储系统。锂离子电池还是零排放汽车中供电系统的候选,例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但是,锂离子电池在上述体系中的应用依旧未能实现,这是由于其在安全性、成本、使用温度范围和材料来源的广泛性等存在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锂离子电池轻便,结构紧凑,开路电压为4V,能量在100Whkg-1到150Whkg-1之间,是常用的电池材料。一个锂离子电池最常见的结构是由一个石墨负极,锂的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正极和在混合有机溶剂的锂盐溶液的电解质,装入一个带隔膜的容器。图1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电池是按负极、电解质、正极的顺序排列的。

图1.典型的锂电池结构

该电池的反应式:yC+LiMO2=LixCy+Li(1-x)MO2,x-0.5,y=6,包括锂离子在两电极之间可逆的嵌入和脱嵌,并伴随着电子的迁移。由于高电容量,锂离子电池已经在消费电子设备市场广泛发展,如移动电话,手提电脑,MP3等等。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看上去很

简单,由锂离子在在两极之间的可逆交换形成的。然而,实际上这种电池的运行需要持续不断的键合的过程。在图4A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中间相炭微球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负极电压为0.05V,正极电压为4V。在电解液中产生的电流表明无论是还原还是氧化分解过程都能够表明它的稳定性。数据显示电解液的范围从0.8V到4.5V。同时在稳定的电解液环境下,中间相炭微球负极运行的很好,而正极只能在在它的有限范围内运行。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钴酸锂电池在这些电解液中的热稳定性不高。但是,实际上在电池工作中的动力学稳定性:电解液的初步分解是在负极表面形成的一层保护膜。这就提供了一个能确保其充电和放电过程延续性的环境。更危险的问题是在正极的氧化,超过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池的电解液的氧化极限。但是,如果有突发事件,如意外过充,超过了这一极限,正极上就没有保护膜形成,同时电解液持续氧化,这大大加快了电池的失效。

图2.(A)锂离子电池组分的循环伏安曲线,钴酸锂(绿色),电解质(蓝色);

(B)钴酸锂电极在液体电解质的稳定区。

总体上,无论正极还是负极的分解,都意味着活性材料和电解质的消耗,伴随着气体的排放,造成电池容量的损失和带来安全隐患。无论是容量的损失还是气体的排放都需要我们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以便能够确保电池拥有优异的性能。锂电池领域的突破,需要在电极和电解液成分上有所创新。目标是找出性能优于传统电极材料的新材料。实际上,人们已经在九十年代初就把锂离子电池引入市场了,但其化学成分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正如已经提到的,大部分产品仍然依靠的是隔膜、锂盐有机物溶液(如LiPF6溶入EC–DMC)、石墨负极和锂钴氧化物。总体上来说,任何产品的性能直接取决于材料的性质;这也同样适用于锂电池。所以,只有在电极和电解质材料上取得突破,锂二次电池才能够稳步前进。因此,广泛的研发工作对于现有电池组件更新换代有着直接的关系,目的在于获得在能源、电力、成本、可靠性、寿命和安全性上更加优异的电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1)用容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正极和负极材料作为石墨和锂钴氧化物的替代品,

(2)用更安全,更可靠的电解液系统来替换现有的有机碳酸盐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要求具备以下条件[2]:(1)具有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嵌的过程中,结构上无明显的变化,以使电极具有良好的充电可逆性和循环寿命。(2)锂离子能够尽可能多地发生可逆嵌入和脱嵌,以得到高容量密度;(3)正

负极的电化学位差大,从而可获得高功率电池;(4)氧化还原电位随锂含量的变化应尽可能少,电池有较平稳的充放电电压;(5)应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以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同时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6)主体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与电解质溶剂相容性好,形成良好的SEI膜;(7)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对环境无污染。

现有的负极材料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几乎做不到,如存在首次充放电效率低、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差等缺点,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电化学性能更好的负极材料及对己有的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成为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研究的负极材料按化学组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金属类负极材料、无机非金属类负极材料以及金属一无机非金属复合负极材料。

金属类负极材料多具有超高的嵌锂容量。最早研究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由于电池的安全问题和循环性能不佳,金属锂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锂合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属锂负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在反复的循环过程中锂合金经历了较大的体积变化,大量存储锂时,体积可膨胀到原来的数倍,极大程度的造成电极粉化,电池容量迅速衰减,这使得锂合金并未成功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构硅的性能较好。硅薄膜、纳米硅以及硅的氧化物,均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前人研究表明,随着硅氧化物中氧含量的增加,电池比容量降低,但是循环性能提高。

锂的金属合金[3],例如:锂-硅、锂-锡合金,都有可能取代碳负极材料。这些合金在比容量上都超过了锂-石墨,例如:锂-硅合金的容量是4000mAhg-1,锂-锡合金的容量是990mAhg-1,而锂-石墨得容量为370mAhg-1。遗憾的是,锂的合金还不能够应用在锂电池上。主要的问题是在充放电过程中大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如图3这些体积的变化将会导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机械应力和电极的分解。

非碳类负极材料包括氮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等。过渡金属氮化物具有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子导电性,锂一过渡金属氮化物兼有两者性质,适宜作为电极材料。氮化物类材料属于具有Li3N或反萤石结构的化合物,其离子的导电性能较好,电位与金属锂的电位相差很小,所以可以用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目前,研究者们己经开展了对于氮化物体系的负极材料的研究,包括属于Li3N结构的Li3,Co X NoLi7MnN4和Li3FeN2,以及反萤石结构的Li7MnN4和Li3FeN2,都有良好的可逆性和高的比容量。

锂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电极反应相对于锂与碳材料之间的嵌入一脱出过程不同,锂与金属氧化物之间是Li与其他的金属之间合金化与去合金化的过程,当金属氧化物作为负极的情况下,在第一次充电过程中,反应中会形成Li20并且起到对于结构的支撑作用,不过这样有造成了相当的不可逆容量。因此,如果想要使负极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保持又不造成不可逆容量的降低,我们可以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充当。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Li-M合金可逆反应的生成分解过程会产生不小的体积上的变化,造成合金分裂。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方面需要活性材料不能形成较大的原子簇,这就要制备极其细小的活性材料颗粒,另一方面是采用活性或者非活性的复合合金。基体和导电成分容纳合金组分

使用不易与Li发生反应的惰性金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