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与公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经济学论文
题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摘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卫生卫生事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卫生资源配置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成因,综述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bstract: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is paper is don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suggestions by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the current situation;causes;review
引言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卫生资源是维护健康的物质基础,其配置状况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系统、全面地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诸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对卫生改革缺乏整体制度安排,加之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公平性重视不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卫生服务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整体绩效不高等问题。追根溯源,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是最根本原因,解决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有助于促进卫生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卫生事业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实现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成为了当前卫生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卫生资源配置调整提供建
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起步较晚,到1982年才有江苏、吉林两省开展医
疗卫生人力需求量的预测。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也相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供需平衡法进行卫生人力需求量的预测研究。而全面、系统地展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是从九十年代中期[1]。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卫生服务调查,为我国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卫生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居民卫生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3]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目前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整合、共享的途径,公平与效率,配置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但是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而对卫生资源配
置的总量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要、需求之间的关系,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和预测。
二、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我国卫生资源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失衡、区域失衡、结构失衡和供需失衡四方面。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
一般而言,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呈现“正三角”形态,即卫生资源更多的流向人口多和卫生资源需求量大的农村基层地区。然而,目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却呈现“倒三角”形态。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异较大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就卫生资金配置方面看,我国农村居民卫生费用筹资总额较城市居民少4 505.92 亿元,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为农村居民的3 倍。[4]从卫生服务供给看,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农村仅占20%,城市的医疗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能级分布的这种“倒三角”多年一直没有扭转.[5]2009年我国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535124,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113331,占总数的20%。其中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6.03,县级地区为2. 46。城市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 14、2. 22,县级地区为0. 79和0. 65。2009年城市地区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4.31,县级地区为1.93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05。[6]
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协调、不平衡诱使很多农民和社区居民有病都去城市高配置医院,高配置医院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的高收费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高配置医院发展很快,人力资源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效应。而农村地区和低配置医疗机构呈现萎缩状态,人力缺乏,房屋陈旧,设备匮乏,生存困难,呈现明显的“空壳化”。可以说,城乡之间、城市高配置与低配置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形成明显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双二元结构”。(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
东部地区逐年加大对卫生的投入,而中西部地区受地方财力所限,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陈旧、设备更新缓慢、人才“孔雀东南飞”,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差,人口密度小,造成卫生服务半径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同样的医疗卫生资源所达到的可及性远落后于其他地区。[5] 根据全国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地理面积和卫生资源数据计算出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卫生资源数量结果显示,全国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 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 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远高于其他省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人口大省或经济发达的省份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拥有量较高。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经济不发达、面积较大的自治区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占有最少。[7-11]每平方公里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最多的上海分别是拥有量最少的西藏的约5 倍、12 倍、16 倍。[12]如果国家对中西部没有财政支持的人力战略,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区域卫生发展也会陷入瓶颈。
(三)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也是相对内部构成而言,主要存在“三长三短”,即医疗发展“腿长”,而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发展“腿短”,城市卫生发展“腿长”,而农村卫生发展“腿短”,居民健康投入“腿长”,而政府投入“腿短”。199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公共品投入主要是以政府为主渠道,政府的投入是保障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中医药等工作的关键。前些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 年后,政府的卫生投入逐年加大,结构失衡的问题随之有所改善,但是投入的力度明显不够。我国2005 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17.9%。而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世界平均政府投入为58%,低收入国家为47%,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72%。[13]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
根据经济学理论,卫生资源配置必须要以人们需求为导向,卫生资源配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