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
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品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 味 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 语 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言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
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 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写作借鉴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
动。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 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 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 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
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 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 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 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 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感 知
3.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 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整 体
你能不能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 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感 ✓ 第 5 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感 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知 ✓ 第 24 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
了地壳的活动
(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 第 27 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
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请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 31 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 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 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 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 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 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感 2.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知 3.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 的脚印的。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1.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
整 体 感
小石子 重压
沙砾、泥土 沉淀
知
胶结
新岩石
整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体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课 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 22~29 自然段,然后
文 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精 讲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课 文 精
阅读第 28~29 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 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讲
✓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 省安岳县。出版有《打开地下宝 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点: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能力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德育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高士其《时间伯伯》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 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 其的话?
课前引用高士其的诗作为“题记” 有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开启下文,还形象的暗示了 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是 有人类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这样,读 者的思绪一下子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 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印”、 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品 “根据计算,大约 3000 到 10000 年的时间,
味 语
可以形成 1 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 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言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
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 到 10000年的时间。
知 (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 第 7 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 第 18 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
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整 体
✓ 第 22 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 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踪迹(zōnɡ) 浑浊(zhuó) 海枯石烂(kū) 帷幕(wéi) 刨刮(bào)
腐蚀(shí)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 jūn) 楔形文字(xiē)
整 体
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并思考: 1.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课 第 4 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 文 否偏离主旨?
精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
讲 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
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
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
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
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 文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精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
讲 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
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
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
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
望和阅读兴趣。
课
文
时间伯伯,
精 讲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