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 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对当代全球
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 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范围, 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科学在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随着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对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的逐渐重视, 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
自从1869 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
发展的生态伦理学, 以及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修正和扬弃, 构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相继出现。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为价值轴心的生态中心主义, 后者是以人类为价值轴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些词语, 但是, 他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 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当自然观涉及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层次时, 也就成为生态自然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疑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无疑是生态自然观。
( 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 确立了人的具体的真实的
存在, 阐发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应该采取的“实践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生活。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说过: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说: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说人对自然是一种动物式的服从关系, 而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建立的对自然界的自由的态度, 这意味在我们对自然的“参与”中应成为自然界的“保管者和看护者”。“保管”不是占有, 不是对自然面面相觑, 甚至虎视眈眈。我们总是“依寓于”自然中, 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
人始源地依寓于自然之中, 与自然界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 必然地要进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 认为它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 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便无法进行, 人的生命也无法延续。作为人的外部环境的自然, 首先主要地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即活动要素。这是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发起来的自然, 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质的自然, 是两种自然在人的活动、人的劳动中的统一。在这里, 自然毫无疑问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 但又不是作为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素相并列的单独的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中。
( 二) 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相互改造
劳动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立足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使自然变化, 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变化, 二者相互作用。那种利润驱动下的, 以对自然单方面的征服为价值追求的, 只考虑向自然索取, 完全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 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扭曲。“⋯⋯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 以为木灰做肥料足够让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 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 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正是这种逐利的短视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的破坏,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带上了污染和破坏的特征。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劳动异化中, 资本主义劳动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条件相异化, 劳动过程同时成为破坏劳动条件的过程, 危害人类本身的过程同时成为危害自然的过程。人类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 也不知不觉地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实践活动基础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对立, 面对世界范围内生态、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尖锐矛盾,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必须自觉地回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来。“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活动的每一步成功, 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 越是受制于自然, 实践愈深入, 受制愈深刻; 而受制愈深刻, 认识的难度就愈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 我们在劳动中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类才能维持生态平衡, 免遭自然的报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社会化思路, 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恶化的今天, 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解决当代生态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对应, 是对工业文明的总结和时代性扬弃, 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和态度。痛定思痛, 人类开始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反思, 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选择, 对自身的生产行为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成为人类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在恩格斯看来,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 人类往往能够看到眼前的胜利和直接的结果, 而忽视难以察觉到的长远的利益和间接的影响。由于人们还不善于从总体上进行横向的综合研究, 因此, 常常忘记自身也属于自然界这个整体, 把人类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 往往以征服者、支配者自居, 想不到自然对掠夺式开发也会做出反应。实践证明, 人类一旦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去任意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甚至毁灭整个人类。
实际上, 不管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还是人对自然的绝对从属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 又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了解和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 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既要斗争又要合作。只有这样, 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 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人类才能既不断超越于其他自然物而成为人的存在, 又避免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而走向困境甚至灭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资源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存环境的改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