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构造分析读书报告
学习完本课程和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主要针对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动力学研究,盆地样式以及展望作以下总结:
一盆地及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内容
盆地是指地壳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洼陷构造。或在“地质发展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的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是指那些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元。
沉积盆地的性质、形成与演化决定着油气的形成、运聚和保存。因此,油气勘探工作实质上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地球物理、地化、遥感、钻井、模拟等)从沉积、构造和石油地质方面对盆地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含油气盆地的综合分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油物质的性质、数量、成熟度、构造等背景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沉降与沉积作用、应力条件与构造型式、热史、油气运聚(量)与保存以及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匹配关系等等。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研究内容包括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或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及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等三大方面。
(一) 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
研究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要超出盆地范围,从区域上有时甚至要从全球范围上探讨所处的板块构造环境和构造单元、地壳的结构与深部物质运动等。具体的内容如下三方面:
(1) 研究盆地形成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和动力学环境,如板内、边缘和边缘类型、盆地与周缘造山带或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古地理、古构造应力场等条件的研究;
(2) 研究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与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关系;
(3) 研究区域深大断裂的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区域岩浆活动与构造事件。
(二) 盆内构造研究
研究盆内构造是将某一沉积地作为与周边区域具有成生联系的一个构造单元或独立系统,研究其内构造形成与分布规律。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 研究盆地的沉积-构造层序及其纵、横序列、构造旋回和构造事件、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包括盆地的改造期次与形式),建立构造-沉积模式:
(2) 分析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内构造系统的类型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不同时期的应力场)、分析它们的叠加关系,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构造变形的关系、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划分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
(3) 研究盆地的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古地温演化史,在恢复沉积古厚度与古剥蚀量的基础上分析盆地的基底沉降史(埋藏史)和构造沉降史:
(4) 盆地构造的模拟研究,包括在确定各种地质参数(含岩石力学与时间参数)并在确定本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成盆过程与构造变形史的物理模拟和盆地构造理论模型的正、反演数值模拟等。
(三) 盆地构造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分析和研究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旨在揭示构造发育与油气生、运、聚、保的内在制约关系,直接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的布置提供依据。在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受盆地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等因素支配,盆地的构造特征、形成与演化控制着油气在盆地中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油气勘探中,将盆地构造分析看作是油气评价、勘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盆地构造分析的应用目的在于为油气资源评价、储量预测及油气勘探部署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包括:盆地沉降与生烃凹陷的形成与分布的关系;在构造控制下
的沉积特征与排烃、油气运聚的关系;成藏后期构造事件对油气藏保存条件(或破坏、再分配)的影响;盆内地层的变形、变位及断层封启性与流体势、油气运聚的关系等等。
二盆地的类型及其动力学研究
盆地类型受盆地动力学系统控制,不同类型的盆地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含油气盆地几何学分析是通过地表和地下资料获得构造二维和三维图像,将各种变形组合的应变场和应力场分析结合起来。运动学分析是将构造置于板块构造背景中,分析其位移变化。动力学分析与全球动力学系统产生的伸展构造体系、压缩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有关。
(l) 伸展盆地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具有伸展盆地的构造属性,也称裂谷盆地、拉张盆地或裂陷盆地,盆地几何形态表现为地堑或半地堑,其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5种模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式沉积凹陷;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箕状半地堑”式沉积凹陷;
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内部发育背斜式凸起的“复式半地堑”;⑤由走滑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半地堑式沉积凹陷。对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种不同认识,主要有弧后伸展机制、地慢柱机制、大陆地壳增厚机制、剪切伸展机制、走滑拉分机制以及多成因联合作用机制等。对伸展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和伸展量也进行了探讨。
(2) 前陆盆地
中国西部盆地在新生代以挤压作用为特征,总体具有前陆盆地构造属性。在几何形态上,盆地具不对称楔形,毗邻造山带一侧沉积厚度大,往克拉通方向沉积厚度减薄。盆地一般与相邻造山带近平行延伸,呈狭长条带状,盆地内部发育褶皱一冲断带。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有简单的受逆冲断层控制的箕状坳陷,同时伴随前缘隆起,也有复杂的背驮式分隔前陆盆地。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大陆岩石圈挤压挠曲作用有关,其动力学过程可以归因于造山带侧翼构造楔、盆地沉积负荷和造山带水平挤压作用的叠加效应0。中国西部前陆盆地一般都不是紧随碰撞造山期后形成,而是与后造山阶段造山带的多次复活作用有关,前陆盆地下伏的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多遭受改造或面貌不清,因而属于非典型前陆盆地,或称之为类前陆盆地、再生前陆盆地等。
(3) 走滑盆地
对走滑盆地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走滑盆地的发育与大型走滑断裂带有关,往往形成两类盆地,一类是与走滑断层的裂陷盆地,可进一步分为雁列张性盆地、纵向松驰盆地和拉分盆地,常出现在雁行式断片间、释压弯曲断层旁、断层终端和分支断层间,如阿尔金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另一类是与走滑断层有关的压陷盆地,常分布在压紧弯曲断层旁、雁列隆起间、雁列断层和分支断层处,又称为走滑挤压盆地。
(4) 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一般指具有厚层大陆地壳、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广大地区。克拉通盆地可以位于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古生代褶皱基底或其他前中生代增生大陆岩石圈之上。克拉通盆地包括克拉通边缘盆地(如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和前陆盆地)和克拉通内盆地(如克拉通内裂谷和坳陷盆地)。在我国,克拉通盆地一般泛指古生代以海相为主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如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古生代盆地等。克拉通盆地成因机制复杂,国外提出的克拉通盆地地壳减薄和盆地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①地壳伸展;②热衰减;③辉长岩相变为榴辉岩;④克拉通边缘构造负荷;⑤板内应力。对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成因机制的解释则归因于多旋回陆内伸展、洋一陆俯冲、大洋闭合、陆一陆或弧一陆碰撞等。
(5) 叠合盆地
叠合盆地不是一种独立的盆地类型,而是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从构造演化角度分析,中国内陆大型含油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