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子与道德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老子与道德经

哲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迄今为止世界学者也没有对哲学二字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有佛教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我们中国的就要数老子了,一个大家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人。民间神话传说,多有其身影,道教的太上道德天尊,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封神演义里的鸿钧老祖等等不一而足。不过他确实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而历史记载里关于老子其人也多有争议。据司马迁考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楚国的图书馆馆长。“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15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同上出处。意思是老莱子就是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不过根据时间的先后,这三人不属于同一时期,而根据史记记载,孔子曾三次拜访老子,曾向老子问礼,并以老子为师,可以确定老子至少是与孔子同一时期的人物。而且由楚简本《道德经》与汉帛书本《道德经》的不同,有学者认为《道德经》一书是多人整理修改而成,并非同一人在同一时间完成,马叙伦在《老子校诂》中也考证了,老子,老莱子,太史儋非是一人。太史公言:老子,隐君子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百家竞放的时代,《道德经》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中华民族文明探索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顶峰。在其中构建起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认知模型和文化形式。老子忧患于先秦时期民不聊生的乱世状况胸怀济世慈生之心,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王道的救世药方,用张载的语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给殉名、殉利、殉国的浑浊世道注入一支唤起世人反省的清醒剂。虽然老子在文中也感伤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喟叹,但这并没有动摇其先觉启后觉、唤醒人理性的济世情怀。统观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洞彻和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在其中既可体会道之大,也可体会德之真。其道论虽还不够全面,略显概要,但无疑是对宇宙自然和社会存在的直观证悟和深刻体察,已然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万物生成、存在和变化的世界统一模式。

其实对于老子的道论能否被称为一种哲学思维西方学者一直持否定态度。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其所著的《哲学演讲录》中曾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断然否定中国古代思想具有哲学思维。出现这样的误解在于其对哲学的定义,“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2]他将哲学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哲学就从存在被以普遍的方式加以把握时才出现。《道德经》一书一直被认定为是一本深奥难解的古代思想著作。其思考的深度、涉猎的广度,承先启后影响深远,成为了后来学术思想追朔的理论根源。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些基本命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以贯之的脉络,陈鼓应在《老子与先秦道家各流派》一文中指出,“哲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如道德说、有无说、动静说、虚实说、天人说、一万说、常变说、反复说、渐著说等都朔源于老子”[3]。许多人认为《道德经》缺乏系统性,甚至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都是不必要的。如明代王道的《老子亿》说:“至唐玄宗改定章句,始知篇首二字为义,以上篇言道,谓之《道经》,下篇言德,谓之《德经》。支离不通,殊失著书本旨。”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固然下篇不是纯粹讲德,也有讲道的内容,但上篇重理论,下篇重实用是很明显的。如果将上篇分为七个部分,下篇分为四个部分,可以体会出老子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图。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由“道”引出“无为”,归结到治国。第四至第十章为第二部分,由解“道”之虚引出无争、无私,归结到修养和治国。第十一至第十五章主要解“无”。第十六至第二十章讲体“道”。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讲认识了“道”,才能不争,才能同于“道”。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一章由“道”之自然引出效法自然。强调不轻率急躁,不固执,不过分,不争强,重朴重谦,并运用于治国之中。第三十二至三十七讲“道”无所不在,将其运用到治国强国,则可成功达到天下安定。第三十八至五十章讲德,要得“道”就得认识“道”、理解“道”,谦下、体柔、知止、知足,抓根本,将其运用于治国、养生。第五十一至六十六章为第九部分,由尊“道”贵德归结到以德治国,并列出具体做法。第六十七至七十九章基本上是讲治国治民的具体手段和要素。第八十、八十一章指出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和治国的原则。所以说《道德经》一书有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特别是经过累层式的不断完善之后更是如此。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停留在对各章的解读和演绎,则会导致理解的碎片化、心得化和感悟化。《道德经》文要思玄,因时代语言表达和语用环境差异,以及历代注家因思想观念、思考角度、诠释方法和采用版本的不同,导致其成为了思想注解史上的“显学”,迄今注疏家多达二百多人(南怀瑾曾有过考证)。注解多殊,以至于注解本身就成为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产生过诠释学史上的重大影响。其中道、物、器、自然、无为、守弱、慈俭,以及静观、玄览、美善等哲学范畴到底蕴含怎样深刻哲理?是消极被动、宿命退守、明哲保身的倒退学说?还是一种博大、仁慈、自制、包容的进步学说?有的认为老子的思想消极避世,圆滑诡谲,宗旨在于明哲保身;有的批评老子开历史倒车,让时代倒退于原始鸿蒙年代;还有的认为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立场,宣扬唯心主义,耍弄阴谋权术。从历史上看,对老子哲学的评价呈相反的两极倾向,道学者尊其为思想宗师,而儒家尤其是朱熹、王夫之等多持否定态度。

总之,老子虽然有一小部分思想不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依旧是中国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而《道德经》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引自《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2] 引自《小逻辑》

[3] 引自《老庄新论》

[4] 《老子》第三七章。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