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不稳定及显著的冲动行为.
流行病学资料(国外)
占正常人群2 % 占精神科门诊病人10% 占精神科住院病人20% 占人格障碍中的30—60% 女性占75%
病因
1、遗传因素 人格特质遗传度为40—60% 2、环境因素 3、心理学解释 (发展展心理学的观点)来自百度文库
人格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母亲客体关系不断内 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人格异常是客 体关系的结果。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 广泛的、稳定的和长期的,至少有下列1项:
症状标准 1. 认知的异常偏离。 2. 情感的异常偏离。 3. 冲动控制和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CCMD—3: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 其他人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及 行为冲动性。
1.情绪的不稳定性: 患者有时冷静有时极易情感爆发。平时体验到一种
空虚感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在遇到生活事件时, 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 和愤怒。 2.强烈而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情感的特点是过分亲密和对立。原因在于不 安全感,担心被抛弃。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 上,已至少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异常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 后果。
CCMD—3:冲动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 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 2. 以情感的爆发和明显的行为冲动为主要表现,并至
临床表现
3.紊乱的自我身份感:自我意象不满意。 4.对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的恐惧
这种恐惧感是BPD一切症状的根源。对分离、 被拒绝、即将失去的外部支持表现出应激性反应,并采取 极端行为来加以制止。 5. 冲动、自伤自残、自杀行为
患者耐受挫折、控制情感的能力极差,导致不计后 果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慢性积累的愤怒突然爆发。
自杀成功约 8—10%,自杀企图 约70%, 自残、自伤大于50%
临床表现
6. 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
不寻常的知觉: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 思维怪异 非妄想性偏执:过分猜疑、牵连观念
大约有40 % 的人在二年中有上述症状,仅14% 有典型精神病性症状 。
ICD-10的诊断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 边缘型
5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伤行为
DSM—IV:边缘型人格障碍
6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稳定,例如,心境恶
劣强烈发作、激惹、焦虑、持续数小时,很少超过 几天
7 长期的空虚感
8 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
9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CCMD—3: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 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和想象的遗弃(不包括第5 项所指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2 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从极端的理 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
DSM—IV:边缘型人格障碍
3 身份障碍: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显著和持久的 不 稳定变化
4 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 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卤莽驾驶、狂吞滥饮 。 不包括第5项。
边缘性人格的心理特征
持久的空虚感; 对外界过份敏感; 被遗弃感; 不安全感; 慢性积累的愤怒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防御机制
分裂 将正性、负性的自体和客体表 象分离开。 否认 有意忽视重要的现实。 贬低 轻视地压低或摒弃。 原始理想化 夸大另一个人的力量和声望 投射 将自己冲突性的冲动归于他人 投射认同 先投射到别人身上,再控制此 人
此类人格障碍有一个突出倾向,即行为冲动、不计后 果,伴有情感不稳定。事先进行计划的能力很差,强 烈的愤怒爆发常导致暴力或“行为爆炸”;当冲动行
为 被人批评或阻止时,极易诱发上述表现。它有二个特 定亚型,二者都发冲动性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为突出
DSM—IV:边缘型人格障碍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发及显著 的冲动性,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 为下列五项以上:
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念演变
17世纪有人提出一些概念来解释偏离正常的行为类型 18世纪正式开始研究人格障碍. 19—20世纪上叶,研究最为活跃,因研究方法和领域 的局限而停滞不前。 80年代DSM—3—R建立多轴诊断系统,人格障碍的 研究有了复兴趋势。 80—90年代评估和诊断工具的研究在美国掀起高潮。
客体关系理论的解释
发展心理学家MAHLER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正常自闭期:(出生—1个月)以睡眠为主。 共生期:(2—4个月)。 分离—独立期:(5—36个月)
这种分离—独立包括二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在精神上与母亲分离,并保持适度的距离; 二是渐进的精神的自主性过程。
客体关系理论的解释
BPD早期客体关系表现在二个方面。 1.母亲的人格有缺陷,她需要利用和依靠婴儿来满
二、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个体特征性生活 风格及对人对己的一种态度。
人格障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偏离正常导致个体 持久地以适应不良方式对待周围事物,并作 出极端的情感反应,从而导致显著的心理和 社会功能异常。
二、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定义
边缘性人格障碍: A. 是一种偏离正常的行为模式 B. 并非继发于脑部疾病或其它精神疾病 C. 起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延续到成年甚至老年 D. 常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E. 可能集多种诊断于一身 F. 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感的
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2.母亲对婴儿需要的误解及作出不恰当的反应。
母亲只有正确理解婴儿言语和行为的意义,并为 婴儿提供稳定的、充满爱的环境,婴儿才能发展 内在的自我,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客体关系理论的解释
在分离—独立期,婴儿在独立过程中会出现分 离焦虑,同时对母亲产生依恋。婴儿分离后,受到 挫折,母亲及时提供支持鼓励,就能较好地社会化。 否则,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同 时,婴儿对母亲产生“坏客体”印象,并伴有愤怒情 绪,但因无力改变,采用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将 “坏客体”或创伤性事件内化,并压抑到潜意识中, 这样,“坏客体”就不存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