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古代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古代美学
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美学的很多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
的中国古代哲学观。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于西
方的一分为二哲学观。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强调矛盾两极的对立、斗争和转化。这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认为对立、斗争是主要的、绝
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两极对立、斗争的结果。因此,矛盾的
两极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
不同。一分为三的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但它强调的是守住中庸,扬弃两极,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相反,它认为矛盾的两极都是片面的、暂时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永恒的、长久的。例如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
题上,中国历史上有“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
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扬弃天人相分,天人相斗。与西方一
分为二的哲学观不同,中国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从不认为是对立两
极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相反它认为是“中和”这种第三种形态产生、孕育万物,正所谓: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无限。
在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指导下,中国美学一直紧守
和沿用“中和”美学原则,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
关系,人伦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
都始终按照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予以塑造。
因为受“中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美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质性的,这点有别于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寻找各门艺术自
身的特质,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较明晰的分野
和界限,而中国却从未寻找这种特质,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有的,
例如诗歌的韵律美的讲究,使中国诗歌与音乐一直相连;同时诗歌与
绘画相连,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都是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且
诗歌直接与书法相联系,字画是联为一体的,中国国画线条艺术也与
书法艺术直接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反之,这些艺术部类,也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
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是功能性存有,而不是特质性的存有。
二、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同样中国古代美学也
不例外。这种状况用中国人自身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这种历史主义的思维逻辑,带给中华文化以下特点:一是经验的理性。中国人文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案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但它们却发展成“经验的理性”、“实践的理性”,“历史的理性”。二是这种历史主义意识开
启一个崇拜古人圣贤,解释、注解古人圣贤经典的“经学”学术文化
传统,“经学”是古代中国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中国古代学术及审
美等文化的原创性都是打着古人圣贤的旗帜下进行,中国的政治改革
也大多是“托古改制”式的。同样中国的审美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历
史积淀。这种历史主义传统也导致了两个趋向的发展,一方面是忠实
于真实历史的历史主义,另一方面,却又是伪造历史的伪历史主义,
所谓“六经注我”。三是这种历史主义意识支配下,“保存”、“继承”重于“发展”和“创新”。因为“发展”就意味着后者要否定前者,今人要否定古人,这与历史主义背道而驰,而“保存”、“继承”则不同,它能使古人、圣人长期的高高在上。因此,中国审美文化的
辉煌成就如魏晋的书法和美学理论,唐宋的诗文,明清的小说、戏剧
等等,它们在这种历史主义意识的包裹下,变得更加不可超越。
深厚的历史主义积淀,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特质,同时它也日益造成了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障碍,因为要了解中国的审美文化,就必
先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几乎每一个审美文化作品都是它悠久历史的
再现和演绎,都融入了太多的历史内容。
三、两次外来思想的浸染和冲击
中国历史上曾受到两次外来思想的浸染和冲击,这就是佛教和马克思
主义。这两个外来思想入主中国,并构成主流意识及统治阶级的意识
形态。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不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但他们对中国
的思想和文化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深深地融于中国文化。
佛教和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同,涵义殊异,但它们都给中国带来其本土
所不具有的文化特质,这就是“信仰和思辩”,因为古代中国追求实
践的理性和历史主义,使它们并没有发展到像西方那样,顶礼膜拜外
在神祗。严格的说,在佛教引进之前,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国度。它们
从没有把外在神祗主宰自己命运和未来的思想变成个人信仰,变为民
族的主体意识及意识形态。但在魏晋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当时
中国社会处于极度动荡和苦难之中,使得佛教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思想
的广泛传播有了合适的土壤,它们渐渐地被国人所接受,东晋末年梁
元帝曾将之定为国教。佛教给中国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是它直接
拓展了中国的雕刻、绘画等审美文化艺术发展的空间,一批演讲佛教
教义的作品应时而出。佛教的宗教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枝奇皅。二是佛教的非理性主义构成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特质。中国文化基
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哲学、伦理、社会、政治的价值理念文化,一类是审美的文化,在中国的价值理念文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
历史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学说,始终占据主流
地位,但是在审美文化中,却一直是由非理性的文化主宰。这两种文
化正好构成了一种互补。在先秦时期,便有南北文化的差异,而屈原
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的主流。屈骚文化脱
胎于楚国的非理性的原始神话文化,它与北方的正宗的理性文化形成
对比和互补。汉代以前有过一个极短的时期,两种文化达成了一致,
但是这种一致性很快就被佛教的非理性主义理念所破坏,受佛教思想
的影响。魏晋时期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理论家,创造了独特的、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