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06
作者简介:张姚姚(1990-),女,福建福州人,从事汉语方向的研究。
汉字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成果,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让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惊为天人的优秀作品,建筑就是其中一项伟大的创造。
文字的衍生、形成、发展、 变形对建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文字发展之初,建筑以其资深的“年龄”也给予了汉字最初始的生命。
在下文中我们将探究汉字与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深入体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演变与古代建筑的发展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对图画最直接的表达,也就是“象形”。
象形,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
象形文字,亦称表意文字。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
慢慢的汉字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于是就逐渐演变成表意文字,在甲骨文之后,它由表意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
我国是少数以表意文字为文字发端的国家。
研究汉字间的结构的特性,表意文字以图片的方式更有助于我们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画面,挖掘古汉字中的深沉久远的历史韵味。
1.原始社会时期:汉字的起源与“穴居”式建筑
原始社会是汉字发展的起源阶段,原始社会的汉字都比较简单,结构没有现代文字那样复杂。
原始社会已知的建筑有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两种。
主要是以“巢居”和“穴居”为主。
这一时期的与建筑有关的汉字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穴”和“巢”,这是我们祖先的最早居住的地方。
原始时期北方民族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南方民族受环境限制不得不“构木为巢”。
我国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北方窑洞以及云南地区的高脚楼都受到原始建筑的久远影响。
“穴”,从宀八声,《说文》:“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穴”本义表示一个土洞,或者屋檐下的空洞。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里的穴是洞穴的意思。
然而还有一种建筑也是以“穴”来命名。
《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这里的穴是墓穴的意思。
相比较来说,洞穴是没有封闭起来的,而墓穴是将其埋葬。
当然原始的墓都比较简单,入土为安就好。
而这与后来的陵墓意义又有所不同,后世的陵墓规模就比较庞大,如秦始皇陵墓。
“穴”一直沿用至今,没做过较大改动,并因此而影响到其他汉字的发展,甲骨文中的“穴”,就是一个四方体少了底下一横,内部依旧一个八字。
为上古先民所居地穴的纵剖面图像,它的左右两角有斜木支撑,无疑是经过加工的人工洞穴。
这是最早时期的建筑,换句话说,这是建筑的雏形。
和汉字一样,“穴”已经成为代表建筑汉字的鼻祖之一。
“窑、窠、窝、宅、牢、室、宫、宿、
寨、寝、寓、宙,”等就是由此衍生而来。
“巢”,象形字,小篆字形,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
合起来表示鸟栖于树窝上。
《小尔雅》云:“鸟之所乳谓之巢。
”巢本义是鸟居住的地方,原始人受到鸟的启发,将居住地点建造在树上,也称“树巢”。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甲骨文中的“巢”,是中间一棵树,上半部是面朝上的半弧形,内部与树垂直交叉。
下半部是与树斜交叉,类似于树的形状。
相对结构比较简单。
巢从原始演变至今,比原始更复杂了。
后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使之更符合汉字的规范。
正如徐锴曰:“臼,巢形也;巛,三鸟也。
”之后人们从树上搬到树下。
就出现了干阑式建筑,它借鉴了树巢的建筑模式,底座是架空的基座,这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从“树巢”到居住在地面,是我们祖先迈出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古代建筑的发端。
2.奴隶社会时期:汉字的发展与以砖瓦为代表的建筑
奴隶社会时期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建筑的转型过渡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以砖瓦为代表的茅茨、瓦屋、高台建筑。
这一阶段能够代表当时建筑的汉字主要有“城”、 “院”。
这些都是早期的建筑形态,而后不断出现的建筑汉字为其增添了许多华美的装饰。
“城”, 会意。
从土,从成,成亦声。
本义是城墙。
”《说文》云:“城,所以盛民也。
”早期“城”的作用是防卫、抵御外敌。
“兵临城下”、“城下之盟”皆出于此。
城因筑墙材料的不同被区分为土城、砖城和石城。
在构字上又因早期是夯土城墙,因此左边是一个土字。
假设当时是以石头为材料,或许现在的“城”就应该写成“石成”了。
可见,建筑的材料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除此之外,城的偏旁部分为“成”,将其拆开,右半部为“戈”,在古代,戈是一种长柄兵器,可引申为保卫家园的武器。
成的左半部在甲骨文中是“个”,个是代表人的数量。
一个人手握兵器,也就意味着保卫城墙。
这也间接说明古代城的作用。
甲骨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发展到现在的汉字表面似乎看不出其存在的内在意义,但究其深处,就会发现汉字独特的历史韵味。
此后,“城”一直沿用到现代,从当初的土城到紫禁城到现在的长城,几乎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代表城。
“城”已经成为古今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一个汉字。
3.封建社会时期:汉字与建筑的共同成熟
封建社会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一种社会类型,不管是汉字还是在建筑都已经成熟并趋于完美。
汉字与建筑都体现出他们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结构、内涵、外形上都达到人们对美感的要求。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张姚姚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建筑也具有其独特的内蕴与价值。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质,所以汉字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研究汉字可以了解古代生活,了解古代人民的社会风俗,更能了解中到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本文通过探究汉字与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渊源与联系,具体的展现出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文化内涵;建筑;渊源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37-02
2012年第27卷 第10期
张姚姚: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累积完善的。
这时期代表建筑的汉字种类繁多,类型复杂。
而最具有代表的汉字有 “宫殿”、”陵墓”、“塔”。
“宫”,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
宫是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
《说文》对宫的解释比较简单,“宫,室也。
”古文字中表示房屋有三个重要的名词 一个是“宀”(音绵),一个是“广”(音俨),一个是“厂”(音罕)。
宫就是其中一个。
早期的宫就是一般的房屋,后来才演变为皇室专用的居住。
《释文》有记载:“古者贵贼同称宫。
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
”甲骨文的宫字与现在的宫字没有多大差别,屋顶遮住之后,两个口看起来就像两个房间,“吕”字形,意思是屋顶下面有几个房间,也就意味着“家”。
其实简单来说,它的汉字发展历程是口—吕—宫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发展,到现在的宫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桂殿兰宫”,“蟾宫折桂”等就是形容宫殿建筑的庞大。
宫是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从最初的阿房宫到清朝的故宫,宫殿建筑一直体现出其历久弥新的效果。
虽然宫一直在变化,但其本质不变,汉字亦是如此,以象形为主的汉字结构在现代简体字或繁体字中所呈现出的效果本质上是一样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之一,汉字就像画一样,画中有许多像魔法般的色彩。
从原始的象形字到现在的繁体字,简体字,都是前人后人为了增加美观和实用价值而进行的不断改进。
例如偏旁,“穴”“宀”“冂”“口”“户”“门”“厂”“阝”“木”“瓦”“土”等等,搭配以不同的汉字组合成新型建筑词汇。
说起建筑史,按材料来划分的话,是从土—木—石而来的。
但更确切的解释应该是土木石三者交叉发展的过程,从我国汉字古代史上看,它们无疑是当时建筑的鼻祖。
以木为例来说,“桌椅板凳,大门,栏杆、床、亭台楼阁,水榭小轩,小到筷子,大到庭院,处处都是木色气息”。
木质建筑物在我国古代建筑与汉字史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建筑名词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二、 汉字中涉及建筑的文化内涵
从三个不同社会时期的代表汉字来看,每个时期代表的汉字各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发展历程中去追寻古代建筑文化中的特色。
从原始时期的“穴”、“巢”,我们了解到当时原始居民所居住的条件的艰苦,从奴隶社会时期的“城”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城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建筑,从封建社会时期的“宫”我们了解到封建统治集团的奢侈华丽的生活环境。
研究一个时期的汉字,不仅具有丰富的建筑内涵,还可以挖掘到更多除建筑以外的资源,如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文化内涵是多么的丰富!
中国汉字史上涉及建筑的汉字数目繁多,按照种类划分可以划分为建筑形制(楼、阁、馆、所、亭、台、轩、榭、院、馆)、主要住所(邸、第、府、宅、廨、别墅、庄)、典型住所(居、堂、房、室)、宗教建筑(塔、墓、龛、庵、庙、观、寺 藏)、园林名目(苑、囿、坞、庭、舫)、陵墓建筑以及一些建筑量词(间、座),这些汉字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古代特色建筑的闻名独到之处,除了在建筑上的很多精美绝伦的设计之外,建筑设计的汉字也是使之享誉海外的原因。
例如说“墓”,古代表示坟墓的汉字有“冢、丘、坟、墓、陵、林”,同样是“墓”,在汉字中却有如此丰富的表达。
“冢”与“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鉴于文字与建筑间的存在的联系,建筑史在不断成熟定型中,文字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
从象形字发展到现在汉字国际化道路,我国汉字以它独特的字形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征服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学者。
建筑文化是汉字中的一个小小分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深入挖掘其价值,用心去探讨二者间的联系。
在建筑中的发现汉字的痕迹,在汉字中探寻建筑的影子。
三、在汉字与建筑的渊源中体味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至今,一路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汉字发展道路上建筑文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分支,却涵盖了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汉字的多元化也促进了民族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渊源与联系需要我们的不懈探索与发现。
在这过程中我们将体会到的不只是汉字与建筑文化的交织,更能体会到汉字文化内涵的丰富。
中国的汉字向来以方正为主,一笔一划都是如此,严谨、整齐、匀称,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从早期的表意文字到音意文字,从甲骨文到繁体字、简体字,汉字始终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婷.汉字的起源[M].中华学林出版社,2002,5.
[2]周建设.汉字的表意特性与文化功能[J].社会科学辑
刊,2009(06).
[3]陈鹤岁.汉字中的古代建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
[4]黄宇鸿.《说文解字》与居住民俗文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报.
[5]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6]《康熙字典》修订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o discuss anci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Zhang Yao-yao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Fujia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broad and profound, long history,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so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and value. Because Chinese character has ideographic nature, so itself ha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the study of lif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people's social custom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robands and contact, specific to show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rigin
[责任编辑:邓 乐]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