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作者:————————————————————————————————日期:
浅谈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摘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习语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习语的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翻译者应极力探索习语翻译的合适途径,以使译文既能保持原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Abstract
An idiom is a phrase which is an established and fixed part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they bea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idioms are mainly shown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idiom 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idioms are difficult poi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per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both keep the national features and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 translation
目录
一、习语的含义及特点 (4)
1.1习语的含义 (4)
1.2习语的特点 (4)
1.3英汉习语的来源 (5)
二、英汉习语比
较 (5)
2.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
性 (6)
2.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
异 (7)
三、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7)
3.1环境差异 (8)
3.2传统习俗差异 (8)
3.3宗教信仰差异 (9)
3.4历史典故差异 (9)
四、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9)
五、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10)
5.1常见的阻碍 (10)
5.2词义不符 (10)
5.3语义空缺 (11)
六、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1)
6.1直译法 (11)
6.2套用法 (12)
6.3意译法 (14)
6.4注释法 (14)
6.5省略法 (15)
6.6增添法 (16)
6.7还原法 (17)
6.8借用法 (17)
6.9节译法 (18)
6.11粗俗语回避法 (18)
七、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19)
八、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浅谈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一、习语的含义、来源及特点.
1.1习语的含义
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指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习语形成于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
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1.2习语的特点
(1)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任意拆开、替换。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 ,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也不能写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把“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
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加紧努力),切不可根据组成这一习语的4个部分,把这个习语理解为“提起自己袜子”。
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其他的例子还有to cut no ice(毫无效果),a baker's dozen(格外优待),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难所在)等。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
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
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
因此,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又
如汉语中的“毛遂自荐”原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见平原君挑选20名说客去联楚抗秦尚缺一人,就自荐前往的故事。
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要求担任职务或工作。
(4)习语大多有鲜明的形象。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髓,因而习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习语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
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lead a dog's life”与“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与“穷得像乞丐”,“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1.3英汉习语的来源
首先,大多数习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
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习惯用语,比如水手发明了很多和海洋有关的生动的短语,运动员使用运动方面的习惯用语。
这些习惯用语产生于各行各业,它们不仅简洁、口头化而且生动形象,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久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下广泛使用,其中最生动最有用的习惯用语逐渐地由普遍的对话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最终被广为使用。
比如share happiness and woe (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指利用有利条件首先采取行动;become reconciled (言归于好)指化敌为友。
Harmony brings wealth (和气生财)指人缘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习语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
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它们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如the apple of discord (不和的种子)指争端,祸事;Pandora’ s box (潘多拉的盒子)是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装着所有罪恶的盒子。
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个习语源自《伊索寓言》。
一只饥渴的狐狸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设法去摘,结果还是够不着。
最后它只好悻悻走开并自我安慰地说:“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还没熟透呢。
”
再次,宗教是习语的重要来源。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深受宗教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习语。
圣经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习语,事实上很多的圣经短语至今还出现在口头的对话中,但却很难去追溯它们的根源。
如olive branch(橄榄枝)源自圣经,意味着“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义为“讲和”。
《旧约·创世纪》中说,“上帝降洪水灭世,义人诺亚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无恙。
洪水稍退,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水势,鸽子回到方舟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洪水已经消退。
”后来人们就将橄榄枝看作平安、和平的象征。
现在,“伸出橄榄枝”这个习语已被中国读者广泛使用。
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自中国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达也是产生习语主要来源之一。
圣经之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英语习语最丰富的文学来源,这些习语被广为使用。
如,Achilles’ heel(阿咯琉斯的脚踵)来自著名希腊史诗《伊里亚特》;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总之,习语不仅和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还和其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和心灵境界等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习语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
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和习语的民族性特点息息相关。
英国是一个有着漫长航海历史的岛国,所以很多英语习语都和大海有关;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村,因此农民的俗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惯用语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丰富体验的结晶,由农民在劳动中积累并代代相传。
二、英汉习语比较
2.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2) 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
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
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3) 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
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
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
2.2 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 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
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
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2)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
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
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
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
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
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
(3) 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
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的是“非驴非马”,“no smoke”。
三、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P23)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差异
习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
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习语。
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某人发财时)”,“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挽回的过去)”,“be of the first water(第一流的)”等。
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在汉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而在英语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 “Take a French leave”,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此地盛产煤,意为多此一举)”,“go Dutch”等。
3.2 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
“狗”在汉英两个
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
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
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不同。
“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
“龙”在汉语成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
例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
而“dragon”在英语中指一种“有翅膀和爪子,能喷火”的猛兽,它与帝王毫无关系,而且还常用作贬义,指凶悍强暴的人。
因此,“dragon”在西方的习语中很少见到。
转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与“吃”有关的习语,如“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老本”、“吃软不吃硬”、“吃闲饭”、“吃香”等。
这些习语因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英语中都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
3.3 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
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普度众生”、“六根清净”、“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及“半路出家”等;与道教有关的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之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 to hell(下地狱去)”及“God's mill goes slowly, but it grind well(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
3.4 历史典故差异
英国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有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如,在汉语中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面楚歌”、“拔苗助长”、“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等。
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奸细)”、“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swan song(绝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四、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 “译道三难: 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
傅雷则认为: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则提出: “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
忠实准确, 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
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
其实,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 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
的译文。
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
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五、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5.1 常见的阻碍
既然英语习语反应出其独特的文化,译者应该试图保持原作的风姿,保留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但是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
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坏境、生活风俗等。
5.2 词义不符
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含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
以“狗”为例,在大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狗”通常含有褒义,例
如,a 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优胜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
英国人以爱狗而出名,他们甚至将好朋友的名字为狗命名。
然而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如下列表达:狗仗人势,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5.3语义空缺
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
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如nightingal(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六、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家们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中国,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这原作的风姿(P316)”,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
而在西方,有Eugene A· Nida 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
而翻译理论家Alexander F. Tytler 提出了3条翻译标准:“①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②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一致;③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
”上述各种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一个基本的翻译思想,即译文要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作为语言的精髓,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而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寻求适当途径将习语中的文化特色以浅显易懂的形式用译语表达出来。
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
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
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6.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
”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P14)。
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因此是最佳译法。
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
例如: 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
不可理喻be impervious to reason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to show one's card摊牌
clench one's teeth咬牙切齿
dark horse黑马
Easy come easy go来的容易去的快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The cold war冷战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Sour grapes酸葡萄
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To show one’s cards摊牌
Golden age黄金时代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两国人民的共同点是翻译的基础。
当两方用同一种动物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时,就使用直译法,例如都用“猪”来表明“肥胖”,用“羊”来表示“温顺”。
直译法有很多优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义上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译成“跟猪一样肥”。
“as gentle as a lamb”为“跟羊一样温顺”。
直译法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缩小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
读者能轻易地理解这些富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的译文。
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形象性和表达力。
以“as proud as a peacock”为例,想象孔雀的样子:漂亮、优雅。
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 proud as a peacock”,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巧妙而生动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骄傲。
另外直译法能够给汉语注入新的词汇。
例如:“dark horse”指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出乎意料的获胜,在汉语中我们称其为“黑马”。
直译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错误的话会导致误解引起混乱。
以“white elephant”为例,不能简单的翻译成“白象”,因为白象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考虑另外一种翻译策略。
6.2套用法
习语大都是名言警句,它们积累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
因此,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
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
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
例如: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说时容易做时难Easier said than done
福无双至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双方完全相同的习语:
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o be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
双方拥有的大体相同的习语
A drop in the oceans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捉襟见肘
At six and sevens七颠八倒,乱七八糟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s.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
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
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
如:
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套译法。
例如“牛”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强壮而普遍使用的动物,也是农民田间工作的好帮手。
而在英国,“马”扮演着相同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