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266003)
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
外来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是指在被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未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种群结构,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较高的生存空间占据持久力的物种,它们在引入地区可能导致经济的、环境的危害,或对人类健康有害(Wagge and Reaser,2001;高贤明和庄平,2004)。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因素(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2000)。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愈加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
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给我国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200亿元,目前已
升至2000亿元。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其中,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宋晓丰和叶桂峰,2008;李伟丰,2007)。
2.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共有283种,其中微生物19种,占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 6.7%;水生植物18种,占总种数的6.4%;陆生植物170种,占总种数的60.0%;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占总种数的8.8%;陆生无脊椎动物,占总种数的11.7%;两栖爬行类3种,占总种数的1.1%;鱼类10种,占总种数的3.5%;哺乳类5种,占总种数的1.8%。
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给我国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200亿元,目前已升至2000亿元。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其中,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宋晓丰和叶桂峰,2008;李伟丰,2007)。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造成一些本土物种的遗传漂变,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危害。
根据2003年,我国公布环保总局和科学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称>>
1主要入侵植物:
1,紫茎泽兰
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
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2,空心莲子草
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