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料”到“成品”,经历知识的全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原料”到“成品”,经历知识的全过程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往往把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终点,以为储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可以应付升学考试,于是急功近利,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高分低能”的学生。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发展,是他们发展的起点。

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从实践中也深切体会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把一部分原本由教师“包办”的事“转让”给学生,设法让他们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掌握方法,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于是试着阐述在逐渐深入的教学中让学生也参与到以前一直属于教师的教学中来。

一、参与备课,培养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其主动学习

传统备课中,教师背着学生写教案、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学具等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凭着想象决定,至于设计的问题难易是否适当,能否激活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则很少考虑。学生在课前往往也有预习、搜集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的学习准备活动,但学生的这些准备和教师的备课是完全分离的,而且,这些都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将要进行的学习做好准备。老师们虽然知道要“备学生、备大纲、备教

材、备教法”,但真正认真地“备学生”的老师还是很少的。学生在课堂上惯性地被动学习,跟课前没有参与策划、参与决策和课中缺乏自主选择有很大关系。

“备课”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但是这件向来属于教师所做的事现在让他们来做,心中不免会产生新奇和自豪感。教师应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备课前应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备课资料。每次备课都安排4~5人参加,要求参加备课的学生先熟悉教材,形成初步的新知识网络,收集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再与教师一起讨论教材。设计教法通常要和学生一起先了解新知识前后的知识系统和本课新知识的问题整体,再将总问题分解为先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步步递进,组成一堂课的主线,并讨论每部分的教学情景。最后分工准备教具,分配演示或讲演知识点的任务。

就学生参与程度说,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也可师生不分主次,还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独立备课执教,教师从旁指导、监控、协调。当然学生所处年段不同,参与的程度应该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一般应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个别环节(比如复习旧知、口算)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但教师也要当好参谋,否则,学生的设计可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还会耽误教学时间。就备课内容说,主要包括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搜集资料、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具学具等。以数学学科的钻研教材为例,可以让几个同学分别看教材内容,与以前学过的什么内容有联系,差别在

哪儿,问题在哪儿;有时候还要考虑准备怎样的学具更好,让他们自由说说自己的感想,再提出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相互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对学习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只需观察、倾听、记录,不必点评或纠正,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也可说说自己准备提的问题,看看学生的反应,还可把自己准备安排的教学活动做个预告,听听学生的意见。

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与备课活动,不但能使参与备课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加强概括与想象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创造力,促进主动学习,更主要的是可以使教师准确估计学生的可接受度,制订适当的目标,确定难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的矛盾得以统一。持之以恒,学生便能自然地获得了预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参与上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光是老师“讲”,学生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由学生自己上课,这一新颖的形式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即便教者“照本宣科”,也会给听者带来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便会使听者较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他们会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判断,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作出反应,不像以前对老师那么听信,他们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虽然这样常常会使教者措手不及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整堂课却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这时,作为“总裁判”的老师再释疑,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种由教师主持、学生主讲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只负责对学生讲课进行指导和总结,不再包揽课堂教学内容,有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逼迫”学生去独立思考并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后,再通过课堂获得其他同学的补充,就能完善地完成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另外,由于学生的思维灵活而且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常能产生独到的见解,因而志气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事实证明,这种课堂模式不但使“知识系统化”的工作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走上讲台,带领他们走出自卑的困境。尽管多数学生初上讲台时都显得非常拘谨,但反复多次的演练使他们逐渐变得自信,上课时表现得从容镇定。全体学生为了争取这种展示自己的机会,每次都以极大的热情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由于学生听课很多,通过比较鉴别,他们已经能够对一堂课乃至一种教法的优劣做出粗浅的判断。在他们执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借鉴和模仿那些他们自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或者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这些会给我们教师很大启发,从中我们不但能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标准,而且可以借鉴和吸收学生在执教时一些先进的有益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

当然,还是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上课,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失去了作用或者担子减轻了,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

和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教师中心没有了,教师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归根结底,课堂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让学生参与上课,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但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

这样,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将会起重要作用。课堂交互活动进行意义的协商并不等于一切都是可协商的。例如,教学大纲、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等等,当所有这些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他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发挥主体能力的后盾,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正确的方向。

3.让学生参与,必须确保教学效果

教师不能只做个听众,一定要全过程参与,从授课内容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都要一一过问,全面指导,如在内容上就要注意选择那些浅显的易学易教的。否则,撒手不管,教者准备不足、听者不感兴趣、课堂上乱七八糟,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