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问题,近年来人们的争论颇为激烈,不少人明确地反对五形态理论,认为它既无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依据,也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不相适应,因而认为所谓的“五形态社会理论”是一个伪科学的命题。不少人认为,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才是既符合马克思本意、又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吻合的科学理论。与此同时,不少人还将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等同于社会发展的单线论。对此,笔者认为不能妄下结论,而要在认真研读马克思原著,弄懂马克思思想真意的基础上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五形态理论:科学还是谬误?
(一)五形态社会理论的文本根据
有人认为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五形态演进说是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错误理解的结果,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五形态理论。这与事实不相符合。实际上,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依据。马克思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始终坚持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回溯历史,依据社会分工,把他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依次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P68-70)加上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及将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共是五种所有制形式。这是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接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P141-14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到了古罗马的贵族和奴隶,中世纪的封建主和农奴,并明确提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是“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
[1](P272-273)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作用进行辨证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它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就是说,《宣言》明确提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与《宣言》基本同时所写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以“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对社会形态做了新的论述:“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1](P345)1859年写作并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进问题也得到了明确的说明。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总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而由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对抗性,它必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2](P32-33)这里,马克思将社会形态的划分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因而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这里,五种社会形态的表述十分明确,不容置疑。
此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在19世纪70 年代末期和80年代达到了新的水平。但他仍没放弃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是进一步完善了它。马克思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代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后来他
认识到:“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正像地质的形成一样,在这些历史的形成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类型”。[3](P432)在他看来,原生的社会形态在发展中,会出现多种社会所有制结构,其中包括他原先提到的亚细亚所有制、古典古代的所有制、日尔曼的所有制,以及斯拉夫所有制等等。而俄国当时所存在的农村公社则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阶段;而次生的社会形态,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则“包括建立在奴隶制上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3](P450)再次生的形态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而再生形态也就是扬弃了一切次生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了。原生形态(就是整个的原始社会)、次生形态(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生形态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一研究并未否认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是使它更精确、更科学了。至此,可以说马克思已经科学地提出了社会形态的演进理论。
以上考察表明,马克思是始终坚持五形态理论的,五形态理论有充分的文本根据。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马克思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和深化对它的表述。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五形态理论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如何正确理解五形态社会理论?
有人说,马克思的确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在解释上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说有些国家就未经过至少某一种社会形态,马克思晚年也明确提到过俄国社会的跨越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些问题,那么,五形态理论仍然站不住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演进的视角。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是“世界历史”的视角,他不是着眼于某一国家、某一民族,而是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组成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而将多数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理论与所反映的对象相比都具有抽象性,它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次要的东西,而抓住了对象的本质性的东西。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当然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某些国家、民族在发展中所经历的跨越现象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是完全可能的。他在谈到俄国农村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这样说,“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社会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俄国公社的情况同西方原始公社的情况完全不同。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3](P444 )在马克思看来,假如俄国是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的话,那么,它就会顺次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形态,当然不会跨越资本主义形态了。但是在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的“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通过西方国家革命的支持,以及西方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支持,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3](P451)马克思强调,俄国公社的命运究竟如何,“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3](P45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需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以包括所有国家、民族在内的整个“世界历史”、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考察的对象,才能揭示社会形态演变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是把包括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考察的对象,五形态理论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整体而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针对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提出的关于某国发展的特殊规律。既然如此,在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就要把立足点放在整体的人类社会上,放在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