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及人性化教育探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及人性化教育探寻
晋燕云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人性是各学科领域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人性、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性与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对人性及人性化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创新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渴求,教育实践应积极推进人性化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性化教育
一、人性的哲学意蕴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恒久的话题,它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所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从不同的学科看人性,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结论或看法。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相对稳定的还是具有某种可变性的?不同的时代、同一时代不同学科的人们对人性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
(一)人性概念的界定
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上对人性问题进行过研究。在西方,人性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神性”到“人性”的发展过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原罪”,人应该去恶从善,从人的“罪恶”中解脱出来,以复归人的神性。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结束“神性”统治,复归了“人性”统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休谟等人,主要的人性理论有环境人性论、生理人性论、自私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等。[1]但这些人性论存在的一个共同缺点是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马克思主义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现实人为出发点研究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人性问题最初是集中在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上。随着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有学者提出,所谓人性,是指动物所没有而人所特有的,或者说即便是动物也具有(即自然性),而人类则更高级的,而且是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各种属性(包括所谓的“本性”、“特性”、“特质”)的总和。
[2]这与英语中的“human nature”的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在英语中,“人性”有诸多说法,其意义与用法有明显区别。如:“human nature”是指所有人
的共同属性、特性或本性,是人的所有属性、特性或本性的总和;“humanity”指人的仁慈和博爱之性,相对于兽性而言;“humanness”指人之为人的资格、能力或权利,是人主体性的重要方面等等。[3]
王坤庆教授也基于马克思的人性论,提出人性应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这三个维度特性的综合。鲁洁教授则从人的客体性向度与主体性向度的内在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人性假设:实然的人性与应然的人性。[4]关于人性的论述还很多,但目前人们还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目前最为权威的人性理论,人性应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者的辩证统一,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
(二)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也有一段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理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规定性和内在根据。人的本质虽从根本上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但并不能完全表现人的复杂而丰富的特性。所以人性的内涵与人的本质的内涵是不同的。人性具有多种属性,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本质的体现重点在于人的社会性,可见,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还涵盖了人的本质。社会性应该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属性,而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人性的内核和基础。
另外,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可变的,且人的特性、本性和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人性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会因人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发生新的变化。所以,人性并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可变的。人性总是通过具体时代的人性、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民族、具体的阶级、具体的阶层、集团,最终是具体的个人而存在的。毛泽东同志也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5]
二、关于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
教育是为了人,通过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必然要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正如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有了彻底的充足的认识,从而得出教育人所必需的一切知识,才能使教育开花结果。”[6]
要想从各方面教育人,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了解人性。因为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不同,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以及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
就不同。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森指出:“对人的不同见解就导致我们应当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够怎么做的不同结论。”[7]历史上,基于一定人性假设的教育理论很多。如,中国典型的“性善论”、“性恶论”,它们分别对应“内展说”与“外铄说”的教育观。基于不同人性论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则会采取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教育行为和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并揭示了具体的、现实的人具有渴望生存、发展、民主、和平、自由、普遍交往和实现潜能等属“人”的本性,提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完人”。从教育与人性的关系看,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立足于人性的完善,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存,进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鲁洁教授也说,“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和发展。”不能只把教育局限于使一个自然人转变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规定性的人。其更深层的含意在于教育不仅使人具有各种现实规定的实然性,而且还赋以人所独有的应然性。[8]
台湾学者贾馥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完善人生。所以,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性,使人得到完满实现,成为一个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和谐一致的完善的人。笔者推崇一种整体的、完满的和超越的人性观,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人本身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及不断向上的巨大潜力。正如永恒主义的代表人马利丹所指出的,人“不仅仅作为物质的存在而存在,他有更丰富和更高尚的存在。通过知识和爱,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超存在。”
教育之于人性还在于教育唤醒人的自觉,确认人自身主体性的存在。教育能够让人准确理解和把握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实现人精神向度的完善和升华。
三、积极推进人性化教育的实现
(一)人性化教育的内涵
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更注重人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的发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性化教育的渴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