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摘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注意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性;切实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关键词:通识教育;内涵;课程;特点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于19世纪起源于美国,自其诞生之初起学者对它所代表的涵义就有分歧和异议。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完全的人的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人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要求人在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等各个方面都等到和谐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职业教育的部分,也就是指不直接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那部分教育,在这种观点中,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1]
从通识教育的“通”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丰富的、宽广的、全面的、多维度的。它应该包含: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日常技能与应用、身体
素质与锻炼等各个领域。当然,这些领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要给学生们灌输各类杂散零碎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我们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阅百科全书获取。各个领域知识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些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人类进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日后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要知道从何处入手掌握,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懂得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才是通识教育中“通”的要义。这些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自身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完成社会人的全身意义的转化。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1、普适性
通识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应该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不须学生预先修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为前提。通识教育教授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知识,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到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通过通识教育所获取的知识都不应该成为无用的信息,它教予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乃至一种态度。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内不分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平台,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不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其关注的是大学生基础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非专业”和“非职业”的。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具有普适性。[2]
2、多样性
人类自产生至今,各种学科及生产生活经验门类繁多,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多方位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也是多方位的发展,所以个人的
发展也应该符合这样的发展规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各类知识接触,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身及人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二是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外,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多多采用讨论、志愿活动、社会服务、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这些非正式的渠道让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层次的多样性,除了全校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院系的专业特征开发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识教育课程的出发点,不可将此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混淆。[3]
3、综合性
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具有尽可能多的全面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非某一专业所独占的,而是一种综合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要体现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教授给学生综合知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综合眼光的人。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人各种能力的组成要素,每种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各要素的搭配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升学生从知识的整合性视角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地促进发展。
4、通识性
“通识”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通识”的“通”是贯通的“通”。[4]它反对通识教育的课程事事要求实用,但是通识教育又是对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具有实用性的。这样的理解看似是矛盾的,其实不然。通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和宽广的思维视野,当问题出现时,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调用内化了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思维。通识教育课程对这些能力的训练都不是直接功用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进一步地获取知识能力提供宽厚的基础。
5、深刻性
通识教育不仅是要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一种思考的方式,建立起健康的人格,培养优美的情感,发展完备的理性。所以通识教育的课程不应该是肤浅的知识输灌,而应该在课程实践过程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组成部分,这种内化过程比知识的获取甚至内化的结果都要重要。
6、经典性
根据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教育应该教授学生古典的学科以引出人类天性中相同的要素。个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人类全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经过几千几百年考验流传下来的知识经验必然有其真理性,是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集体的智慧结晶。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其课程的选择必然具有经典性。
7、时代性
通识教育课程要体现文化精华的传承,让学生拥有厚实的文化沉淀作为基石,但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向都是面向未来,面向发展,学生必须要掌握当今时代的新信息、新科技、新成果、新思想,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现实的意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8、实践性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各个领域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而这种“方法”的学习并不能从课堂教学中完全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方法论的内化。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注意围绕现实,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取真实素材设计和组织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让课程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9、创新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要充分体现创新的精神,这里的创新并不完全是指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技术和专业的创新需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实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更多地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即人才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对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