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概论第13讲:
文学创作论(二):创作动机与构思过程
一、创作动机
创作活动是由创作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生命体因身心失衡状态而引起的要求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它推动并引导生命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达到恢复身心平衡的目的。
创作动机是人因身心失衡而试图通过符号作品的创作来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
根据动机的存在方式和指向,创作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显现在显意识中的主体自觉的动机;潜动机是潜在于潜意识中的主体不自觉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活动本身之于自身身心状态的直接效果为目的的动机;外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外在事物或自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为目的的动机。
三、单一动机和复合动机:单一动机是只有一种目的的动机;复合动机是包含两种以上目的的动机。
二、创作的起点或突破口
惯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感性与非感性意识相结合的意象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而作为创作素材的生活积累的各个部分——感性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等则是相对零散的。
由相对零散的素材转化为整体性的意象式作品,这一任务通常都不能单凭理性的组织作用来完成,而必须借助由潜意识参与甚至起主导作用的直觉活动来完成(或至少完成其主要方面)。
对于意象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想要创作某个作品的动机其实只是推动创作活动的动力因素;创作动机的出现其实只是创作酝酿期的起点,还不是真正的创作过程的起点。
意象式文学作品的真正的创作起点通常是一种胚胎式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形象部分相对于已完成的作品形象来说通常还是不完整的)在作者的显意识中的涌现。
当
这种胚胎式意象在作者的显意识中涌现时,作者才算是找到了一个以意象的方式宣泄他郁积在心中的相关生命体验的突破口。
而后,这一宛如生命胚胎的胚胎式意象就会在作者的构思活动中不断发育、生长、完善,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意象式作品;当作者用语言媒介将这一本来存在于意识中的意象式作品传达出来时,一个客观化的可供他人共享的惯例文学作品就真正诞生了(当然,在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构思和传达两个方面往往是交错进行或互相重合的)。
胚胎式意象的出现,通常是作者在经历了一段为了寻求如何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的方式而苦苦思索却又百思不得的过程后,在某种偶然出现的事物的诱导下,以(灵光一闪的)灵感方式突然涌现的。
根据心理学家对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是:在灵感出现之前作者在显意识层面为寻求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苦苦思索的那段时间中,作者的潜意识也在积极活动(甚至在睡梦中),当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出现某种与他想要表达的生命体验相关的诱导因素时,作者
的相关潜意识就会因为这个诱因的刺激而迅速组织成一个胚胎式意象并突破潜意识层面而涌入显意识层面。
关于胚胎式意象的出现及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著名作家的论述: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谈论自己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写作情况时曾提到:在正式开始写作之前,自己曾经历过一次“霞尼古勒的启示”。
霞尼古勒是罗马郊外的一座小山。
二十四岁那年,一天傍晚,罗曼·罗兰正在霞尼古勒山上散步。
他仰观满天彩霞,俯视夕阳下的罗马城,忽然心有所动,霎时间,仿佛瞥见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慢慢地涌出地平线:“额头先出土,接着是眼光,克利斯朵夫的眼睛。
身体的其余部分,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年长月久地,都涌现出来了。
······当然,他那时还没有成形。
可是他的生命的核心,已经下了种。
什么样的核心?纯洁的眼光,超乎各国‘混战之上’,超乎时间的自由眼光。
独立的创造者,他用贝多芬的眼睛,观察和批判当前的欧洲。
……后来,我用了二十年的工夫,把这
一切表达出来。
”罗曼·罗兰在夕阳西下的罗马城郊的山上散步时脑海里突然涌现的的尚不完整的克利斯朵夫形象就是他后来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的胚胎。
与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起始阶段类似,托尔斯泰在创作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之前也曾有过一个“牛蒡[bang4]花的联想”。
在1896年7月19日的日记中,托尔斯泰写道:“昨天,我走在翻耕过两次的休闲地上。
放眼四望,除开黑油油的土地——看不见一根绿草。
尘土飞扬、灰蒙蒙的大道旁却长着一丛牛蒡,只见上面绽出三根枝芽:一根已经折断,一朵乌涂涂的小白花垂悬着;另一根也受到损伤,污秽不堪,颜色发黑,脏乎乎的茎秆还没有断;第三根挺立着,倾向一边,虽也让尘土染成黑色,看起来却那么鲜活,枝芽里泛溢出红光,——这时候,我回忆起哈泽·穆拉特来。
于是产生了写作愿望。
把生命坚持到最后一息,虽然整个田野就剩下它孤单单的一个,但它还是坚持住了生命。
”之后,托尔斯泰用了八年时间,几度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
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揭露了沙皇统治给高加索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塑造了哈泽·穆拉特这个有着罕见的顽强生命力的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在这个例子中,牛蒡花的外在形象虽然与人的形象大不相同,但在托尔斯泰眼里,它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所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则是与他当时想写的英雄哈泽·穆拉特非常一致的,因而,被托尔斯泰拟人化了的牛蒡花的形象就成了他的《哈泽·穆拉特》中的主人公的一个形异神似的胚胎式意象。
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关于创作过程的知识,对于鲁迅是怎么开始《祝福》这部小说的创作的,本人可以推断如下:首先,鲁迅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与他将在作品中表现的祥林嫂相类似的人物并对她们满怀同情,而且,鲁迅平时已经对引起她们的悲剧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做过深入的思考。
但真正使得鲁迅开始作品创作的诱因很有可能是过年时中国人家中常见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祝福”场面。
正是这种场面让鲁迅想到可以将未来作品主人公一生的
主要事迹纳入以几次祝福活动的先后顺序为基本时间框架的故事结构中,这样,一个可以用来简练而突出地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原因的以“祝福”为核心的胚胎式意象就在鲁迅心中出现了。
这个胚胎式意象出现后,鲁迅接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胚胎式意象不断具体化并在构思中作适当修正以及用语言媒介将其表达出来了。
三、构思的过程
构思是对具体的素材进行取舍、加工、组合乃至(为了写作需要而)借助想象虚构出新的素材并在构想出适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素材纳入作品结构的过程。
作者对于一个惯例文学作品的已然有头绪的构思活动通常是在胚胎式意象出现之后开始的。
但由于胚胎式意象也是构思(主要是潜意识层面的构思)活动的产物,所以,广义的构思包括主要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因而)作者通常不自觉的胚胎式意象的构造过程及狭义的构思,狭义的构思则是指胚胎式意象形成之后作者自觉的构思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一些现成的作品和我们关于构思的知识来推断一些作者创作某个作品时的构思过程:
朱自清的《冬天》这篇散文共写了作者在童年、青年和中年时代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情。
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他对于人生的幸福与否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的感悟: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生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的乃至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作者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与这一主题有关的人生经历应该很多,但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都是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来写呢?一个合理的推断是:首先,作者对于发生在冬天却让他感到温暖的一些往事印象很深,以至于念念不忘,总想找机会表达;其次,作者觉悟到冬天气候的寒冷与发生在冬天的那些往事所给人的心灵上的温暖恰好构成对比因而可以使人情的温暖得到更好的表现;这样,以寒冷的冬天为背景的一幅人情暖的画面[甚至,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推测:是冬天里的一团炉火]这样一个胚胎式意象就在作者
的意识中出现了。
在这个胚胎式意象的基础上,作者凭理性认为:在他将要写的散文中,人际情感的三个主要方面——亲情、友情、爱情都应该加以表现。
于是,他就在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有关人际情感的体验中选择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分别表现同一主题的三个不同方面。
构思至此,剩下的就是语言表达以及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构思的进一步细化工作了。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试着复原一下冯至在创作《我是一条小河》时的构思过程:这首诗是这样的: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读完全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表现一个少男的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的诗。
我们有理由推测:诗人当时的确经历了这样一场暗恋,而且有一种相当强烈的情感郁积于心
并且不吐不快。
那么,作者是怎么找到表现这份情感的突破口的呢?我们有理由推测:正当作者苦苦思索怎样表达这份情感而不得之时,偶然受到一条小河的形象的启发,于是,借助比拟思维,作者自己就仿佛成了一条小河,而他意念中的那条小河也就开始流淌并像人一样地开始了它的意识活动。
在亦人亦物的小河这一胚胎式意象出现之后,作者就可以借助有意识的想象进行更具体的构思活动了:小河流过一个靓丽的女孩子身旁,这时,它想了些什么;小河流过一座森林,这时,它又想了些什么;小河流过一座花丛,这时,它又想了些什么;小河最终流入了大海,这时,它又想了些什么。
构思至此,诗歌的已经相当具体化了的整体意象就已经大致完成了,剩下来的就是语言表达以及语言表达期间和其后的意象和语言的局部修改工作了。
在关于构思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构思活动的基本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构思活动的基本类型作一个正式的分类和相关解释。
按照构思活动的方式,构思活动可分为一下三种类型:一、灵感式;二、沉思式;
三、灵感与沉思综合式。
灵感式构思的特点是突发、快速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这种构思活动实际上是先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而后,在某种诱因的刺激下潜意识活动的成果就会快速成熟并突然在显意识中涌现出来。
灵感出现时,主体往往会陷入一种物我不分、情不自禁、行不由己的迷狂状态。
郭沫若曾这样描述他构思《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时所进入的迷狂状态:当我的意识中涌现出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母亲而我是她的孩子这一意象时,我不禁脱了鞋赤着脚在石子路上反复踱步,并情不自禁地扑倒在地上拥抱并亲吻大地。
灵感是可以被诱发的。
诱发灵感的基本原则是放松,全身心地放松,尤其要尽可能放弃一切需要艰苦努力的有意识心理活动。
实践证明:散步、睡觉、醉酒、吸毒等手段都可以使人达到相当高度的身心放松状态从而诱发灵感。
关于灵感的诱发,英国作家司各特曾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
之间的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我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时大量涌现。
”
沉思式构思的特点是自觉、渐进、缓慢、平静。
在这种构思中,创作主体在较为平静的心境中回忆起相关的生活经验,对其中的形象、情感、思想诸因素反复咀嚼、回味、理解、综合从而使各种意、象材料最终融合为统一的意象。
综合式构思:灵感式与沉思式相结合的构思方式。
一般说来,小型作品的构思可以在灵感式构思中一次完成,但大型作品通常都需要两种构思方式的配合才能完成整个作品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