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层位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随着国外耐久性沥青路面(或称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引进,我国道路工作者对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越来越重视,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的沥青面层厚度有逐渐增厚的趋势。那么,沥青面层分几层设计合适,每一沥青层材料设计应侧重哪些方面的性能要求等,则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必须要明确的关键问题,否则,盲目的增加沥青面层厚度将很难起到路面耐久的作用。本文利用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分析软件BISAR3.0,以及希尔斯(Hills)和布来因(Brien)提出的温度应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沥青面层厚度、模量、行车荷载和环境温度等条件下的沥青面层应力分布规律,并依此确定沥青面层不同深度的功能分区,对指导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面层组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沥青路面结构与设计计算参数

采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及参数见图1。

应力计算时采用垂直荷载作用下

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荷载采用双轮组

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单轮传压

面当量圆直径21.30cm,轮胎接地压强

0.7MPa,两轮中心距31.95cm。计算

点为单圆荷载中心处以下每2cm深度取

一点。

利用BISAR3.0的沥青面层

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中,

影响沥青面层内部里应力分布规律的主

要变量有面层厚度、面层模量,以及行

车荷载的大小等。

面层厚度对应力的影响分析

在保持路面其他设计参数不变的

条件下,改变沥青面层厚度(H1为

16cm~30cm),进行沥青面层不同深

度处的拉应力(拉应力为负值时材料受

压,拉应力为正值时材料受拉)、剪切

应力的计算。沥青面层不同深度处的

拉应力、剪切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见图

2、图3。

由图2可见,当面层总厚度H1从

16cm增加到30cm时,应力为压应力

的范围由距路表深度0~8cm增加到

0~15cm;距路表深度8~15cm以下则

表现为拉应力,并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均在面层底部达到最大值,因此,面层

厚度对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力峰值位置的

影响不大。同时随沥青面层总厚度的增

加,面层底部最大拉应力值减小。由此

表明增加面层厚度有利于提高面层的抗

疲劳破坏能力。

由图3可见,当面层厚度H1从

16cm增加到30cm时,剪应力沿路面深

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6~7cm深度

处剪应力达到最大值。因此面层厚度对

最大剪应力位置无明显影响。

面层模量对拉应力的影响分析

在保持路面其他设计参数不变

的条件下,改变沥青面层模量(E1为

1000MPa~2400MPa),进行沥青面

层不同深度拉应力和剪切应力的计算。

沥青面层不同深度处的拉应力、剪切应

力随深度变化规律见图4、图5。

由图4可见,当面层模量E1从

1000Mpa增加到2400Mpa时,应力为

压应力的范围变化不大,基本在距路表

深度0~11cm范围内,而在距路表深度

10cm以下则表现为拉应力,且拉应力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面层底达到最大

值。同时,随面层模量的增加,面层底

部最大拉应力增大。总的来说,面层模

量对层底拉应力峰值位置无明显影响。

由图5可见,当面层模量E1从

H IGHWAY现代公路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层位功能分析

文/李海波

魏如喜

TRANSPOWORLD 2012 No.18 (Sep)

172

1000Mpa增加到2200Mpa时,同样剪应力沿路面深度先增大后减小,且依然在距路表6~7cm深度处达到峰值,因此面层模量对最大剪应力位置无明显影响。

荷载对拉应力的影响分析

在保持路面其他设计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改变轴载标准(轴载由100KN~200KN),进行沥青面层不同深度拉应力和剪切应力的计算。沥青面层不同深度处的拉应力、剪切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见图6、图7。

由图6可知,当车辆荷载从100KN 增加到200KN时,正应力在距路表深度0~11cm范围内表现为压应力,距路表深度11cm以下表现为拉应力,且拉应力随着深度增加在增大,在面层底部达到最大值。虽然面层底部最大拉应力随车辆荷载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车辆荷载对层底拉应力峰值位置几乎没有影响。

由图7可见,随着荷载的增大,最大剪应力也较明显的增大,且剪应力峰值点深度略有下移,不过基本都位于距路表深度6~7cm范围。同样车辆荷载变化对沥青面层最大剪应力位置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在面层厚度、面层模量和荷载变化情况下,面层最大拉应力位置均出现在沥青面层的底部,而应力由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的位置均出现在沥青面层厚度的1/2深度处。因此,在沥青面层结构设计时,沥青面层下半部分特别是沥青下面层为拉应力的分布区域,该区域会对路面的抗疲劳稳定性产

生不利的影响,较易产生弯拉疲劳破

坏,其材料设计应重点考虑抗疲性能。

对于沥青面层内部的剪切应力,

沥青面层的厚度、面层模量和荷载,对

沥青面层最大剪应力位置无明显影响,

始终位于距路表深度6~7cm附近。因

此,沥青面层内部剪应力的峰值分布区

域,都为以路面深度6~7cm为中心的

面层中部区域或中上部,该区域会对沥

青面层的高温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易产生剪切破坏,使路面产生车辙、拥

抱、推挤等破坏,故该区的材料设计应

重点考虑抗车辙性能。

沥青路面低温温缩应力分布

规律分析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低温温缩

应力采用希尔斯(H i l l s)和布来因

(Brien)提出的温度应力计算公式,

由此来研究沥青路面面层内部低温温缩

应力峰值分布区域和主抗低温缩裂区。

根据天津的魏如喜等在“津滨高

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耐久性沥青路面关键

技术研究”课题中关于沥青面层低温温

缩应力的分析结果(路面结构组成与本

文路面结构相同),津滨高速公路沥青

面层累计低温温缩应力 沿路面竖向的

分布规律(见图8)。

由图8可知,沥青面层内部的低温

温缩应力在路表表现为最大,随着沥青

面层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因此,沥青

面层温缩应力的峰值分布区域应为靠近

沥青面层表面区域,特别是沥青表面层

为低温温缩应力的主要承受层,其材料

设计应重点考虑抗低温开裂性能。

结论

当前,在我国高速等级沥青路面

结构设计中,对沥青面层结构设计和材

173 2012年第18期《交通世界》

(9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