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祭祀与戏曲起源探究_董典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长期以来,古代戏曲起源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中国古代戏曲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劳动说、歌舞说、梵剧说、优伶说、宗教祭祀说等等,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本文仅从宗教祭祀说入手,简要探讨早期宗教对戏曲形成的影响,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视角,探讨原始宗教的神鬼崇拜,与中国古代戏曲萌生与形成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更客观全面地分析中国古代戏曲的成因,探寻戏曲的起源问题。
关键词:戏曲起源;宗教祭祀;探究
关于戏曲的起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究其形成的原因颇有些难度。有一切艺术都起源于劳动的劳动说,有“戏曲起源,出于歌舞”的歌舞说,有由印度传入的梵剧发展起来的梵剧说;有模仿傀儡戏而来的傀儡戏说;有起源于春秋时的俳优的优伶说等等,每一种说法仿佛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论依据,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因此,几种说法各执己见。笔者认为,这几种说法都只是看到了戏曲中的某些要素,“窥一斑而见全豹”,并不是全部。探究古代的戏曲的来源,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去探究,还要从内容上去思索。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对戏曲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影响,因此,本文从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探寻戏曲的起源问题。
1早期宗教祭祀礼中的戏曲因素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作为一种戏剧形式,要有演员表演,有故事贯穿,又必须与歌舞、科白相结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上古时代的祭祀性仪式中,也含有这些基本要素,如独特的装扮,象征性的与鬼神的对白,以歌舞娱神,以祝词表达心愿等等,都已具有戏剧的因素。上古祭礼中的戏剧因素,我们从一些具体的古代祭祀活动中可以感知。原始宗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蜡祭就带有很多娱乐成分,每到冬天,举行祭祀“八蜡”的活动中,就会出现祖先、“尸”装扮神等,这就是一种戏剧扮演。《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身上穿着熊皮,装扮成方相氏,同时,身后跟随十二个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这些人带着各种各样的野兽面具,这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戏剧成分。“巫”就是早期宗教祭祀中的职业演员,祭祀中,“巫”以歌、舞、乐、诵等形式向神鬼献媚,传达下民虔诚、敬畏的情绪,神鬼受到娱乐,就会帮助人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赐予人们幸福、丰收和成功。祭祀中,“巫”不仅可以代表民众,向鬼神传达下民虔诚、敬畏的情绪,还可以转变角色,代表鬼神把神鬼的思想、意志通过表演直接传达给人们。此时,“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神。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巫”夸张的装扮、声音、动作、仪式,其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演戏给人看。在肃穆而威严的精神境界里,演员(巫)和观众(参祭者)分享、体悟其中的深邃含义。
虽然早期宗教祭祀活动含有戏剧表演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够说那就是成熟的戏曲,而是通过这些相同的基本要素,去探究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戏剧成分越来越重,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时屈原创作的诗作《九歌》,就描绘了一幅幅活泼而亲切的祭礼场面,在这里,神灵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让人感到亲切友好,盛大的祭祀场面,富丽的语言,戏剧成分越来越重。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故事情节清楚,语言、动作具体生动的祭祀性质的歌舞表演,《东海黄公》是汉代最流行、最著名的角抵戏,该剧第一次有一定的舞台场景布置,还配置了一些简单的音响效果,哗哗的河水声,一阵风沙吹来,天昏地暗,布景及烟雾效果和后世戏曲更加接近。这说明随着岁月流逝,原始宗教观念逐渐淡化,在表演中巫的地位渐渐下降,戏剧成分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束缚,而宗教中的戏剧性因素却得以保留和发展,逐步成为为纯娱乐性的戏曲。汉代以后,歌舞的故事性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北齐时期,出现了“代面”《兰陵王》,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踏摇娘》已具备了戏曲的各种因素,有歌,有白,有舞,有人物,有故事,言辞动作更加优雅,滑稽戏“参军戏”艺术上更加细致,这一时期的戏剧表演,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到宋元时,开始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演出形式更丰富,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戏曲开始大踏步地前进。
2戏曲艺术中的宗教因素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剧作家专门提供演出脚本,而在许多戏曲艺术的演出脚本中,我么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宗教思想。以宣扬宗教教义为主要目的戏曲曲目有许多,元代戏剧大家马致远就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创作了几个所谓“神仙道化”剧。比较著名的有曲目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剧中描写了吕洞宾能用法术杀人,还能够度脱精怪,并能够使之羽化登仙。《马丹阳三度任凤子》也是此类的剧本。明朝时期,出现了两位比较著名的“神仙道化”剧的剧作家朱权、朱有墩。二人所创作的剧目表达的内容都是“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创作这些剧目主要是为了“劝人为善”。还有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因其在内容上审美价值较高,赢得了众多的观众,长期活跃于戏曲舞台。大型长篇连台本剧《目连救母》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作品。《目连救母》故事源于印度佛教,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始流传。在我国的华北地区以及南方许多地区都流传过这个戏,时至今日保留得较为完整的是在川剧中。有一些戏剧作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从正面宣传宗教教义,但是,从内容中却可以感受到宗教思想浸染,如剧中所表现的佛、菩萨、神仙、阴曹地府、鬼魅世界等,流连于古代戏曲画廊,就可以轻易的发现戏曲中的宗教成分是多么的浓烈。如《窦娥冤》中鬼魂的出场;《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还有《长生殿》中杨贵妃成仙等,这些剧本都含有宗教内容,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情节,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
结语:综上所述,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宗教作为一种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戏曲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之中。古代宗教祭祀舞、乐、妆扮等外在形式,正是舞、乐、妆扮等戏曲艺术的开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宗教祭祀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祭祀仪式戏剧成分越来越重。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束缚,而宗教中的戏剧性因素却得以保留和发展,逐步成为为纯娱乐性的戏曲。(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国.从庙会演出谈宗教祭祀活动对戏剧的影响[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郑传寅.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宗教与戏曲的深层结构[J].戏曲艺术.2004(04)
[3]吴双.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J].中国文化研究.1999(03)
[4]郭颖.文化空间遗产的特征与整体性保护——以山西介休神庙剧场空间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5(03)
[5]李传江.论原始宗教祭祀中的戏曲创作因素[J].四川戏剧.2008(04)
[6]陈达红.试论仪式对悲剧心理距离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宗教祭祀与戏曲起源探究
■ 董典宝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