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史料教学的价值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史料教学的价值和原则
内容摘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史料,它不仅内涵历史信息,而且,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运用史料开展课堂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实现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有着重要价值。
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史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史料主题难点能力原则
一、通过史料教学,实现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史料,实现教学主题的有效抓手
历史教学要有主题,对此,很多历史教师已经有了共识。那么在确立了教学主题后,如何实现教学主题,很多老师又感到非常棘手。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史料为抓手,对实现教学主题有重要意义。
案例:岳麓版必修Ⅰ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课标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根据本模块知识的内容属性,在遵循模块主题精神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可以将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由”与“民主”,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关键词,也是当下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政治话题。教学中抓住“自由”与“民主”这两个关键词,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的老套,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都把“自由”和“民主”作为自己的诉求,“自由”和“民主”正是人类永恒的政治诉求。
但是,我们从教科书中几乎找不到与“自由”和“民主”相关的历史史料。而本课教学如果离开了历史史料的必要支撑,可能就上成了一节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课,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教学主题。
如果我们通过精选适当的史料,论证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补充必要的史料,让学生了解世纪之交出现的“马克思热”和“社会主义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后,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第二、运用必要的史料,解读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失败的的原因,分析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学生理解“自由”和“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理解“自由”和“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从而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必要的史料,对实现教学主题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史料,化解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案例:岳麓版必修II第13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教学难点。教师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但我们知道,苍白的历史阐述,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选用合适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斯大林模式,恐怕效果会更好。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用数字材料展现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思考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
环节二:“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即移民国家向苏联移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环节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一组统计数字,揭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状况,思考在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的落后,人民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这样正反三组典型材料,使学生对斯大林模式有了比较全面的、直观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
由此可见,史料是化解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三)史料,是塑造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记住几个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岳麓版必修III第21课“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洋务运动期间主张“中体西用”,西学被大量的介绍到中国。这个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对于本课教学来讲,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各个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趋势和特点,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课教学应该实现的目的。
在教学中,设计这样三个标题:一本“新书”、一条“马路”、一场“变法”。
通过对“一本‘新书’”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及其特点。
通过“一条‘马路’”的艰难修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思想的艰难发展。
通过对“一场‘辩论’”的,使学生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思想的特点。
这三个环节,都是以史料为依托,由表及里,便于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程,化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屏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思考。
由此可见,史料是塑造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个答案或一个权威性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和史料,利用这些史料,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如通过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的有关蒸汽机等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案例:岳麓版必修Ⅰ第13课《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