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3 湖泊和沼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沼泽面积很小,多为无泥炭沼泽。
亚热带的森林和草原区 分布有面积不大的低位沼泽。
热带雨林区的刚果盆地、马来半岛、亚马孙河沿岸泥炭沼泽 比较发育,有些地区面积广大,可延伸几十至几百km,泥炭 层厚达12-15m。
5、 湿 地
广义定义(国际湿地公约采用):指不问其为天 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 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 的水域。
湖(87m,157.3m)。
滇池、抚仙湖影像
滇池、抚仙湖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40 塔里木陆块
阿尔金断 裂
阿拉善 40 陆块
海 原断裂
35
喀
喇 昆
班 公 - 怒 江 缝合 带
30
仑断 裂
喜
东
昆 鲜水
仑
兰州
西秦 断裂 龙
岭断 裂
35
河 断
门
裂
山
嘉黎 断
断
裂 扬子陆块 30
叶绿素a( mg/L) ≤ 0.001 0.004 0.01 0.03 0.065
透明度(m) ≥ 15
4
2.5 1.5 0.5
5、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
外流湖:湖水能够通过河流流向海洋的湖 泊。例如,洞庭湖,太湖等。
内流湖: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例如, 里海、咸海等。
三、湖水的化学成份
狭义定义:指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 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 下特征: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 种;②底层土主要是湿土;③在每年的生长季节, 底层有时被水淹没。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 2m处为界。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 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 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4)湖泊增减水
由于强风或气压聚变引起的漂流,使湖泊 向风岸水量聚集,水位上升,称为增水, 背风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称为减水。
五、湖泊的演化
1、天然湖泊的演化趋势
湖岸线演化 弯曲 平直
湖底演化 湖底逐渐填高,湖水逐渐变浅
湖水盐分的演化
碳酸盐型
硫酸盐型 氯化物型
湖水营养物质的演化
贫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玛
20
三 盖
-
明
衮
断
孟加拉湾
裂
裂 红河
25
实习区
-
哀
牢
山
断 裂
20
0
500
1000km
80 正断层
85
90
逆冲断层
95 走滑断层
100
105
110
板块挤压方向
板块挤出方向
滇池、抚仙湖的成因
楚 雄向
E
挤压
斜
滇
红河-哀 牢山断裂
绿汁 江断裂 易门断 裂 普渡河断 裂
草甸沼泽化过程:
常发生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方。疏丛草逐渐被密 丛草所代替,植物残体在水不易流畅的环境里,因分解不 充分而转化为泥炭,草甸植被逐渐为沼泽植被所代替,草 甸转化为沼泽。
(2)沼泽的类型
依沼泽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将沼泽分为三类: 低位沼泽:富营养型沼泽,初级阶段。呈浅碟形;
泥炭层不厚,地标地下水丰富,水文状况没发生显 著变化。 中位沼泽:中营养型,过渡阶段。泥炭层日益增厚, 表层变得平坦,水分运动状况发生改变。 高位沼泽:贫营养型,高级阶段。由于泥炭层的不 断积累,表面中部凸起,水文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寒温带的泰加林地区 是世界上泥炭沼泽强烈发育的地区。 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平原,泥炭沼泽化程度高达 30-40%,泥炭层厚度一般在2m以上,以高位沼泽为主。 北美洲北大西洋滨海平原及五大湖一带,泥炭层可厚达5m左 右。
中温带和暖温带的森林草原区 沼泽多分布在河漫滩、湖滨 和沟谷底部,低位沼泽发育。
河成湖盆
概念: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过程形成的湖盆。 特点:多成弯月形或牛轭形,与原河道有一定联系,水深较浅。 实例:江汉平原。
风成湖盆
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湖盆。 特点: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沙丘的背风侧或沙垄间
的洼地,湖水较浅,面积大小不一。 实例:敦煌月牙泉。
溶蚀湖盆
概念: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蚀了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湖盆。 特点:外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湖水一般较浅。 实例:贵州草海
老年期,由于沉积物大量充填湖盆,沉积物以湖泊相沉积 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水域进一步缩小和变浅,水生植物大 量繁殖,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最后 向沼泽方向演化。如,洞庭湖。
六 沼泽的概述
沼泽: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饱 和,并有泥炭堆积,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 物的地段。
湿地是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 湿地)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 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 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 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按湖泊的排泄条件分类 外流湖:经常有径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例如,扎陵湖和鄂陵 湖。 吞吐湖:既有河水流入又有河水流出的湖泊。例如,洞庭湖。 闭口湖:没有水流从湖中排出的湖泊
。例如,罗布泊。
扎陵湖
鄂陵湖
3、按湖水的含盐度(矿化度)分类
淡水湖:矿化度<1g/L的湖泊。例如,洞 庭湖,鄱阳湖等。
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生长或死亡,沉入湖底的植 物残体堆积,变成泥炭,泥炭的不断淤积,使湖盆面积缩 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从湖岸向中心发 展,整个湖泊变成沼泽。
深湖沼泽化过程:
水中生长根茎的漂浮植物,根茎交织在一起与湖岸相 连,形成“浮毯”,植物种子在浮毯上生长,不断生长、 死亡,植物残体变累积在浮毯上形成泥炭,发展到一定程 度,浮毯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湖底形成下 部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层泥炭层扩大加厚, 湖底填高,净水层逐渐减小,最后,上下层相连转化为沼 泽。
第4章 湖泊和沼泽
一、 湖泊的概述
湖泊是陆地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 蓄水体系。
湖泊是地表水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陆地表 面仅次于冰川的第二大水体。
与河流和海洋相比,湖泊的动力过程,化 学过程及生物过程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区 域特性。
湖泊是自然资源之一。
二、 湖泊的分类
按湖盆的成因分类 按湖水的进出情况分类 按湖水的含盐度分类 按湖水的营养物质分类 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
西小江 断裂 东小江 断裂 九乡 -石垭口 断裂
中
拉张
背
斜
石林
火口湖盆
概念: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盆。 特点: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 实例:白头山天池。
熔岩阻塞湖盆
概念:由火山喷发物或熔岩流阻塞了河道而形成的湖盆。 实例:镜泊湖,五大连池。
山崩阻塞湖盆
概念:山崩阻塞河道形成。 实例:唐家山堰塞湖
不同学科对沼泽赋予不同的定义。 从水文学角度,认为地表水分过多地段就是沼泽;
从植物学角度,认为沼泽是地表生长有湿生或水生 植被的地段; 泥炭地质学者认为沼泽是泥炭覆盖层未疏干时厚度 不小于30cm,疏干时不小于20cm的地表过湿地段。
1、沼泽的形成
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 的自然综合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表经常过 湿或有薄层积水:②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③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
湖水生物群落的演化
深水生物群落 浅水生物群落
2、 天然湖泊的演化阶段
青年期,即湖泊形成的初期。湖底较深,湖盆四周布满沉 积物,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由山麓堆积与河流沉积组成的粗 碎屑。如,泸沽湖。
成年期,入湖河流三角洲发育,湖盆坡度变缓,湖水变浅, 湖泊沉积物以河流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为主,沉积物颗粒 变细,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如,太湖。
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我国的沼泽主 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等地,总面 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
沼泽一般在温湿、冷湿气候和平坦、低洼地 形条件下形成。
湖泊沼泽化 水体沼泽化
河流沼泽化
沼泽的形成
森林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
草甸沼泽化
(1)湖泊沼泽化过程
浅湖沼泽化过程:
微咸水湖:矿化度介于1-24g/L的湖泊。 例如,呼伦湖。
咸水湖:矿化度介于24-35g/L的湖泊。 例如,青海湖,罗布泊等。
盐湖:矿化度大于35g/L的湖泊。例如, 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
4、按湖水的营养物质分类
贫营养湖 多分布在贫瘠的高原和山区, 一般水深较大,岸变浅滩狭窄。
富营养湖 多分布在肥沃平原上,水深往 往不大。
1、按湖盆的成因分类
构造湖盆 火口湖盆 阻塞湖盆(熔岩阻塞,山崩阻塞) 河成湖盆 风成湖盆 冰成湖盆 溶蚀湖盆 海成湖盆
构造湖盆
概念;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凹陷而形成的湖盆。 特点:湖岸线平直而狭长,岸坡陡峻,深度较大。 实例:贝加尔湖(730m,1620m)、滇池(4.4m,10.4m)、抚仙
4、全球沼泽地分布规律
全球沼泽的分布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主要分布在北 半球,尤其是气候冷湿和有冻土层存在的欧亚、北美 大陆的寒带和温带地区。
不同自然地带的沼泽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 北极地区 由于蒸发微弱、存在永久冻土层,低平地表强烈
沼泽化,主要发育以低位草本沼泽为主。沼泽中有泥炭积累, 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也有的沼泽没有泥炭积累。
冰成湖盆
概念:由冰川刨蚀或冰积作用形成的湖盆 特点:分布在古冰川活动地区,成群出现,形状多样。 实例:北美五大湖。
海成湖盆
概念:由沿岸海流的沉积作用,使沙嘴,沙洲不断伸展,最 后封闭海湾而形成。
特点: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实例:杭州西湖。
2、按湖水的进出情况分类
按湖水的水源补给条件分类 有源湖:有地表水补给的湖泊。例如,太湖,巢湖等。 无源湖:主要靠降水补给而没有河流补给的湖泊。例如,白头 山天池。
四、湖水运动
(1)混合
湖水混合:是湖中水团或水分子在水层之间 进行相互转换的现象。混合作用促进了表层 湖水和深层湖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
混合的主要动力:风(涡动)、湖水密度差 异(对流)
(2)波漾
湖泊整体或局部水域,由于风力、气压突变、 地震等影响,发生周期性的摆动称波漾,也称驻 波、定振波。
(2)陆地沼泽化过程
森林沼泽化过程:
往往是由于森林的自然演替、采伐和火烧之后形成的。 在寒带和寒温带茂密的针叶林区,由于森林阻挡了阳光和 风,枯枝落叶层覆盖了地面,减少了地面蒸发,枯枝落叶 层又拦蓄了部分地面径流,如遇土壤底层为不易透水的岩 石或沉积层,土壤过湿,引起森林退化,适合这种环境的 草类、藓类生长,森林演变为沼泽。
湖水的主要化学成份包括:离子、生物原生质、溶 解气体、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等。
湖泊的化学成份首先决定于湖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 特点,其次与湖水的交换,运动以及湖中所发生的 各种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有关。
湖水的化学成份与海水的化学成份不同之处在于: 湖水各主要离子之间并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湖水的化学成份与河水,地下水的化学成份不同之 处在于:湖水化学成份变化常有生物作用。
3、 沼泽的水文特征
沼泽水量平衡: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是沼 泽水量平衡的重要特点。
在多年变化中,蒸发量变化小,径流量变 化相对较大。沼泽蒸发量的大小与沼泽类型、 气候条件及沼泽蓄水的多少有关。一般说, 潜育沼泽、低位沼泽蒸发量较大,沼泽蓄水 多时,蒸发量与辐射平衡值呈正相关,在夏 季,当沼泽前期蓄水量基本耗尽时。沼泽蒸 发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
中营养湖
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分类项目标准值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极贫营养 贫中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重富营养
总磷(mg/L) ≤ 0.002 0.01 0.02 0.06 0.12 5
总氮( mg/L) ≤ 0.04 0.15 0.3 0.7 1.2
影响波漾波幅大小、周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湖盆形 态、面积和湖水深度等。面积小、深度大的湖泊,通常 波漾摆动快、周期短、水位变幅也大;反之则周期长、 变幅小。
(3)湖流
湖流:湖水沿一定方向的前进运动。 按其成因可以分为:
风成湖流:风的作用引起 梯度流:水面倾斜产生的湖水流动。 惯性流:产生湖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作用下的湖流 混合流:两种以上湖流混合而成 按运动形式分为: 水平环流(气旋型,反气旋型) 垂直环流(湖岸与湖心增温不同导致湖水的流动)
亚热带的森林和草原区 分布有面积不大的低位沼泽。
热带雨林区的刚果盆地、马来半岛、亚马孙河沿岸泥炭沼泽 比较发育,有些地区面积广大,可延伸几十至几百km,泥炭 层厚达12-15m。
5、 湿 地
广义定义(国际湿地公约采用):指不问其为天 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 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 的水域。
湖(87m,157.3m)。
滇池、抚仙湖影像
滇池、抚仙湖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40 塔里木陆块
阿尔金断 裂
阿拉善 40 陆块
海 原断裂
35
喀
喇 昆
班 公 - 怒 江 缝合 带
30
仑断 裂
喜
东
昆 鲜水
仑
兰州
西秦 断裂 龙
岭断 裂
35
河 断
门
裂
山
嘉黎 断
断
裂 扬子陆块 30
叶绿素a( mg/L) ≤ 0.001 0.004 0.01 0.03 0.065
透明度(m) ≥ 15
4
2.5 1.5 0.5
5、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
外流湖:湖水能够通过河流流向海洋的湖 泊。例如,洞庭湖,太湖等。
内流湖: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例如, 里海、咸海等。
三、湖水的化学成份
狭义定义:指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 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 下特征: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 种;②底层土主要是湿土;③在每年的生长季节, 底层有时被水淹没。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 2m处为界。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 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 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4)湖泊增减水
由于强风或气压聚变引起的漂流,使湖泊 向风岸水量聚集,水位上升,称为增水, 背风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称为减水。
五、湖泊的演化
1、天然湖泊的演化趋势
湖岸线演化 弯曲 平直
湖底演化 湖底逐渐填高,湖水逐渐变浅
湖水盐分的演化
碳酸盐型
硫酸盐型 氯化物型
湖水营养物质的演化
贫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玛
20
三 盖
-
明
衮
断
孟加拉湾
裂
裂 红河
25
实习区
-
哀
牢
山
断 裂
20
0
500
1000km
80 正断层
85
90
逆冲断层
95 走滑断层
100
105
110
板块挤压方向
板块挤出方向
滇池、抚仙湖的成因
楚 雄向
E
挤压
斜
滇
红河-哀 牢山断裂
绿汁 江断裂 易门断 裂 普渡河断 裂
草甸沼泽化过程:
常发生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方。疏丛草逐渐被密 丛草所代替,植物残体在水不易流畅的环境里,因分解不 充分而转化为泥炭,草甸植被逐渐为沼泽植被所代替,草 甸转化为沼泽。
(2)沼泽的类型
依沼泽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将沼泽分为三类: 低位沼泽:富营养型沼泽,初级阶段。呈浅碟形;
泥炭层不厚,地标地下水丰富,水文状况没发生显 著变化。 中位沼泽:中营养型,过渡阶段。泥炭层日益增厚, 表层变得平坦,水分运动状况发生改变。 高位沼泽:贫营养型,高级阶段。由于泥炭层的不 断积累,表面中部凸起,水文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寒温带的泰加林地区 是世界上泥炭沼泽强烈发育的地区。 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平原,泥炭沼泽化程度高达 30-40%,泥炭层厚度一般在2m以上,以高位沼泽为主。 北美洲北大西洋滨海平原及五大湖一带,泥炭层可厚达5m左 右。
中温带和暖温带的森林草原区 沼泽多分布在河漫滩、湖滨 和沟谷底部,低位沼泽发育。
河成湖盆
概念: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过程形成的湖盆。 特点:多成弯月形或牛轭形,与原河道有一定联系,水深较浅。 实例:江汉平原。
风成湖盆
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湖盆。 特点: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沙丘的背风侧或沙垄间
的洼地,湖水较浅,面积大小不一。 实例:敦煌月牙泉。
溶蚀湖盆
概念: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蚀了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湖盆。 特点:外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湖水一般较浅。 实例:贵州草海
老年期,由于沉积物大量充填湖盆,沉积物以湖泊相沉积 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水域进一步缩小和变浅,水生植物大 量繁殖,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最后 向沼泽方向演化。如,洞庭湖。
六 沼泽的概述
沼泽: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饱 和,并有泥炭堆积,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 物的地段。
湿地是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 湿地)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 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 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 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按湖泊的排泄条件分类 外流湖:经常有径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例如,扎陵湖和鄂陵 湖。 吞吐湖:既有河水流入又有河水流出的湖泊。例如,洞庭湖。 闭口湖:没有水流从湖中排出的湖泊
。例如,罗布泊。
扎陵湖
鄂陵湖
3、按湖水的含盐度(矿化度)分类
淡水湖:矿化度<1g/L的湖泊。例如,洞 庭湖,鄱阳湖等。
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生长或死亡,沉入湖底的植 物残体堆积,变成泥炭,泥炭的不断淤积,使湖盆面积缩 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从湖岸向中心发 展,整个湖泊变成沼泽。
深湖沼泽化过程:
水中生长根茎的漂浮植物,根茎交织在一起与湖岸相 连,形成“浮毯”,植物种子在浮毯上生长,不断生长、 死亡,植物残体变累积在浮毯上形成泥炭,发展到一定程 度,浮毯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湖底形成下 部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层泥炭层扩大加厚, 湖底填高,净水层逐渐减小,最后,上下层相连转化为沼 泽。
第4章 湖泊和沼泽
一、 湖泊的概述
湖泊是陆地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 蓄水体系。
湖泊是地表水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陆地表 面仅次于冰川的第二大水体。
与河流和海洋相比,湖泊的动力过程,化 学过程及生物过程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区 域特性。
湖泊是自然资源之一。
二、 湖泊的分类
按湖盆的成因分类 按湖水的进出情况分类 按湖水的含盐度分类 按湖水的营养物质分类 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类
西小江 断裂 东小江 断裂 九乡 -石垭口 断裂
中
拉张
背
斜
石林
火口湖盆
概念: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盆。 特点: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 实例:白头山天池。
熔岩阻塞湖盆
概念:由火山喷发物或熔岩流阻塞了河道而形成的湖盆。 实例:镜泊湖,五大连池。
山崩阻塞湖盆
概念:山崩阻塞河道形成。 实例:唐家山堰塞湖
不同学科对沼泽赋予不同的定义。 从水文学角度,认为地表水分过多地段就是沼泽;
从植物学角度,认为沼泽是地表生长有湿生或水生 植被的地段; 泥炭地质学者认为沼泽是泥炭覆盖层未疏干时厚度 不小于30cm,疏干时不小于20cm的地表过湿地段。
1、沼泽的形成
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 的自然综合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表经常过 湿或有薄层积水:②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③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
湖水生物群落的演化
深水生物群落 浅水生物群落
2、 天然湖泊的演化阶段
青年期,即湖泊形成的初期。湖底较深,湖盆四周布满沉 积物,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由山麓堆积与河流沉积组成的粗 碎屑。如,泸沽湖。
成年期,入湖河流三角洲发育,湖盆坡度变缓,湖水变浅, 湖泊沉积物以河流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为主,沉积物颗粒 变细,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如,太湖。
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我国的沼泽主 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等地,总面 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
沼泽一般在温湿、冷湿气候和平坦、低洼地 形条件下形成。
湖泊沼泽化 水体沼泽化
河流沼泽化
沼泽的形成
森林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
草甸沼泽化
(1)湖泊沼泽化过程
浅湖沼泽化过程:
微咸水湖:矿化度介于1-24g/L的湖泊。 例如,呼伦湖。
咸水湖:矿化度介于24-35g/L的湖泊。 例如,青海湖,罗布泊等。
盐湖:矿化度大于35g/L的湖泊。例如, 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
4、按湖水的营养物质分类
贫营养湖 多分布在贫瘠的高原和山区, 一般水深较大,岸变浅滩狭窄。
富营养湖 多分布在肥沃平原上,水深往 往不大。
1、按湖盆的成因分类
构造湖盆 火口湖盆 阻塞湖盆(熔岩阻塞,山崩阻塞) 河成湖盆 风成湖盆 冰成湖盆 溶蚀湖盆 海成湖盆
构造湖盆
概念;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凹陷而形成的湖盆。 特点:湖岸线平直而狭长,岸坡陡峻,深度较大。 实例:贝加尔湖(730m,1620m)、滇池(4.4m,10.4m)、抚仙
4、全球沼泽地分布规律
全球沼泽的分布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主要分布在北 半球,尤其是气候冷湿和有冻土层存在的欧亚、北美 大陆的寒带和温带地区。
不同自然地带的沼泽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 北极地区 由于蒸发微弱、存在永久冻土层,低平地表强烈
沼泽化,主要发育以低位草本沼泽为主。沼泽中有泥炭积累, 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也有的沼泽没有泥炭积累。
冰成湖盆
概念:由冰川刨蚀或冰积作用形成的湖盆 特点:分布在古冰川活动地区,成群出现,形状多样。 实例:北美五大湖。
海成湖盆
概念:由沿岸海流的沉积作用,使沙嘴,沙洲不断伸展,最 后封闭海湾而形成。
特点: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实例:杭州西湖。
2、按湖水的进出情况分类
按湖水的水源补给条件分类 有源湖:有地表水补给的湖泊。例如,太湖,巢湖等。 无源湖:主要靠降水补给而没有河流补给的湖泊。例如,白头 山天池。
四、湖水运动
(1)混合
湖水混合:是湖中水团或水分子在水层之间 进行相互转换的现象。混合作用促进了表层 湖水和深层湖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
混合的主要动力:风(涡动)、湖水密度差 异(对流)
(2)波漾
湖泊整体或局部水域,由于风力、气压突变、 地震等影响,发生周期性的摆动称波漾,也称驻 波、定振波。
(2)陆地沼泽化过程
森林沼泽化过程:
往往是由于森林的自然演替、采伐和火烧之后形成的。 在寒带和寒温带茂密的针叶林区,由于森林阻挡了阳光和 风,枯枝落叶层覆盖了地面,减少了地面蒸发,枯枝落叶 层又拦蓄了部分地面径流,如遇土壤底层为不易透水的岩 石或沉积层,土壤过湿,引起森林退化,适合这种环境的 草类、藓类生长,森林演变为沼泽。
湖水的主要化学成份包括:离子、生物原生质、溶 解气体、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等。
湖泊的化学成份首先决定于湖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 特点,其次与湖水的交换,运动以及湖中所发生的 各种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有关。
湖水的化学成份与海水的化学成份不同之处在于: 湖水各主要离子之间并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湖水的化学成份与河水,地下水的化学成份不同之 处在于:湖水化学成份变化常有生物作用。
3、 沼泽的水文特征
沼泽水量平衡: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是沼 泽水量平衡的重要特点。
在多年变化中,蒸发量变化小,径流量变 化相对较大。沼泽蒸发量的大小与沼泽类型、 气候条件及沼泽蓄水的多少有关。一般说, 潜育沼泽、低位沼泽蒸发量较大,沼泽蓄水 多时,蒸发量与辐射平衡值呈正相关,在夏 季,当沼泽前期蓄水量基本耗尽时。沼泽蒸 发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
中营养湖
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分类项目标准值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极贫营养 贫中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重富营养
总磷(mg/L) ≤ 0.002 0.01 0.02 0.06 0.12 5
总氮( mg/L) ≤ 0.04 0.15 0.3 0.7 1.2
影响波漾波幅大小、周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湖盆形 态、面积和湖水深度等。面积小、深度大的湖泊,通常 波漾摆动快、周期短、水位变幅也大;反之则周期长、 变幅小。
(3)湖流
湖流:湖水沿一定方向的前进运动。 按其成因可以分为:
风成湖流:风的作用引起 梯度流:水面倾斜产生的湖水流动。 惯性流:产生湖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作用下的湖流 混合流:两种以上湖流混合而成 按运动形式分为: 水平环流(气旋型,反气旋型) 垂直环流(湖岸与湖心增温不同导致湖水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