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与广西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剧与广西文化
摘要: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桂剧广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 j61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193-02
2010年10月2日,在上海世博会广西展馆内,上演了两台长袖善舞、美轮美奂的传统戏曲——《桂韵新风》和《拾玉镯》。轻盈的舞姿,细腻的做工,柔美的唱腔,深深吸引了世博会的游客们,成为了广西展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两出戏剧,作为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在世博会上成为广西的活招牌,绝对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桂剧。
那么,桂剧是什么呢?是不是只是加上一个“桂”字,就能成为广西文化的代表呢?它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对
桂剧以及桂剧所体现的广西文化的特色进行探讨。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现存的剧目种类也有几百部之多。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桂剧是以桂柳“官话”演唱的,虽和祁剧、湘剧等剧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桂剧的不断发展和最终定型,是在广西这块饱含艺术灵气的土壤下发展起来的。胡仲实在《桂剧源流考》一文中曾对桂剧的起源和发展做了梳理,他认为要追溯桂剧的源流,首先要确定广西是何时开始有戏的。①据史料记载,胡认为,在北曲以后,传入广西、占主要地位的是南曲,而这之中,弋阳腔由于不禁方言,在曲调中常有“滚白”和“滚唱”的穿插,因此成为了桂剧萌芽的先决条件。②到了清代,桂剧成为一个高昆兼备的剧种,更兼融入了徽调的吹腔、祁剧和湘剧的南北路弹腔,还不断从广西文场中汲取一些“时尚小调”的养分,历经数百年时间,“腔跟字走,字随腔行”,不断糅合,才使桂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也驳斥了“桂戏的底子是徽班”、“桂剧出自祁剧”、“桂剧仅百余年历史”等论断。得出了桂剧源流的相关结论:桂剧的声腔都是外来的,而之所以形成桂剧,方言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顾乐真的《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一文则对胡仲实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胡仲实所言“广西有戏之始和桂林出现戏班……是在明初的洪武或是
永乐年间”不能成立,而弋阳腔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它是桂剧的萌芽。戏剧真正传入广西,应该是明永历年间,而桂剧的形成,也并不是外来声腔桂剧化的过程,而是如焦菊隐在《桂剧之整理与改进》一文中提出的,桂剧来源于湖南,流入广西已有百余年以上。顾乐真认为桂剧的发展脉络应该是这样:“清乾嘉间,乱弹勃兴,弋阳、徽调西传湖广,是为二黄,融合秦腔(梆子)发展为皮黄,北上京都,再次吸收与融合昆、弋、吹、梆即成为京剧。皮黄西行入川,是为川剧。南下变为湘、祁,祁班入桂,颇受欢迎,则久而演变为桂剧。”由此得出桂剧是源于祁剧的结论,并重新界定桂剧的形成时间,即从皮黄的形成,并南传湘桂,以及桂林最早出现有口碑传忆的戏班,和庙宇戏台建造的资料,并上推若干年,大概在乾嘉年间,即1780年左右,距今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两种说法囊括了对桂剧起源的主要论断。尽管观点大相径庭,但无论是“声腔桂剧化”还是“桂剧源于祁剧”,桂剧扎根于广西,扎根于桂林,历经数百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大家都不能否定的事实。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和壮族的人口大约占了广西总人口的95%,除此以外还包括了侗族、回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融合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宽容和谐的多民族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着桂剧。《瑶妃传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瑶家少女纪山莲为使瑶寨父老乡亲摆脱赋税徭役之苦,应召入宫成为贵妃。纪山莲有着瑶家女儿,或者可以说是广西
女儿特有的山野气质,天真活泼,大胆泼辣;入宫之后,她无视封建礼法,掀开纱巾迈出大脚打起长鼓,蔑视德言工容的教训,坐龙椅,讥皇帝,为太监净身制打抱不平,不以身份尊贵为意,低头向下人赔礼道歉。而这些山野气质并不代表她的不明事理,不顾大局。为了皇家的前途和命运,她识大体顾大局,忍痛别夫离子,最后默默死在瑶山。从纪山莲身上,可以看到广西友好和平的民族文化氛围的影子。纪山莲作为一个当时算作“蛮夷”的女子,进入“中原文化”的最高领地皇宫,不仅丝毫没有怯场和畏首畏尾,反而能够在强大的封建礼法压迫下保持自己原始和天真的个性。这些富于人性化的性格和气质,都有着广西少数民族女儿的烙印,也代表着许许多多少数民族人民渴望民族平等和相互尊重,渴望在主流文化的不断席卷中保留自己的民族个性和特色。值得注意的是,纪山莲在剧中的身份设定为瑶族,而不是在广西少数民族中占绝对多数的壮族,这恰恰是广西长期以来共生共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民族文化氛围的最好诠释。
桂林是桂剧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据地,也始终是桂文化的中心地带。晚清时期活跃在桂林的临桂词派,以及它的代表人物王鹏运、况周颐等,一度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而对桂剧的发展功不可没的先驱者唐景崧,在中法战争中支持黑旗军反抗侵略,继而转任台湾巡抚。退隐之后来到广西,专心致力于桂剧改革和建设。抗战时期,桂林更是汇集了诸如郭沫若、茅盾、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等等,其中,欧阳予倩、马君武和田汉等对桂剧的进一步改革的发展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桂剧正是在桂林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深深浸染了儒雅如水、坚韧如山的山水文化。而这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近年来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历史题材巨制《大儒还乡》了: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是一位两袖清风、政绩斐然的贤臣,在告老还乡之前,乾隆皇帝御封“大儒”称号。可陈宏谋却不愿就此返回家乡桂林颐养天年,他始终惦记着自己在陕西为官时实施的“桑政”到底进行得如何。却痛心地发现,“桑政”无疑成为了一个失败而惨痛的“面子工程”。这个时候,下至自己的学生和妻子,上至乾隆皇帝本人,都劝阻他将真相继续隐瞒下去,不要毁了自己一生清廉的名节。但是经历了痛苦的忏悔和挣扎,陈宏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地将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结束这一场由自己亲手造成的“桑政”,可是乾隆不允许自己一手捧出来的“大儒”蒙尘,强行将陈宏谋遣送回桂。一代忠臣,含恨而终。漓江水清,心清亦如漓江水,山峦俊秀,担当人世良心重。其实如同陈宏谋这样的历史人物,很容易选取一些清正廉明的题材,将他打造成完美无瑕的艺术形象。然而在桂剧的创作中,却选取了大儒身上的“瑕疵”作为创作的素材,虽不完美,虽是悲剧,却更真,更美。从中,我们看到桂剧独特的审美眼光,看到清明正直的山水文化对于桂剧的内在影响,看到桂剧艺术和桂林这块灵秀之地的血肉联系,看到桂剧发展的新的精神力量,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胡仲实.桂剧源流考[j].学术论坛,1980.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