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五年高考真题 认识论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之追求真理
一、考纲要求
(1)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二、高考原题
1.(2016海南单科卷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
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
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1)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
(10分)
答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发展导致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继续学习深化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以跟进实践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水平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
2.[2015·山东文综,42(2),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
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9分)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属于体现类题目。
首先对材料分层,然后与认识论的原理对应,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2016江苏单科卷37)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
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
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3)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内容要点:
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
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
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
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
4、[2012·重庆文综,38(3),10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
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 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10分)
【解析】本题的“题眼”为“认识有明显差异”,说明“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讲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从认识论角度讲主要是社会实践的不同。
将上述知识进行整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本题可联系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
②实践决定认识。
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5.(全国卷I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3分)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案: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2分)
2.(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认识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5分)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5分)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5分)
6、【真理】材料: 自上世纪90年代,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但对GDP的崇拜,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等现象。
“十二五”规划降低了GDP增速指标,提高了居民收入指标,这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我们对GDP 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7、【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2011高考广东卷37)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材料二:飞船向空间站运人和物资,必须解决对接的难题,我国的起步比美俄晚了30年。
美俄都采取直接的多次发射试验的方法解决,费用大。
我国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是在地面做了117项试验,在多次的曲折之后,一次发射取得成功,而且是最难的智能自动对接.空间站建成后,美俄靠地面补给,代价大,我国拟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培养来生产食物、空气和水,建造一个天上江南。
未来,中国要使人能到达深空的任何地方。
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出发,简评我国载人航天的探索。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是在多次试验和解决很多曲折问题的基础上取得的。
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我国载人航天要解开的难题会越来越多,没有止境。
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9、【实践特点】材料二:为了将爱的温暖传播到每个角落,201 2年2月6日元宵节当天,佛山举行“温爱佛山”慈善万人行系列活动。
此次活动结合佛山民间的“行通济”民俗,通过“政府支持、媒体搭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赋予“行通济”新的时代内涵,诠释新的时代背景下佛山的精神密码,促进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引人向善,互助友爱的文明风尚。
据此,某学生认为,开展佛山民俗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结合材料二,请你从实践特点的角度为发挥佛山民俗的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我们要尊重民俗文化发展规律,脚踏实地,通过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引人向善互助友爱的文明风尚(3分)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积极发挥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温爱佛山、通济天下”的积极作用(3分)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我们要在“万人行”等文化活动中赋予佛山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诠释新的佛山精神密码。
10.[2012·广东文综,36(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13分)
【解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本题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说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产生和发展,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说明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