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福利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4-12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2)),女,安徽宿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空军后勤学院讲师。
第27卷 第5期
2004年10月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 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ol 127 No 15
Oct.2004
解读福利经济学
王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对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加以梳理,并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75(2004)0520558204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作为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由于福利经济学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经济活动,并谋求为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而要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因此,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和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 福利经济学发展追溯
福利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如果从思想渊源追溯,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5国富论6;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福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过福利问题,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同时主张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平等现象,但他又未能建立福利经济学的体系,从而在福利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无法取得与庇古(A 1C 1Pigou)同等的地位。
1920年,庇古出版了5福利经济学6,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或者将福利经济
学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新派则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并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穆勒、萨缪尔森等所倡导。旧派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以用货币计量,效用在个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当社会上各个人收入的效用总和最大时,社会经济福利就是最大;同时,还从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出发,断言国民收入的总量越大,其中归于贫者的比例越大,则社会经济福利越大;进而主张国家采取适当的干预经济的措施和财政政策,以调节生产资源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新派福利经济学则回避旧派福利经济学所主张的效用的计量和比较问题,它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从每个消费者购入商品的所谓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和各个企业使用生产资源的所谓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来论述达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条件,有的认为听任完全自由竞争,有的认为国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并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2 基本概念辨析
要了解福利经济学就必须了解它的核心概念)))福利以及度量福利的一些相关概念。庇古认为/福利0是人们对享受、满足、效用的心理反应或
#
558#
主观评价,同时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狭义福利则是指经济福利,也就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福利。
211效用
有关效用的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加里安尼在他的著作5商业与管理6中,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指出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效用理论最初是研究个量分析,认为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会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庇古则是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并通过考察社会福利经济福利的概念,将效用理论的概念向总量分析为转移。
庇古主张基数效用论,提出/效用可度量性0和/效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0。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新福利经济学则主张序数效用论,他们认为效用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决定的,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千差万别,所以,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个人之间的福利大小作比较。
212偏好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往往用/偏好0来代替/效用0这个词,而/偏好0是效用的函数:如假定选择集(choice set)X是k维实数空间R K中一个非负的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 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0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 y 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u(x2)。1961年,德列诺夫斯基在5社会主义理论:供思考的建议6中提出/国家偏好函数0的概念,认为国家偏好是一般福利函数的一个特例,并使之与个人偏好函数并列,作为社会制定政策的依据。213快乐
效用是衡量福利的有效工具,那么效用是否是惟一的工具呢,澳洲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指出快乐是比效用更大的范畴,并认为快乐的东西一定是有效用的,但有效用的东西不一定是快乐的。由此提出只有快乐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理性。同时黄有光定义的快乐与西方功利主义者如边沁所定义的快乐不同。边沁的快乐其实就是效用,而黄有光的快乐则是更接近于/福祉0。陈惠雄同样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但认为福利的内涵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关系,福利只能是实现快乐的一个条件,而快乐是以广义物质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消费的一种主观上的精神感受,这里的广义物质是指包括以光、波、文字、声音等物质为载体的包括所有物质、亲情、宗教活动等在内的信息传递活动。并认为偏好是人类追求不同快乐需要的表现,追求快乐则是人类所有偏好行为的本质规定。
214能力
阿马蒂亚#森提出以/能力0(capability)中心观取代福利的效用观:个人的能力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一个功用矢量,在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时,他可以在这些矢量中作出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来自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由于能力具有可量度性和可比较性,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它可以扩展为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森还利用他的/能力理论0的分析方法,对贫穷和不平等的测定问题作出了出色的分析。
3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围绕着3个方面的命题构建起来的。第一定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有竞争性的买者和卖者的经济体系中,是否有符合共同利益的结果?第二定理提出了公平分配问题,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分配方案由有眼光的统治者制定,共同利益是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呢,还是该市场机制必须取消?第三定理则讨论是否存在一种源于个人私利(即社会真正利益)的可靠途径来处理有关财富分配一类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自由放任会导致共同
#
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