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福利经济学

解读福利经济学
解读福利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4-04-12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2)),女,安徽宿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空军后勤学院讲师。

第27卷 第5期

2004年10月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 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ol 127 No 15

Oct.2004

解读福利经济学

王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对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加以梳理,并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75(2004)0520558204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作为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由于福利经济学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经济活动,并谋求为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而要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因此,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和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 福利经济学发展追溯

福利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如果从思想渊源追溯,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5国富论6;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福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过福利问题,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同时主张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平等现象,但他又未能建立福利经济学的体系,从而在福利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无法取得与庇古(A 1C 1Pigou)同等的地位。

1920年,庇古出版了5福利经济学6,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或者将福利经济

学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新派则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并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穆勒、萨缪尔森等所倡导。旧派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以用货币计量,效用在个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当社会上各个人收入的效用总和最大时,社会经济福利就是最大;同时,还从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出发,断言国民收入的总量越大,其中归于贫者的比例越大,则社会经济福利越大;进而主张国家采取适当的干预经济的措施和财政政策,以调节生产资源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新派福利经济学则回避旧派福利经济学所主张的效用的计量和比较问题,它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从每个消费者购入商品的所谓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和各个企业使用生产资源的所谓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来论述达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条件,有的认为听任完全自由竞争,有的认为国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并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2 基本概念辨析

要了解福利经济学就必须了解它的核心概念)))福利以及度量福利的一些相关概念。庇古认为/福利0是人们对享受、满足、效用的心理反应或

#

558#

主观评价,同时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狭义福利则是指经济福利,也就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福利。

211效用

有关效用的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加里安尼在他的著作5商业与管理6中,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指出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效用理论最初是研究个量分析,认为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会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庇古则是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并通过考察社会福利经济福利的概念,将效用理论的概念向总量分析为转移。

庇古主张基数效用论,提出/效用可度量性0和/效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0。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新福利经济学则主张序数效用论,他们认为效用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决定的,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千差万别,所以,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个人之间的福利大小作比较。

212偏好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往往用/偏好0来代替/效用0这个词,而/偏好0是效用的函数:如假定选择集(choice set)X是k维实数空间R K中一个非负的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 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0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 y 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u(x2)。1961年,德列诺夫斯基在5社会主义理论:供思考的建议6中提出/国家偏好函数0的概念,认为国家偏好是一般福利函数的一个特例,并使之与个人偏好函数并列,作为社会制定政策的依据。213快乐

效用是衡量福利的有效工具,那么效用是否是惟一的工具呢,澳洲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指出快乐是比效用更大的范畴,并认为快乐的东西一定是有效用的,但有效用的东西不一定是快乐的。由此提出只有快乐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理性。同时黄有光定义的快乐与西方功利主义者如边沁所定义的快乐不同。边沁的快乐其实就是效用,而黄有光的快乐则是更接近于/福祉0。陈惠雄同样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但认为福利的内涵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关系,福利只能是实现快乐的一个条件,而快乐是以广义物质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消费的一种主观上的精神感受,这里的广义物质是指包括以光、波、文字、声音等物质为载体的包括所有物质、亲情、宗教活动等在内的信息传递活动。并认为偏好是人类追求不同快乐需要的表现,追求快乐则是人类所有偏好行为的本质规定。

214能力

阿马蒂亚#森提出以/能力0(capability)中心观取代福利的效用观:个人的能力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一个功用矢量,在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时,他可以在这些矢量中作出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来自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由于能力具有可量度性和可比较性,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它可以扩展为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森还利用他的/能力理论0的分析方法,对贫穷和不平等的测定问题作出了出色的分析。

3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围绕着3个方面的命题构建起来的。第一定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有竞争性的买者和卖者的经济体系中,是否有符合共同利益的结果?第二定理提出了公平分配问题,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分配方案由有眼光的统治者制定,共同利益是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呢,还是该市场机制必须取消?第三定理则讨论是否存在一种源于个人私利(即社会真正利益)的可靠途径来处理有关财富分配一类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自由放任会导致共同

#

559

#

利益,这一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0原理。亚当#斯密在5国富论6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1)人类最主要的动机是自己的私利;(2)竞争的看不见的手自动地把许多私利转变为共同利益;

(3)因此,要使国家财富增长,最好的政府政策应是最少的干预。

勒纳等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还论述了实现/帕累托最优0在交换和生产两方面所需具备的条件: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地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所必需的条件;生产和交换的最适度条件是指同时满足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最适度条件所要求的前提。

但是第一定理忽视了分配问题,第二定理则纠正了这种自由放任的分配中的不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假设所有的个人和生产者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通过竞争机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前提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转移支付。

第二定理提出了有关分配的问题,其中许多往往被当作基础性政策加以考虑:社会将怎样通过调节竞争机制达到商品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收入的分配如何选择?怎样从众多的帕累托最优中选出最恰当的收入分配方案?

希克斯-卡尔多评判标准指出: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项措施或立法会使一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可运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征收特定租税,以补偿受害者,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福利。

西托夫斯基提出了检验福利水平的/双重标准0:一方面考察在变革后是否有可能通过重新的收入分配使每个人都比变革前好,另一方面要观察从变革后再回到变革前是否已无可能采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比变革前好。若出现第一种结果而不可能出现第二种结果,则新变革是可取的,反之则新变革不可取。

李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三重标准:第一,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满足了吗?第二,西托夫斯基标准满足了吗?第三,收入再分配适当吗?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在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论。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指社会福利与影响社会福利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社会福利函数是个人福利函数的增函数,与个人福利函数同方向运动,个人福利增加,社会福利也增加。只有在个人自由选择和/理想的收入分配0的条件下,社会福利才能达到最优均衡状态。同时,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个人对什么是合理收入分配有自己的偏好,只有从个人偏好次序中推导出全社会所有人的一致的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理想的收入分配。

阿罗则认为必须已知社会全部成员的个人偏好顺序,并且经过一定的程序从个人偏好秩序中归纳出社会偏好秩序,才能确立社会福利函数并解出最优极大值,而无条件的从个人偏好秩序推导出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阿罗的观点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为/阿罗定理0,也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不存在满足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阿罗定理认为个人私自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无论如何必然存在矛盾,不可能在满足所有个人私有利益的前提下,逻辑地导出社会整体利益同时也被满足的结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使西方福利经济学陷入困境,也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重新对古老的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寻找避免悲观的不可能性结论的方法。

4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经济学家对福利概念及一些命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得到广化和深化,人们称之为后福利经济学或新新福利经济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他因对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发展经济学作出了贡献而荣获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导致不可能性结论的原因,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该规则无法揭示出有关人际间效用比较的信息,因而阿罗式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集体选择规则,这样不可能性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实际上是揭示了采用序数效用的新福利经济学的缺陷。森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基数效用可以获得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从而可以得出一定的社会排序。这实际上表明了效用理论又存在着由序数效用向基数效用的回归趋势。

# 560 #

森还指出新福利经济学中/价值免谈0(value -free)的原则会对许多可以运用的信息施加了限制,使得一些非经济事件如压迫、剥削等被排除在社会福利函数之外,而这些事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很大。这使得福利经济学的信息基础极为薄弱,也使得对社会福利的判断往往极不全面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因此,福利经济学应该把基本价值判断(basic value judgment)引入研究领域,根据道德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政府的经济决策人也应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后福利经济学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澳大利亚学者黄有光。加拿大的经济学家利普西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兰开斯特曾提出次优理论,认为由于各种限制,有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得不到满足,社会福利也就达不到最优。能否通过各种方法使社会福利达到次优中的最大值就是次优理论的核心,但次优理论的研究表明,这种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种更多附加约束条件的帕累托最优,也是种退步的、零星的最优,并不意味着次优,反而对经济福利有破坏性。同时次优理论使经济学家处于两难境地:要么分析整个经济,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考虑,使所有部门同时满足最优条件;要么就无所作为。这时,黄有光提出了第三优的理论,企图全面回答次优问题的挑战,以挽救福利经济学,这一理论主要是区分了可利用信息和管理成本,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实行第三优政策;它吸纳了类似交易成本的运作成本的分析,区分不同信息拥有情况,采取不同原则,使得预期结果更为确定。

西方福利经济学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效用理论有向基数效用论回归的趋势,效用理论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相信它的发展必定会对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12赵红梅,李景霞1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1M2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6-1141

122D uhs1L1A1,W hat is w elfare eco nomics?a belated answ er to a poo rly appreciated questio n1J21Internatio nal Journal o f So2

cial Eco nomics,1994,29(1):29-421

132Dale1W1J1,Applied welfare economics:di scussio n1J21

A merican Journal o f A griculture Eco nomics,1993,75(8):

782-7831

Reanalysing Welfare Economics

WA NG Xiao-y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 logy,Xuzhou,Jiangsu221008)

Abstract:Welfare econom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in M odern Western Economics.S ome core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ies are c ombed,and the future de velopment tendenc y is probed.

Key words:welf are economics;basic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李秋梅)

#

561

#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total utility)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2.需求 指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3.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与实际支付价格总和的差额. 4. 边际收益 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1小题8分,2、3、4每小题9分,共计35分) 1.简述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 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2.供求定理的内容? (1)如果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如果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可以归纳为,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不同职业为什么存在工资差别? 工作难易度、卫生状况、荣誉程度差异 技能难易度差异 工作频率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 从业成功率差异 4.列举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四个以上),并进行分析。 如富人和穷人“打的”—稀缺资源不同,富人是时间,穷人是钱。 闯红灯—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 家电降价销售而大米不能—需求价格弹性。 享受城市里洁净的马路,免费的图书馆,免费的公园—公共物品等等。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机会成本 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种种收益,所放弃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2.效用 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3. 无差异曲线 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组商品的不 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4. 转移支付 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微观经济学典型习题及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典型习题及参 考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量经济问题。() 2.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运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3.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倒”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同向变化)。() 4.市场均衡状态是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状态。() 5.离原点约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6.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7.生产函数为Q = 0.5L0.6K0.5时,厂商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 8.厂商短期生产的第三阶段是劳动的边际产量(报酬)为负的阶段。() 9.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0.外在不经济会使企业的LAC向上方移动。() 11.面临两条需求曲线的是寡头厂商。() 12.斯威齐模型又被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13.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以劳动为例)的需求原则是:VMP = W 。() 14.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也可能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15.不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个体经济单位 B.社会福利 C.利润最大化 D.资源稀缺性 2.墨盒的价格上升会使打印机的需求:()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能确定 3.需求曲线右移,表示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供给()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收入增加的同时, 4.以下关于价格管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B.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C.只要价格放开,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 D.对农产品而言,为防止“谷贱伤农”,可使用支持价格的策略 5.商品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则商品的需求弹性() A.越小 B.越大 C.与之无关 D.不确定有无关联 6.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会增加销售收入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价和降价都 D.提价和降价都不会 7.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 A.越不能达到 B.越不能确定 C.越低 D.越高 8.边际产量(报酬)递增的阶段,往往对应的是厂商()的阶段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报酬如何不能判断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国际经济学试题_期末试题_题库_试卷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 A 两国的a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a易发生于()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d )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出现过,并且很难避免。()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相同的起因和特征,彼此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d ) 4.列昂惕夫反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d ) 5.按照技术差距贸易论,技术差距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 6.穆勒认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7.根据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从基期到报告期,通货膨胀的差异应该等于汇率的差别。() 8.牙买加体系基本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及黄金货币作用的削弱。(d ) 9.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会引起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d )

互联网经济学考试简答题及答案

简答: 一、序数效用理论为什么不能用来作为模拟网络经济下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基础理 论? 答:序数效用理论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基础上的,是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框架,其前提是消费者之间的决策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其他消费者的选择,或是至少是建立在对其他消费者选择的预期之上的,因此,通过单个消费者独立选择行为来描述偏好从而建立起来的序数效用论在网络经济学中不能作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收益递增与传统经济学原理的矛盾与关系p49 答:首先,传统经济学所讨论的规模收益递减和递增的规律都是建立在供给分析的基础上的;而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收益递增规律则是对需求方的讨论 其次,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于达到一定的规模(不论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规模、网络规模)而引起了收益递增 三、用波特五力模型解释产品差异化带来的社会损失 答:1、供应商威胁:差异化企业拥有产品独特的价值和顾客的忠诚,该企业可将增加的成本转给顾客,差异化企业的超额利润也确实有可能诱使上游供应商提价,但替代供应商的存在会减少供应商力量。 2、打击新进入者:产品差异化意味着顾客相信产品是独特的,新进入者要承受较 低的利润。 3、减少竞争威胁:产品差异化能够抑制同类企业之间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竞争。 4、坚守购买者威胁:产品的独特性降低顾客从别处购买的可能性,使企业拥有在 该细分市场中的垄断或准垄断地位。 5、特色和价值的吸引力:产品差异化能增加企业也产品在特色和价值上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能形成较高的转移成本。 四、试分析网络外部性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率损失p42 答: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五、数字产品与信息产品的区别和联系p63 答: 联系:从本质上,数字产品本身就是信息,经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而信息则包括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事物。 区别:数字产品强调其数字化的存在形式以及因此而引致的一些特性;而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第一章概述 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 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 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 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 的分析。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 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 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 ●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 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 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2.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 相等,即:MRS XY A=MRS XY B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 者都相等,即:RTS LK C=RTS LK D ●生产和交换(综合)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 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 =MRS XY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及其特性: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具有受益非排他性,即不可能将拒绝为它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围之外。 平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者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2018年自考《福利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福利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 2 经济福利:是指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乐 3 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4 一般均衡: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 5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某种物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越来越少。这种关系称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6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8 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9 补偿变差:价格发生变化后,为使某人保持变化以前的福利水平,应该从他那里取走(或给予)的补偿金的数额 10 补偿剩余:当某人被限制以变化后的新价格购买如果没有补偿他所购买的物品的量时,为使他保持变化以前的福利水平,而应该

从他那里取走的补偿金的数额。 11 国有产权:财产权利由国家拥有,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可以使用这些权利。 12 共有产权: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排除了国家和共同体外成员对共同体内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 13 私有产权:财产权利界定给某一特定人,产权所有人对产权的行使不受任何限制 14 效用可能性曲线:在最优效用水平组合中,描述两个消费者效用水平反向变化关系的曲线。 15 阿罗不可能定理:由单个人偏好的有序性得不出社会偏好的有序性。即不存在社会福利函数。 16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二选择 1.下列哪位学者1920年写的《福利经济学》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B ) A.马歇尔 B.庇古 C.凯恩斯 D.帕累托 2.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条件是( A ) A.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曲线相切; B.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C.收入分配平等; D.人均收入最大化 3.福利经济学研究( ABCDE )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福利经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福利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来进行比较的 观点来自于() A. 新效用理论 B. 效用快乐论 C. 基数效用论 D. 序数效用论 2.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帕累托 B. 庇古 C. 凯恩斯 D. 马歇尔 3.旧福利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均等化会使经济福利增大,其理论依据是() A. 帕累托效率 B. 社会福利函数 C. 边际效用递减说 D. 卡尔多补偿原则 4.以下哪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具备社会互助性?() A.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统筹型社会保障制度 D.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5.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层次单一,只有_______一个层次。() A. 个人储蓄保险 B. 企业补充保险 C. 社会互助保险 D. 法定基本保险 6.下列哪种理论是我国建立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A. 社会保险权利平等论 B. 社会保险的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 C. 基本保险社会化理论 D. 劳动力个人所有论 7.在养老保险金给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享受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的高低与保险金开支规模 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 A. 同向运动 B. 反向运动 C. 没有关系 D. 既可能是同向运动也可能是反向运动 1

8.根据国际惯例,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______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属于老 年型国家或地区。() A. 10% B. 5% C. 7% D. 1% 9.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最终目标模式是() A. 直通型医疗保险 B. 大统筹型医疗保险 C. 两立型医疗保险 D. 分工型医疗保险 10.今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下降到() A. 40%~50% B. 50%~60% C. 60%~70% D. 80% 11.实行强制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代表性国家是() A. 美国 B. 德国 C. 新加坡 D. 日本 12.由国家立法规定,带有强制性的由雇主缴费、社会统筹管理的工伤保险制度是() A. 私人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B. 雇主责任制工伤保险制度 C. 社会工伤保险制度 D. 商业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13.下列关于生育保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只有女性劳动者 B.生育保险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 C.我国生育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D.我国规定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0% 1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不需要缴纳的有()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生育保险 D. 失业保险 15.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2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 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 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1)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 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 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答: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画图略) 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 答: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 (1)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2)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为什么? 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其价格时,需求量减少的

第三讲 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及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注:本讲的内容建议阅读An dreu M as-colell等三人编写的《M icroeconomic T heory》 一.总剩余——社会总福利的一种度量 0.回顾 (1)边际(marginal)与总量(total)的关系:总量是相应的所有边际数量的加总。 (2)商品x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货币表示 A为了方便起见,效用可以用人们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经济学称之为支付意愿)来度量;支付意愿实际上就反映了相应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 B总效用就是指总支付意愿;边际效用就是指边际支付意愿,经济学也经常称之为需求价格。 (2)边际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的市场交易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剩余是指消费者总支付意愿与总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消费者剩余)。 (3)观察市场实际交易单位价格与边际支付意愿(或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1)边际生产者剩余就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交易单位价格与愿意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总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总交易金额与愿意接受的最低金额之间的差额。 (2)生产者意愿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就是相应产品的边际成本,即供给曲线的高度,它反映了用来生产该产品的资源的机会成本,或者说这些资源所用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最大市场价值。 (3)生产者剩余并不等同于企业获取的利润。 3.总剩余 (1)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总剩余)。经济学通常以总剩余作为资源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度量指标。 (2)对“剩余”的研究有三位代表性人物:Marshall;Hicks;Harberger。本讲所提及的“剩余”概念是源自于Marshall的定义——一个非常粗糙的定义。 (3)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概念其实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自由自愿的市场交易对买卖双方均是有利的。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 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产业规制339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S-C-P三者间的关系答: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内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答:内容: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衡量可竞争市场的一个方法是看该市场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低,企业退出就越容易,从而企业进入决策不会太小心谨慎,在位企业面临的进入压力越大,市场就越接近于可竞争。政策主张:潜在的竞争完全可以替代政府的规制。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的存在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3.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答: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答: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答: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他只有通过调整可变要素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从整个行业来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出新的厂房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 长期:所谓的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的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需的总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7.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答:1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厂商可以从地域、年龄、收入、消费习惯等多方面来划分顾客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消费者通过转售套利。 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答: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