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祥 建筑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王贵祥原载《建筑师》第69期
当我们将建筑历史科学研究,放在一个大的学术与学科背景之下进行思考的时候.对于建筑历史科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目标,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譬如: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主要应归属于哪一个学科领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未来发展是什么;建筑历史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实际上,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如果探究一下.也往往使人不得其解。
而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在客观上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而且,也使这一学科与迅速发展着的相关学科之间出现不平衡,从而与当前日益深入与拓展的学术研究的大氛围不十分协调。
首先,建筑历史科学是一门边缘性与综合性的学科。
例如,人们习惯上将某些学科纳入自然科学的领域,而将另外一些学科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或者,在一个大的领域中,某些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另外一些学科属于应用学科;某些学科属于技术类学科,另外一些学科用于艺术类学科,如此等等。
但是,对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
我们却很难作出象上述那样直捷而明确的界定。
从一般的概念上讲.建筑历史学,属于建筑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而建筑学基本上应当属于工程技术类学科.因此,建筑历史研究就应当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学科领域。
实际上.我们多年来所从事的对于历代建筑的考察、测绘,以及为保护这些建筑而从事的一系列技术性的研究工作,都属于这一学科门类。
另外,建筑学属于与艺术学科亲缘很近的一门学科,建筑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艺术教育。
而无论世界与中国历史上的建筑,总是能够为我们或是了解过去的艺术,或是创造当代与未来的艺术,提供一个深广的源泉。
因此,建筑历史研究,又可以归属于艺术类的学科领域。
目前,许多的艺术类院校内,为学生开设了建筑历史课程或讲座,恐怕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建筑历史也属于历史与考古科学的一部分。
建筑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正是通过对每一时代建筑之遗存的研究,人们对于那一时代的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巨大的史书,翻开其中的每一页,都会发现许多丰富的史料与文化的内涵。
因此,建筑历史研究,又应当归属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
事实上,建筑史学应当属于艺术史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事情还不仅止于此。
如果稍稍留意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些巨匠,也曾在建筑历史科学的学术领域,留下过足迹,如哲学家黑格尔从美学的角度对建筑历史的研究,诗人歌德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匠米开朗成罗、拉菲尔等,甚至亲自参与建筑创作,如此等等。
这样,建筑历史学科又可能与哲学、美学等高深玄奥的形而上学的学科之间发生联系。
由目前的学科发展来看,建筑历史研究已经渗透到许多不同的领域。
例如,在考古学、历史科学、美学、艺术史、美术史、文化史、城市史、科学技术史、宗教史、民族史、神话学、人类文化学、跨文化比较研究、文物建筑保护科学,以及图象学、解释学、心理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许多不同的甚至十分玄奥的学科领域中,都有人从事或涉及到建筑历史学科的研究。
还有更多的从事科学普及事业的人们,把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繁荣和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
建筑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西方建筑史学是随着启蒙运动与理性崛起.并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而逐渐形成的.早期的西方建筑史学是艺术史学的一个分支,并与在近代兴起的考古科学密切相关.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十分强切的历史意识的国度里,关于建筑之历史的学术兴趣,可能在更早的时代里,就曾经处理过。
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以历史上某一时代的城市与建筑为主要题材的记述住著作.如北\魏的《洛阳伽蓝记》、唐代的《两京新记》及唐《酉阳杂?》中的《寺塔记》、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清代的《历代宅京记》,等等。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历史研究,在中国还仅有不足百年
的历史。
在中国的建筑历史研究中.。
最初主要着力于从历史文献中发掘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随着欧风西渐.以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为代表的学界前辈们渐渐将西方考古科学与逻辑推演的方法引入了建筑历史研究,从而建立了现代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体系,使中国建筑史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深厚学术内涵的学科体系.并使之在世界建筑史学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建筑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史、中国园林史、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史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科学技术史、建筑艺术史、美术史、中西建筑比较研究、中日建筑比较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建筑比较研究,古代中国与西域建筑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然而,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譬如:在一部或两部系统的建筑历史著作问世之后,建筑历史的深入研究还有没有必要;是否今后的建筑历史研究仍然应该主要是着力于对历史建筑遗存的现状记录与原状复原;是否除了对建筑的工程技术与造型或空间的艺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发掘之外,建筑历史研究已经无事可做;建筑历史研究是否只是与建筑领域发生关联,而与建筑之外的尤其是许多形而上的学科领域,无所相关,如此等等。
事实上,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文献考古阶段,这一阶段至要是从历史文献中发掘建筑发展的脉络,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或现代学者所进行的基于建筑之文献史料性的著述,都属于这一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事物考古阶段,即对历史上的建筑遗存进行实地的测绘与研究,由营造学社开创的研究工作,以及建国以来所进行的大量建筑考察与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这一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对建筑之诠释性阶段,即对建筑之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发展成因等问题,进行探索。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主要着眼于建筑之“是什么”的问题,这第三个阶段,则主要是着眼于“为什么”的问题。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研究兴趣主要放在历史建筑之“是什么”方面,大量的建筑测绘图录、建筑考察报告、关于建筑的历史沿革分析、以及建筑发展历史的论述.都属于这一方面。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中,还有许多未曾涉足的领域。
围绕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一批学者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
近年来,从一些新的角度,或应用新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对中国建筑历史作进一步的系统整理与阐发,是国内建筑史学界的大事。
此外,随着学术思想的进一步放开,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活跃.在国外学术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关于历史建筑之“为什么”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日益展开。
比如,关于建筑之“意义”的研究、关于空间的“质”的研究、关于空间“场所”的研究、关于空间“路径”与“终点”的研究等方面,已经逐渐渗入中国建筑历史学科之中;在近年来兴起的“风水”热中,特别是那些最初在“风水”研究领域披荆斩棘的拓荒者们,也都是在力求解决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之“为什么”方面的问题。
目前,关于建筑之“为什么”方面的问题,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展开的研究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整体的面貌与近期的发展,还很难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我们可以根据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势,大略地做出一些分析或判断。
在这一领域中,人们所最关注的主要是建筑中所内涵的“意义”(Meaning)问题,如挪威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C.Norberg-Schulz)关于建筑的意义的研究,是中国建筑界所熟知的事情。
他的笔端触及到古埃及、古罗马、中世纪基督教,以及近代与现代建筑,其着眼点在于建筑之意义内涵的一般性规律的探索。
另外,舒尔茨关于《存在·空间建筑》的研究,则从西方现代哲学的角度,对建筑中之“场所”、“路径”、“终点”等“存在空间”的性质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当然,对古罗马建筑的穹顶、对伊斯兰建筑的造型、对印度神庙建筑、对中国藏传佛教喇嘛塔、对中国园林的山水空间等一些独到而特殊的方面,所内蕴之意义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也有人进行了专题的研究。
研究建筑之象征性内涵,不仅仅涉及建筑的“意义”问题,也触及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约翰·奥尼斯(John Onians)的著作《意义的载体--古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柱式》,就是围绕西方建筑中“柱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象征性内涵而展开的。
在这方面,对中国建筑之内在的象征性及意义的研究,还刚刚在起步阶段。
有些人注意到了建筑形式的“符号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将建筑的造型与细部装饰,作符号学方面的探索;或对建筑空间的心理学意义进行探讨,也是一个诱人的学科领域。
还有人由此出发,对应于环境心理学而提出心理环境学的研究范畴,因而将建筑学与心理学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当然,在这些研究中都可能涉及建筑的意义问题。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人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从事东西方建筑的比较研究,也往往是着眼于东方与西方建筑之间,各自生成的内在原因方面。
例如:何以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而东方建筑,特别是中国与曰本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何以西方建筑多追求大体量的形体与空间,而东方建筑仅仅追求适度的空间与体量,如此等等的问题.如果细究起来,仍然与建筑的意义与象征性等一般性的问题有所关联。
柏克哈德(T.Burckhardt)的《东方与西方的神圣艺术》.就是一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与建筑的比较性研究的重要著作。
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中国也正在兴起之中。
其实,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人类文化学、神话学、宗教学研究中,早已有人对历史上的诺多艺术作品中所内涵的意义与象征性,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研究还渐渐衍生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图像学领域,即对某一艺术作品(图像)中历内涵的意义的研究。
这是“一门以历史一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并把它的任务建立在对艺术品进行全面的文化一科学的解释上。
”(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
中文版编者,杨思梁、范景中序)霍格韦尔夫(G.J.Hoogewerff)定义说:…图像学关心艺术品的延伸甚于艺术品的素材,它旨在理解表现在(或隐藏于)造型形式中的象征意义、教义意义和神秘意义。
”(转引自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中文版编者序)在现代西方艺术史学领域,图像学已经成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分支。
事实上,艺术史学领域的图像学研究,是与现代哲学的发展分不开的.如德国现代哲学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研究,就对艺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E.Panofsky)在对图像学下定义时,曾经指出:“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文化象征史‟或是恩斯特·卡西尔所说的文化符号(象征)史。
”在这一学科领域中。
“艺术史学者必须尽可能多地运用与他所认为的某件艺术品或某组艺术品的内涵意义相关的文化史料,来检验他认为是(自己所注意的)该艺术品的内涵意义。
”潘诺夫斯基还特别指出:“正是在寻求内在涵义或内容时,人文科学的各学科在一个平等的水平上汇合,而不是相互充当女仆。
”(以上均转引自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第42O页,杨思梁、范景中编选)
建筑史学,作为艺术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必然会受到艺术史学发展的影响。
上面谈到的对于建筑的象征性与意义的探索,归根到底,仍然是属于艺术史学中的图像学的领域,因而也可以归属为一门以历史一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学科。
也许正是在这一领域中,建筑历史科学,与艺术史学,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有可能得以在一个平等的水平上汇合。
从这一角度上讲,关于建筑之“为什么”的研究,较之关于建筑“是什么”的研究,在整个学科领域中,应该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与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