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书与书籍设计创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书籍材料 , 还可以木 、 布 、金属 、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 ,这种概念书 ,看 到的似乎不是书籍 , 而是立体的 、建筑艺术的观 念 ,是设计家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 。
大脑一旦开放 ,创意自然会出现 。 书籍设计毕竟是在一块体积狭窄 、容量有限
的天地里经营 、耕作 ,既要创新 ,又要体现书籍的 内涵 ,要做到既新颖又吸引读者 ,的确很难 。特别 是正面临着电子媒体的冲击 ,以及字 、声 、像兼具 的 CD 多媒体的挑战 ,如果再以单一的出书思维 方式去进行设计 ,缺乏更新观念 ,那么是很难设计 出具 有 强 烈 的 物 质 感 和 丰 富 的 时 空 联 想 的 书 籍的 。
纸张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 ,是一种无声的设 计 ,将它与书籍设计相结合 ,可以使设计产生更多 的美妙 ,这种美妙体现在图形 、文字 、色彩 、版式 、 纸张的选择与应用并行中 ,最后的结果是共同构 成书籍的整体之美 。特别是近 10 年来 ,纸张制造 业迅猛发展 ,各种质感 、色彩的纸相继问世 : 云裳 魅影 、纯质超感 、绚烂色咭 、缪丝棉 、丽蒙热熔 、芬 祺绢纹 、岩纹 、彩岩 、云彩纹 、彩烙 、手揉纸 、云龙纸 等 ,令人目不暇接 。而如何将这些纸张合理地应 用于书籍设计中 ,则是在设计中应该思考与探索 的问题 。
我们知道 ,纸张与书籍中各元素之间的最大 区别 ,便是可以拿到手里进行触摸产生触觉 ,触觉 的舒适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如同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或小孩会产生抚摸的 冲动一样 。具有触觉效应的纸张和纸张特殊技法 的融入 ,可以使设计作品不仅仅通过视觉 ,更通过 触觉传递信息 。例如用具有纹理的纸张通过不同 的折叠方法应用于书籍封面 ,这时纸张折叠后的 触觉感受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人们看后便会产生 触摸的冲动 。再如我们熟悉的纸杯 ,上面涂有一 层蜡 ,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 ,如果在杯上 都印有文字 ,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的一页 ,读者 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 ,书也看完了 ,便 可将水杯扔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将 读书与餐饮结合在一起 ,是否算作概念书的创意 ?
书 ,读者所关心的是其中的主题内容 ,但吸引 读者的还包括书籍设计家为他们创造的对书籍美 感的享受 ,书籍设计家为著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 一座沟通的桥梁 。书籍设计家在进行设计时 ,始 终把握书籍功能与美学的关系 ,从内容所产生的 理性结构中 ,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为读者提供 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创新进取始终是书籍设计 所追求的目标 。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 , 应从外到内 , 多层
2008 年 科技与出版 第 3 期 9 4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艺 ■术 ■探 ■索
次 、全方位地探索书籍的本质功能 , 通过与新材 料 、新工艺的完美结合 ,来塑造未来书籍设计的新 形态 。新形态的出现 ,必然是对固有模式的突破 , 这种突破是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 时是反思维定式和惯例而进行表现的 。
因此 ,我们在进行概念书设计时 ,可以无拘无 束 ,在创意上单纯地注重纯学术 、纯艺术的探索 , 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哪怕是一星一点的创新 ,我 们也要珍惜它 。正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教 学思路是要求学生为未来 15 年做设计一样 ,设计 家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 ,引导潮流 ,引导发展 ,以 超凡的魄力 ,将书籍艺术的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 这种探索对于中国装帧艺术的发展都是不可缺 少的 。
“概念”一词 ,近几年看到和听到的都很多 ,那 么 ,什么叫“概念”?《新华字典》的解释是 :“人们 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 ,将事物共同的本质 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 识 ,就成为概念 。”《辞海》的解释是 :“反映对象本 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 概念”即在一般规律 的基础上 ,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去表现形态 ,使之 体现出物象的本质和内涵 。那么 ,什么是概念书 ? 指形态与众不同 ,内涵 、材料令人耳目一新 ,具有 独创性与前瞻性的书籍 。
既然要以新的形态体现书籍的内容 ,那么 ,这 就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将来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 纸本书会不会消亡 ,何时消亡等等 。因此 ,当人们 看惯了纸本书的同时 ,还希望有一种富有勇气的 创造 ,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
在国内 ,概念书的设计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 这里面有成本的原因 ,也有读者接受能力的原因 。 但是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文明程度在提高 , 已有的形式不是永恒不变的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改变 、提高 。1999 年 5 月 10 日至 16 日在 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名为“北京地区书刊设计 艺术探索展”的展览 ,展品中有一些新的书籍形 态 ,例如以玻璃 、金属 、木头 、陶土等材料为媒质进 行设计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书籍设计界带 来了一阵清风 。通过展品 ,人们看到的似乎不是 书籍 ,而是一些充满了幻想的思维方式 。这种不 是“书”的书 ,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议论 。
一
美国的萨姆·哈里森在他所著的《怎样发现设 计创意》一书中说 :“要想有创意 , 你就必须有见 解 ,有大量的见解 。创意不会从形式而来 ,它们由 见解而来 ,由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而来 。这样 的见解 ,只当你在新的草地漫游 ,与新的人们打交 道 ,有了新的经历之后 , 才会捕捉住 。只研究蜡 烛 ,发明不了灯泡 ;只研究木船 ,制造不出铁舰 ;只 研究平房 ,设计不出摩天大楼 ; 只研究电唱机 ,发 明不了随身听 ……”[1] 因此 ,要设计出新奇的书籍 形态 ,就要从其他设计中寻找灵感 ,这种灵感就像 在大脑中储蓄了一个账户 ,当遇到需要它时 ,就可 以支取使用 。如果只在已有的书籍中寻找设计突 破口 ,那是很难的 ,很难从已有的模式中跳出来 , 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劳动 ,久而久之 ,设计者的 大脑便会封闭 ,创意就会如同白色乌鸦一样少 ;而
05 2008 年 科技与出版 第 3 期
艺■术■探■索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本最低 、携带阅读最方便 、印刷制作效果最佳的用 材 。我们在尽情感受纸张魅力的同时 ,也同时享 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 。
艺■术■探■索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பைடு நூலகம்概念书与书籍设计创新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郑军 华慧
摘 要 书籍设计中的创新 ,除了要尊重中国传 统书籍文化 ,还要在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有所 创新 ,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 想象空间 。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书籍 设计的新形态 ,是当今书籍设计界和高校书籍设 计教学过程中所要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 。 关键词 书籍设计 ; 概念书 ; 创新
也就没有创新 ,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 ,这就 是观察的意义 ,这就是创新的基础 。
“弦外之音”、“象外之象”,这是对想象空间的 追求 ,也是构成抽象概念书的基本原则 。以泥土 制作的概念形态 ,通过这一形态的暗示 ,让读者进 入想象空间去寻找“无”中的“有”或“象外之象”, 这个寻找和想象的过程就是阅读和审美的过程 。 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定的内容 ,读者可从与作 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思考 、联想和欣赏活动 。 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 ,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 象 、联想 ,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 , 展开美的想象 。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 ,没 有正确的观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设计 ; 没有认真 的观察 ,就很难有创新的设计 。例如郑板桥画的 竹子是很有生气的 ,因为它不只是研究竹有几叶 , 而是研究其神韵 ;他不是概念性地画竹有几叶 ,而 是画竹叶在风吹中的不同角度的点线面 。这就是 艺术家从生活中观察 、体现而得来的形态 。概念 书的设计也是一样的道理 ,运用适当的其他语言 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 ,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创作物 象 。没有观察 、没有借鉴 、没有对比 ,就没有认识 ,
“平面不平”也是设计师在利用纸所进行设计 时追求的效果 ,这种效果是利用各种平面元素 ,在 平面材质纸张上 ,努力拉伸视觉空间 ,将其与平面 元素有效地结合时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将真 正实现平面不平的空间延展 。另外 ,通过纸的重 叠 、分割 、折叠 、缝缀等处理 ,又能呈现出无止境的 书籍语言 ; 还可借助中国庭院建筑理念 , 层层进 深 ,互相同借 ,分割中有连贯 ,障蔽中有窥透 ,以使 书中蕴含气动之韵 。
三
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 ,为阅读过程带来 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 计范畴 ,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 ,以构 成三维的空间关系 , 从 而 形 成 观 赏 触 摸 的 实 用 之物 。
使用泥土制作概念书籍 ,其目的是引导人们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利用泥土这种材料和烧制 工艺来完成自己作品诉说的内容 。这其中有两种 形式 :其一为直接用泥土制作成“书”;其二为通过工 艺流程完成。以泥土为材料制作的概念书 ,可分为 自然形态概念书和抽象形态概念书两大部分。
以模仿自然形态为手段来表达书籍设计家思 想和观念的概念书 ,称之为自然形态概念书 。一 方面是形态的写实感 ,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 确无误 ;另一方面是利用娴熟的技术 ,和对材料特 性的把握 ,以体现生活和对高于生活的艺术模仿 。 自然形态以人物 、动物 、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 为依据 ,通过观察 、归纳或夸张 、变形等手段创造 出艺术形态 ,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多了一份自 我表现的空间 。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 ,不同的质感又可 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受 ,这种感受包括 动的 、静的 、热情的 、素朴的 、豪华的 、理性的等等 。 因此 ,由材料而引发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对于书 籍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概念书的设 计中 ,材料更是获得全新感觉 、提升设计表现目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
纸的材料是植物纤维 ,其中有韧皮纤维 ,如大 麻 、黄麻 、桑 、楮 、藤 ; 茎秆纤维 , 如稻草 、麦秆 、芦 苇 、竹类 ;种毛纤维 ,如棉花等 。古人用手工制作 麻纸 、皮纸 、藤纸 、竹纸 、棉纸 、宣纸 。到了 19 世纪 末 ,机器纸大量生产 ,逐渐成为书页的主要用纸 。 尽管有木板书 、绢绵书等材料的书 ,但纸张仍是成
二
日本设计家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 说 “: 今天 ,纸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 ……书籍作 为信息的一种载体 ,确实已经有点过时了 :又重又 厚 ,而且容易变脏 ,也容易被风化 。如果用数字媒 体存储的话 ,一本书的内容只需要小小一块记忆 卡就可以做到 。但是 ,信息并不仅仅需要被大量 地保存和高速地移动 。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 、思 考信息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研究信息 。以 这个标准来评价书籍 ,用有着合适的重量与厚度 , 并且手感良好的材料来做信息的表现载体 ,显然 要比储存在一块记忆卡中的信息表现方式更能给 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 。”[2] 因此 ,纸这种 材料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 的责任 ,特别是在信息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的今 天 ,纸作为一种材料的同时也是一张合理比例的 白色画面 。既然我们选择了纸这一媒介 ,那么就 要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特性 ,以体现出由此带来的 书籍的魅力 。
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 ,既有纯艺术的观赏 之美 ,更有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 、触 、听 、 嗅 、味五感交融之美 。纸的色彩 、质地 、厚度 、平滑 度 、柔韧度 、印刷实性 、张力 、纤维均匀度 、蓬松度 、 挺括度等 ,这些特性都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 ,对这 些特性的了解是设计出优秀书籍的基础 。
大脑一旦开放 ,创意自然会出现 。 书籍设计毕竟是在一块体积狭窄 、容量有限
的天地里经营 、耕作 ,既要创新 ,又要体现书籍的 内涵 ,要做到既新颖又吸引读者 ,的确很难 。特别 是正面临着电子媒体的冲击 ,以及字 、声 、像兼具 的 CD 多媒体的挑战 ,如果再以单一的出书思维 方式去进行设计 ,缺乏更新观念 ,那么是很难设计 出具 有 强 烈 的 物 质 感 和 丰 富 的 时 空 联 想 的 书 籍的 。
纸张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 ,是一种无声的设 计 ,将它与书籍设计相结合 ,可以使设计产生更多 的美妙 ,这种美妙体现在图形 、文字 、色彩 、版式 、 纸张的选择与应用并行中 ,最后的结果是共同构 成书籍的整体之美 。特别是近 10 年来 ,纸张制造 业迅猛发展 ,各种质感 、色彩的纸相继问世 : 云裳 魅影 、纯质超感 、绚烂色咭 、缪丝棉 、丽蒙热熔 、芬 祺绢纹 、岩纹 、彩岩 、云彩纹 、彩烙 、手揉纸 、云龙纸 等 ,令人目不暇接 。而如何将这些纸张合理地应 用于书籍设计中 ,则是在设计中应该思考与探索 的问题 。
我们知道 ,纸张与书籍中各元素之间的最大 区别 ,便是可以拿到手里进行触摸产生触觉 ,触觉 的舒适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如同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或小孩会产生抚摸的 冲动一样 。具有触觉效应的纸张和纸张特殊技法 的融入 ,可以使设计作品不仅仅通过视觉 ,更通过 触觉传递信息 。例如用具有纹理的纸张通过不同 的折叠方法应用于书籍封面 ,这时纸张折叠后的 触觉感受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人们看后便会产生 触摸的冲动 。再如我们熟悉的纸杯 ,上面涂有一 层蜡 ,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 ,如果在杯上 都印有文字 ,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的一页 ,读者 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 ,书也看完了 ,便 可将水杯扔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将 读书与餐饮结合在一起 ,是否算作概念书的创意 ?
书 ,读者所关心的是其中的主题内容 ,但吸引 读者的还包括书籍设计家为他们创造的对书籍美 感的享受 ,书籍设计家为著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 一座沟通的桥梁 。书籍设计家在进行设计时 ,始 终把握书籍功能与美学的关系 ,从内容所产生的 理性结构中 ,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为读者提供 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创新进取始终是书籍设计 所追求的目标 。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 , 应从外到内 , 多层
2008 年 科技与出版 第 3 期 9 4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艺 ■术 ■探 ■索
次 、全方位地探索书籍的本质功能 , 通过与新材 料 、新工艺的完美结合 ,来塑造未来书籍设计的新 形态 。新形态的出现 ,必然是对固有模式的突破 , 这种突破是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 时是反思维定式和惯例而进行表现的 。
因此 ,我们在进行概念书设计时 ,可以无拘无 束 ,在创意上单纯地注重纯学术 、纯艺术的探索 , 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哪怕是一星一点的创新 ,我 们也要珍惜它 。正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教 学思路是要求学生为未来 15 年做设计一样 ,设计 家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 ,引导潮流 ,引导发展 ,以 超凡的魄力 ,将书籍艺术的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 这种探索对于中国装帧艺术的发展都是不可缺 少的 。
“概念”一词 ,近几年看到和听到的都很多 ,那 么 ,什么叫“概念”?《新华字典》的解释是 :“人们 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 ,将事物共同的本质 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 识 ,就成为概念 。”《辞海》的解释是 :“反映对象本 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 概念”即在一般规律 的基础上 ,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去表现形态 ,使之 体现出物象的本质和内涵 。那么 ,什么是概念书 ? 指形态与众不同 ,内涵 、材料令人耳目一新 ,具有 独创性与前瞻性的书籍 。
既然要以新的形态体现书籍的内容 ,那么 ,这 就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将来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 纸本书会不会消亡 ,何时消亡等等 。因此 ,当人们 看惯了纸本书的同时 ,还希望有一种富有勇气的 创造 ,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
在国内 ,概念书的设计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 这里面有成本的原因 ,也有读者接受能力的原因 。 但是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文明程度在提高 , 已有的形式不是永恒不变的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改变 、提高 。1999 年 5 月 10 日至 16 日在 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名为“北京地区书刊设计 艺术探索展”的展览 ,展品中有一些新的书籍形 态 ,例如以玻璃 、金属 、木头 、陶土等材料为媒质进 行设计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书籍设计界带 来了一阵清风 。通过展品 ,人们看到的似乎不是 书籍 ,而是一些充满了幻想的思维方式 。这种不 是“书”的书 ,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议论 。
一
美国的萨姆·哈里森在他所著的《怎样发现设 计创意》一书中说 :“要想有创意 , 你就必须有见 解 ,有大量的见解 。创意不会从形式而来 ,它们由 见解而来 ,由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而来 。这样 的见解 ,只当你在新的草地漫游 ,与新的人们打交 道 ,有了新的经历之后 , 才会捕捉住 。只研究蜡 烛 ,发明不了灯泡 ;只研究木船 ,制造不出铁舰 ;只 研究平房 ,设计不出摩天大楼 ; 只研究电唱机 ,发 明不了随身听 ……”[1] 因此 ,要设计出新奇的书籍 形态 ,就要从其他设计中寻找灵感 ,这种灵感就像 在大脑中储蓄了一个账户 ,当遇到需要它时 ,就可 以支取使用 。如果只在已有的书籍中寻找设计突 破口 ,那是很难的 ,很难从已有的模式中跳出来 , 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劳动 ,久而久之 ,设计者的 大脑便会封闭 ,创意就会如同白色乌鸦一样少 ;而
05 2008 年 科技与出版 第 3 期
艺■术■探■索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本最低 、携带阅读最方便 、印刷制作效果最佳的用 材 。我们在尽情感受纸张魅力的同时 ,也同时享 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 。
艺■术■探■索
出/ 版/ 研/ 究/ 与/ 教/ 育
PUBLISHINGRESEARCH&EDUCATION
பைடு நூலகம்概念书与书籍设计创新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郑军 华慧
摘 要 书籍设计中的创新 ,除了要尊重中国传 统书籍文化 ,还要在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有所 创新 ,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 想象空间 。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书籍 设计的新形态 ,是当今书籍设计界和高校书籍设 计教学过程中所要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 。 关键词 书籍设计 ; 概念书 ; 创新
也就没有创新 ,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 ,这就 是观察的意义 ,这就是创新的基础 。
“弦外之音”、“象外之象”,这是对想象空间的 追求 ,也是构成抽象概念书的基本原则 。以泥土 制作的概念形态 ,通过这一形态的暗示 ,让读者进 入想象空间去寻找“无”中的“有”或“象外之象”, 这个寻找和想象的过程就是阅读和审美的过程 。 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定的内容 ,读者可从与作 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思考 、联想和欣赏活动 。 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 ,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 象 、联想 ,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 , 展开美的想象 。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 ,没 有正确的观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设计 ; 没有认真 的观察 ,就很难有创新的设计 。例如郑板桥画的 竹子是很有生气的 ,因为它不只是研究竹有几叶 , 而是研究其神韵 ;他不是概念性地画竹有几叶 ,而 是画竹叶在风吹中的不同角度的点线面 。这就是 艺术家从生活中观察 、体现而得来的形态 。概念 书的设计也是一样的道理 ,运用适当的其他语言 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 ,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创作物 象 。没有观察 、没有借鉴 、没有对比 ,就没有认识 ,
“平面不平”也是设计师在利用纸所进行设计 时追求的效果 ,这种效果是利用各种平面元素 ,在 平面材质纸张上 ,努力拉伸视觉空间 ,将其与平面 元素有效地结合时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将真 正实现平面不平的空间延展 。另外 ,通过纸的重 叠 、分割 、折叠 、缝缀等处理 ,又能呈现出无止境的 书籍语言 ; 还可借助中国庭院建筑理念 , 层层进 深 ,互相同借 ,分割中有连贯 ,障蔽中有窥透 ,以使 书中蕴含气动之韵 。
三
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 ,为阅读过程带来 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 计范畴 ,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 ,以构 成三维的空间关系 , 从 而 形 成 观 赏 触 摸 的 实 用 之物 。
使用泥土制作概念书籍 ,其目的是引导人们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利用泥土这种材料和烧制 工艺来完成自己作品诉说的内容 。这其中有两种 形式 :其一为直接用泥土制作成“书”;其二为通过工 艺流程完成。以泥土为材料制作的概念书 ,可分为 自然形态概念书和抽象形态概念书两大部分。
以模仿自然形态为手段来表达书籍设计家思 想和观念的概念书 ,称之为自然形态概念书 。一 方面是形态的写实感 ,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 确无误 ;另一方面是利用娴熟的技术 ,和对材料特 性的把握 ,以体现生活和对高于生活的艺术模仿 。 自然形态以人物 、动物 、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 为依据 ,通过观察 、归纳或夸张 、变形等手段创造 出艺术形态 ,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多了一份自 我表现的空间 。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 ,不同的质感又可 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受 ,这种感受包括 动的 、静的 、热情的 、素朴的 、豪华的 、理性的等等 。 因此 ,由材料而引发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对于书 籍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概念书的设 计中 ,材料更是获得全新感觉 、提升设计表现目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
纸的材料是植物纤维 ,其中有韧皮纤维 ,如大 麻 、黄麻 、桑 、楮 、藤 ; 茎秆纤维 , 如稻草 、麦秆 、芦 苇 、竹类 ;种毛纤维 ,如棉花等 。古人用手工制作 麻纸 、皮纸 、藤纸 、竹纸 、棉纸 、宣纸 。到了 19 世纪 末 ,机器纸大量生产 ,逐渐成为书页的主要用纸 。 尽管有木板书 、绢绵书等材料的书 ,但纸张仍是成
二
日本设计家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 说 “: 今天 ,纸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 ……书籍作 为信息的一种载体 ,确实已经有点过时了 :又重又 厚 ,而且容易变脏 ,也容易被风化 。如果用数字媒 体存储的话 ,一本书的内容只需要小小一块记忆 卡就可以做到 。但是 ,信息并不仅仅需要被大量 地保存和高速地移动 。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 、思 考信息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研究信息 。以 这个标准来评价书籍 ,用有着合适的重量与厚度 , 并且手感良好的材料来做信息的表现载体 ,显然 要比储存在一块记忆卡中的信息表现方式更能给 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 。”[2] 因此 ,纸这种 材料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 的责任 ,特别是在信息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的今 天 ,纸作为一种材料的同时也是一张合理比例的 白色画面 。既然我们选择了纸这一媒介 ,那么就 要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特性 ,以体现出由此带来的 书籍的魅力 。
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 ,既有纯艺术的观赏 之美 ,更有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 、触 、听 、 嗅 、味五感交融之美 。纸的色彩 、质地 、厚度 、平滑 度 、柔韧度 、印刷实性 、张力 、纤维均匀度 、蓬松度 、 挺括度等 ,这些特性都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 ,对这 些特性的了解是设计出优秀书籍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