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人文精神俨然从边缘来到中心位置,如果能在制度层面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对接点,那么,它必将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此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目睹苏州近几年城市嬗变,的确为人文精神在城市的复兴中,提供了不可小视的现实理由。
苏绣的双面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有座匠心独具的雕塑,呈现螺旋上升结构,雕塑上刻着两个字—“圆融”。这是苏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鲜明标志,它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就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共生。所以,回味苏州近年来一鸣惊人之变,发人深醒之处,其实并不仅只是GDP的跳跃增长,科技产业旋风的高调掀起,更耐人寻味的是,苏州的现代化与科技化进程,为什么竟没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千百年来的老街古巷为什么可以完好无损?为什么旧貌不改,却依然能够另塑新颜?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认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所有的城市都努力往“现代化”的方向走去,但城市发展的目标其实不应该是在“现代”那一端,而是在传统与现代这两点的中间。
显然,苏州就是一个沿着传统与现代交汇互融的方向走去的城市,不但古风依旧,又一步踏上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原因之一也许是,苏州人深谙“双面绣”之道。
凡是亲眼目睹过苏绣技法的人,都会被“双面绣”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苏州副市长朱永新形象地指出,苏州的城市发展就如同“双面绣”: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协调地合为一体。
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140个城市与它同时代建城,如今仅存六个,而苏州是惟一在原址上没有变迁的城市,被称为城市中的“活化石”。1000年前宋朝平江图所展现的城市格局一直未变,“凝固”至今,不仅安顿了人的肉体,也安顿了人的精神。粉墙黛瓦的建筑、雅俗共赏的评弹、惟一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昆剧等等,多种文化形态成为苏州最大的财富。
很多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跟苏州比,但是从文化的长度、厚度和宽度来看,国内却鲜有可比者。从明清开始,文化发展就成为带动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使它一度成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苏州也是整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方,文庙里面记载着最早的工人罢工。明清两朝全国的行会总部大部分都建在苏州。
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赋予苏州的独特人文精神,今天再次成为苏州崛起的强大根基和动力。在古韵与今风合奏齐鸣之下,苏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转型之路。朱永新说,人文精神是苏州这个城市品牌最主要的特征,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朱永新直言不讳:“苏州80年代靠老乡,90年代靠老外,说到底,最终还是靠文化。”
是归人不是过客
笔者有一次夜游寒山寺,无意间发现旁边一座新起的园林式住宅小区,在它的广告宣传册上有一首诗,末尾几句话这样写道:“在枫桥畔停泊,从此,是归人,不是过客。”
几年来,对推动苏州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的外来投资商,他们在苏州生存状态的演变正好映照了这首诗。特别是台商,从最早客居酒店、租房,到买房、买别墅;从孤身一人短暂停留,直至带着妻儿老小举家西迁,在苏州建立家园,从此反客为主。
投资商如此钟情于苏州,将投资地和家园选在了同一个地方,其实也正说明他们所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发家”之地,同时也是能够安置身心的“心灵居所”。而苏州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正好成全了他们内心这种潜在的价值取向。以下几位台商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先后引导了很多台商来苏州投资的安信顾问公司总经理胡蔡安
先生,祖籍是福建。他1992年来大陆考察,足迹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的沿海城市,而最终落脚苏州。他坦言自己被苏州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所打动,包括苏州非常淳朴、善良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气
息,自古传承下来的读书风尚:父母宁可省吃俭用,也一定要子女读书。的确,苏州是中国著名的状元之乡,现在也是全国人均购书最多的城市。并且基础教育也很发达,高中升大学比例超过了86%。
笔者有幸采访了最早来苏州长驻的两位台商。一位是飞利浦(苏州)的前任总经理李云政,他早年曾被派往欧洲,之后回台湾,然后被派来苏州,开始太太坚决不肯过来,两年之后,不但定居苏州,而且在苏州著名的十全街上开了一家服装店,名气也越来越大。而李云政则向总部明确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其他派遣,如今他已退休并且留在苏州。他讲起苏州简直如数家珍,俨然一个道地的苏州人。
另一位是明基集团最早派驻苏州的主管,现任明基子公司达方科技副总经理的潘振兴,他从明基在苏州奠基开始,一住就是10年,是“苏州现象”当之无愧的见证人。他曾在十全街一家酒店住过一年,每天傍晚出来和街上的各家店主们闲谈,学习苏州话,后来大家都戏称他为“十全街街长”。
潘振兴可以说是最早融入苏州的台商。他这样表述自己对于苏州古城的感觉:“我每次从那些老房子旁边走过,望进去那一条条悠悠长长的小巷,弯弯曲曲可以往里面一直钻一直钻的小巷,和小时候在家乡的感觉一模一样,恍惚之间觉得我的奶奶还住在里面。”10年多了,潘振兴对于苏州的迷醉仍然不减分毫!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但笔者并非认为“乐水”的苏州人全都是“智者”。但毕竟深受千百年水居意境的浸淫,造就了苏州人的温和性情与淳朴民风。加上深厚的文化底韵,这就是大批台湾高科技企业精英从“过客”最终成为“归人”的缘由。早几年时,苏州百姓虽然真切感受到外资带来的好处,却担忧“好景不长在”,制造业会因又一次大规模转移而空留一片荒芜。但如今市民已经清楚看到,台湾人不仅是来投资,也是来安家的。资本不是来寻找跳板,而是来寻找归宿的。而“资本根留苏州”也正预示了苏州未来的发展潜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实已经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当全国各地为招商引资而狂建开发区,并不断加强各种软硬件配套的时候,苏州却首先着眼于保护古城。基于此目的才在城西城东建了两个工业区,计划把城内的工厂搬出来,其实工业区的发展方向开始并不明确。结果偏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因为古城人文环境的完整保留,人文精神的传承,才最终留住了“发现苏州”的台资探路者和冒险家。后来也同样打动了李光耀,他在考察过中国很多城市之后,最后还是选择苏州建立开发区。
朱永新介绍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苏州人文底蕴对于投资的直接影响。比如很多投资商,考察过多项软硬指标,听取了各种优惠承诺之后,往往还是会犹豫不决。反而是在游览古城、博物馆的过程中才做出最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