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毕业论文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姓名曹治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152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陕西榆林靖边教师进修学校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1
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2
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2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2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3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3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3
城镇绿地不足——————————————————3
城镇空气污染——————————————————3
城镇供水紧张——————————————————4
噪声污染增加——————————————————4
固体废弃物污染—————————————————4
3.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
城镇用地失控———————————————————5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加重—————————5
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5
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
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7
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7
参考文献———————————————————————8
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城乡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较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的任务。从1978—2017年,城镇化率从%提升到%,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的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1)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
一般认为,31%~71%的区间属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的区间为加速时期,50%~70%的区间为减速时期。1996年以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高速发展,大城市扩展迅速,城市集群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化急进式的发展现象显现。未来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减速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会逐渐放慢。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城镇化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个百分点,不会继续保持1997年以来的加速
增长态势。据此测算,到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65%;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由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2)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城镇化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现有城市经过改造更新的“再城镇化”过程;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但是,我们的“再城镇化”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提高没有及时跟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成了片面追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在今后一段的时期内,尽管中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但主要的矛盾已经转移至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因此,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道路,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3)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
由于进城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完全性。要想促使这种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关键在于怎么样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农民市民化不单单是一部分社会阶层向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过渡,不是户口的“农转非”。而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机理,要求赋予农民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权益,消除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农民市民化的完成,应当以农民与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生活习惯、政治参与意识,没有心理隔阂,农民可以参与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标志,或者可以变相的说是就地城市化。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丢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各地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因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也就是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会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