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企业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_一个文献综述_陈勇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质企业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

一个文献综述

陈勇兵赵羊汪婷

摘要:探寻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是国际贸易学科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异质企业框架,对现有理论和经验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全面细致地总结了企业进口投入品、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以及降低价格成本加成这三个方面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并试图从已有相关文献中发现不足并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有利于厘清贸易自由化福利效应的来源渠道且为福利增进型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进口种类;资源再配置;成本加成

DOI:10.13510/ki.jit.2016.03.003

引言

探寻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是国际贸易学科古老且核心的问题。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产业作为研究单位,强调产业间的资源再配置,指出贸易的福利效应源自分工与交换;新贸易理论则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产品差异化探讨产业内贸易,归纳出贸易的福利效应源于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将分析视角进一步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指出企业生产率收益即为异质企业框架下的福利效应。随着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不断增强以及建模技术的日臻完善,对贸易自由化福利效应问题的探索已不再是国际贸易学科神秘的“黑匣子”。

异质企业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整体而言,进口的投入品质量更优,加之进口国企业对中间品种类的偏爱,企业能通过进口中间品以提升其生产率(River-Batiz and Romer,1990);第二,国外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会导致本国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高效率企业得以扩张其市场份额,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会促进整个行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此外,多产品企业内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通过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同样会影响企业福利水平;第三,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27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141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239)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2015YS1002)的资助,特此致谢。

陈勇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30073电子信箱:yongbingchen@;赵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汪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制定福利增进型的贸易政策提供了微观基础。

鉴于此,本文基于异质企业框架对现有关于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的理论和经验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全面细致地总结了企业进口投入品、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以及降低价格成本加成这三个方面的福利效应,并试图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进口投入品的福利效应

探究贸易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大多文献从消费者角度证实进口更多差异化的产品是消费者福利提升的重要源泉①。然而,贸易自由化同样可为企业带来更多差异化的中间投入品。Halpern et al.(2005)假设进口投入品丰富了企业中间投入品的种类且可能具备更高质量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福利水平。Kasaharaand Lapham(2013)构建了包含进出口的动态贸易模型,假定企业进口面临随机的进口固定成本,进口可通过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影响企业生产率。Gibson and Graciano(2011)则采用静态非随机的竞争模型,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小国情形,假定企业内生选择进口中间品,根据进口所带来的收益与进口固定成本的高低决定是否进口,进口中间品作为一种新技术的采纳,通过技术升级机制提高企业效率。上述文献为我们理解进口投入品对企业福利内涵的促进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遗憾的是,基于进口中间品的更多种类和更高质量机制阐述福利效应忽略了企业内部进口产品转换行为。企业通过增加或减少进口品种类以实现最优的“精瘦”产品组合。Dan et al.(2013)拓展了Halpern et al.(2009)的模型,假定企业内生地选择进口品组合,只有当新的进口品的产能水平高于零利润产能水平门槛时,企业才会进行产品转换,企业进口产品转换行为可增加企业福利水平,且生产率高的企业获益更大。进一步,当面临进口冲击时,企业会减少产品转换行为,进口产品转换所带来的收益也会随之减少。

大量经验文献讨论了企业进口投入品的福利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一类文献未具体区分进口投入品的多种类和高质量等机制,只关注企业进口投

①陈勇兵等(2014)对垄断竞争框架下的贸易利得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总结。

入品对TFP的总体影响。Schor(2004)和Amiti and Konings(2007)分别对巴西、印度尼西亚进行研究,均发现进口投入品关税降低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Kasahara and Lapham(2013)利用反设事实方法研究智利制造业企业进口对出口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不仅增加了14%-34%的生产率水平,且提高了3%-7%的收入水平,由于进口与出口具有互补性,进口中间品抑制了最终品的出口,使之平均降低了25%。另一类经验文献则更为细致地区分了企业进口投入品的多种类和高质量机制对福利水平的影响。Halpern et al.(2009)证实进口中间品份额从0%增加至100%会引致匈牙利企业生产率水平平均提升14%;关税削减下,小企业倾向于通过进口更多新产品种类以提高生产率,而大企业则倾向增加既有进口品种类。事实上,进口中间品能否促进企业生产率还取决于企业进口吸收能力。Augier et al.(2013)评估西班牙企业进口吸收能力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技术型工人占比越高,生产率提升越大。Peluffo and Zaclicever(2013)对乌拉圭制造业企业进口与生产率的研究中,同样证实了企业进口吸收能力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也考察了企业进口中间品的福利效应。Ge et al.(2011)证实中国进口关税削减有利于进口企业增加进口投入品和资本品的数量,而且会扩大产品边际和来源国边际。陈勇兵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从非进口状态转为进口状态能使TFP提高7.49个百分点。Ling et al.(2012)利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关税削减作为工具变量,发现企业从OECD国家进口较从非OECD国家进口更能促进企业的出口。

二、资源再配置的福利效应

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经济学学科本源且核心的问题。在异质企业框架下,出口企业的资源再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间自我选择机制导致的企业间资源再分配,其会带来整个行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二是在多产品企业框架下,企业通过出口产品转换促进了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由此提高了生产效率。

Melitz(2003)假定企业因生产率不同而具备异质性,通过拓展的垄断竞争模型,发现贸易自由化会提高产业部门工资水平,这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将继续在本国市场生产,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效应也会促进整个行业生产率进步。Falvey et al.(2003)指出Melitz(2003)的模型假设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规模和生产率分布不符合现实,作者考察了非对称国家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开放经济下的贸易模式取决于国家间的规模大小和生产率高低,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各国企业自我选择的临界点,引致资源再分配效应在生产率水平更高的国家表现得更为强烈,由此带来的福利水平也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模型均假设企业的异质性是外生的,即企业的生产率由某一概率分布随机决定。Yeaple(2005)则将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归结为企业内生选择不同的竞争性技术以及雇佣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人,拓展了Melitz(2003)只将生产率的差异作为企业异质性根源的论断。模型假定国际贸易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冰山运输成本两种,只有使用低成本技术并且产量高的企业才能选择出口。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企业会扩大贸易流并寻求更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