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补习学校李海军)
备考策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部分讲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内容上看,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报刊业的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等都是高考客观题较好的切入点,备考时注意结合课标分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认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考点地位:本知识点在2011年高考中具有“高频性”和“不平衡”。在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这一知识点上命题较多,2011年广东文综第16题、浙江文综第18题、天津文综第30题等均作了考查,而在交通运输和大众传媒两个知识点上命题较少。
备考角度:
把握考查特点:采取“把握重点,兼顾全面”的复习策略,重点把握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这一专题知识。
把握特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高考题往往从纵向上考查概括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的成立等阶段。
注意联系:高考非选择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
关注史观:本专题知识容易运用文明史观或社会史观命制题目,应引起足够重视。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学法导航:
1.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3.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4.关于建国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方便、快捷和有质量。使自
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改革开放。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果在学习中能够这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历史感。
知识整合: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断发易服
(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我国。
(2)近代中国呈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的穿着特点。
(3)洋装的流行引起服饰的变革,中山装与旗袍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4)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5)自由剪发始于1910年。清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6)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推动了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2.报刊与电影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点石斋画报》是创办最早的新闻画报。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2)维新运动时期,报纸成为宣传变法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3)《定军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礼仪的革新
(1)民国建立后实行鞠躬、握手等新礼仪,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2)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了近代婚、葬礼仪的变化。
点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1.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5)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2.通讯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点拨: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①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列强加紧侵华的背景下进行的,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在地域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重点讲解】
列表归纳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史实
【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