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略论儒家的修身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儒家的修身观

修身是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支撑点,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由孔子开创,经过孟子和荀子及历代儒家思想家的发展与完善,使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儒家崇尚道德和人格的培养的训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修身的终极追求

(1) 止于至善:在现实的世界里,怎样通过人不断的修身努力可以成就一个理想人格?儒家认为要相信人性是有善本的。认为在人性论中性是自然界的最高目的。所以,人性之善是自然界中至高无上的。再通过以后的学习,教育等各方而的提高。人性就可以更加完善,境界也会提高。这样就会达到了一个共同善的境界,所以儒家认为人性中是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的依据。如《论语大学》开篇提到的止于至善,它是人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是否能达到目的,这就要取决于每个人主体能动性与道德自觉性了。人作为主体,要达到成仁的目的,就要通过必要的个人努力和后天的学习,从而激发蕴含在自身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人性的完善,即止于至善实现到天下归仁的共同之善。

(2)与道合一:我国古代的道与西方基督教提出的道成肉身之道以及西方哲学的罗格斯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曾说过: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或是孝是忠,而间接的目标总是行道。这里提及的道绝不只限于道家之道,而是儒道墨共有之道,这既是中国思想界中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始动力。这里他着重提到在中国的思想界中道德双重性,即理胜和情感。同时也揭示了生命存在,就是身与道德统一性。而身心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而为一。

《论语为政篇》曾有一段孔子概括他自己一生的叙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在10岁时对自己一生的阳}顾和总结,他已经在内心搜上了超越胜道路。外界不管是怎么样的物欲横流,他的心态永远是平和与淡然的。他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真谛。这是一个质的飞越。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超凡入圣。

3修身的价值目标

(1)仁爱之本:仁是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主要思想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我们人的本质其实就是仁,仁是我们的立身的根本。孔子之所以把仁看成做人的根本,他认为仁爱是最完关的,是最闪亮的精神,以至于把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可以说这就是实现最高境界和仁爱的基础。

(2)仁爱源自人性:孔子讲仁爱来自于对亲人(父母)的爱,推己及人,把亲人之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展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因而,仁首先要求爱自己的父母,并把这种爱推广到整个人类总之,仁学就是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这一过程自然包含了推己及人的思想,而孟子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四端,是仁义礼智的来源。

(3)追求仁是修身的最高目标,孔子认为为人的本质就是仁。其实人性的核心就是仁。如

果社会上不存在了仁,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仁需要人们全心全意地去实现,他作为能力行为的体现。所以,身心和仁便有了联系,再去实现一个目标的理想行为这一过程中身心便连联在了一起。同时仁在孔子心目中是最高的道德理想,人的健康长寿在建立仁与身相辅相成的时候,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其实就是杀身成仁。即为了仁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3完美的人格理想

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理想与人格理想的统一,指通过内心修养成为圣人,再将其内修的浩然之气转化成为兼济天下的事功。外王虽然指的是行王道,但广义理解指的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类的丰功伟业。

(1)人格完善以圣人为最高追求,以君子为现实目标,在内圣方而,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2)完善的人格始终是与事业联系在一起,即外王,强调人生自强不息,在外王方而,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4修身的具体途径

4.1存养立志

儒家认为立志是道德修养中的重中之重,因为道德修养是使人保持本心。只有努力培养,就会使人有善性的,从而达到了圆满的境界。那怎么立志呢?立志必要树立明确目标,有明确的要努力的方向,好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儒家道德修养观中,其提到的道德修养所要达到最高的目标,其实就是提倡人们所立之志。而要取得的最大的目标,即最终实现理想的人格,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4.2自省忠恕

在儒家道德中修养方法有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自省。自省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他把能否坚持用自省这个办法来区别小人和君子。他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在儒家学说中,认为每个人都由可能变成圣人,而一切从实际重发一切从自己做起是最贴近最根本的办法。

自己反省推及到他人,在儒家道德修养中,用忠、恕是处理人际关系式非常重要的方法。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有类似的含义,结合两句话理解,应互为补充,使之更加完善镇密,所以,这就可以解释忠恕的内涵和要求。

两千年来忠恕仍是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个重要的修养方法。

4.3克己慎独

克己,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蕴含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在不正确的欲望、言行和冲动的言行上都应该保持克制的状态。在社会上要自觉地从视、听、行、言遵守社会功德与道德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学说认为只有提高克己的修养即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使全社会在发扬人道精神,也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实现一个理想的世界。这就是孔子关于克己的内容而提到慎独,《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君子就是在特别谨慎的凭自己良心去做事,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所以说慎独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中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也是情绪约束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建立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础之上,从而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修养方式,这也是道德修养方而的最高境界。这是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觉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从而体现出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4躬行践履

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自我修养是在特别强调改造思想的同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在艰苦的环境中去实践锻炼。从而达到完善的人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而有信,有一说一的态度。如孔子就告诫他的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他说什么,而应看到他的实际行动,并时刻要求学生要言行一定要一致。到了孟子时期,则进一步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他的意思是在道德的修养中身体力行只是一部分,自觉地去接受各种严酷环境下的锻炼和在挫折中的接受的考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经历过这些你的卓越的才能方可显现。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很多儒家学者把孟子的这一思想作为自我修养的标杆,它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供后人学习、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