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 州 花 灯 概 述
□赵峰军
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
内容提要 贵州花灯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地区及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是一种具有广
泛群众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和略具雏型的戏剧表演形式。
花灯音乐在音阶结构、旋律进行、调式调性的转换、衬词、衬句的使用,演唱形式和伴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源流 歌舞 灯夹戏 唱腔 曲牌 舞蹈
“贵州花灯”是流行于贵州省汉族地区及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
间歌舞艺术形式和略具雏型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
它和我国北方的“秧歌”、东北的“二人转”,南方各省的“采茶”以及云南、四川的“花灯”同属于一类型。
爱情生活、劳动生活是花灯最普遍的题材内容。
此外,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在花灯中也占有相当的分量。
人民对纯真、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歌
颂,对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懑与憎恶等思想感情,在花灯音乐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反映。
一、源流及沿革
(一)贵州花灯的历史源流
“贵州花灯”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来的流传和
发展,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关于花灯的起源,贵州各府、县志均有详略不同的文字记载。
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的《平越直隶州志》、《风俗篇》载:“黎峨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
为女子妆,双鬓低弹,翠翘金钗,服鲜衣半臂,拖绣裙,手提花兰灯,联袂缓步,委蛇而行。
盖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也。
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为十二
月采茶之歌,歌如“竹枝”,俯仰抑扬,曼音幽怨,亦可听也。
”在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重新修订的
《遵义府志》其中《风俗篇》上也对春节元宵唱花灯有类似的记载:“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新妆,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府仰,极态增姘,谓之‘闹元宵’。
其中所唱《十二月采茶歌》:‘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脚下等莺莺’,‘二月采茶茶花开,借问情侬几时来’。
音词清婉,莫详所自。
”
此外,《开阳县志》在原《志略》
(成书于一七八零年)的基础陆续增补(现为一九四零年成书的版本),在《风俗篇》中,除了记载灯的形状,并标出男角叫“唐二”,女角叫《懒大嫂》的称谓:“……花灯则纸札
灯作四方、六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
一人男妆,
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妆,持一扇,曰懒大嫂。
双双踏舞,曰跳花灯。
”
花灯究竟起于何时?南宋陆游有“微雨恼灯期”(注:元宵尝灯之期)的诗句。
说明唐、宋时元宵节张灯结彩,已成为汉族在春节期间,官方和城市居民普遍庆祝节日的风俗习惯。
根据清初成书的《平越直隶州志》及《镇宁县志》、
《兴仁县志补》等记载,花灯这种民间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明、清两代已在城市、农村全面盛行。
而在民族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也在流行。
据成书于一九三六年的《册亨县乡土志略》《风俗篇》载:“岁时,无论汉夷,俱多扮演春灯,唱游市镇,群相欢狂。
”
(二)贵州花灯的变化和发展
贵州花灯,若干年来受到封建社会势力的压制,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使这蕴蓄有极其丰富多彩节目的民间艺术,只能在民间流行,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九四九年冬贵州解放后部队文工团在全省各地表演“秧歌舞”,广大人民亲身感受和体会到党对文艺政策的伟大,从而也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就在贵州解放的第一个春节,全省城市及农村,都纷纷演唱起欢迎解放军的花灯。
这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从此象见了阳光,沾了雨露般的蓬勃发展起来,开始了它新的历程。
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花灯的曲调,填上新词,创编了不少花灯歌舞。
其中较突出的是遵义市编的《胜利花灯》。
一九五零年贵阳师范学院文工团为庆祝“五、四”青年节,第一次把花灯舞蹈排练成一、二十人的大型歌舞,并打破了原来“跳地灯”舞时不唱,唱时不舞的老套式,使花灯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形式。
一九五二年秋,贵州文艺演出团编写的大型花灯歌舞《五朵红花》第一次登上了贵阳的舞台。
这标志着花灯已从地上发展到舞台,从农村发展到城市,打破封建教条,体现了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二、花灯歌舞,花灯剧的唱腔,音乐曲,锣鼓牌子
(一)花灯歌舞及其唱腔
贵州花灯包括“花灯歌舞”和“花灯剧”两种形式。
早期花灯歌舞的角色,一般是一个丑角和一个旦角。
也有用两丑一旦、一丑两旦或两丑两旦的,但这种情况较少。
丑角叫“唐二”,旦角叫“幺妹”,也有叫“干哥”、
“干妹”的(大方县则把唐二叫做“武角”,幺妹叫“彩花娘子”,或叫“文角”。
独山地区把女角叫做“妈妹子”,是来源于花灯唱词中的“国母老娘装旦角,仁宗皇帝妆小生”的传说)。
演唱时,旦、丑均手持扇子、手巾,唱花灯调和舞蹈。
歌舞交错进行,唱时不舞(只走一般步子),舞时不唱,舞蹈动作同演唱内容也互无关联。
用锣鼓伴奏舞(因此,有的地方把花灯歌舞叫做“锣鼓转”或“锣鼓灯”)。
一唱众合(众合主要指后台与乐队参与合唱,民间叫帮腔),有时在场的观众也加入帮腔。
花灯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人们称它为“贺灯”或“元宵灯”。
也有一些地区唱花灯是为了“还愿酬神”,所以又叫“愿灯”,有时演出也延长至旧历二月。
贺灯及愿灯各有其固定的程式:
1、贺灯
贺灯又叫元宵灯,一般在旧历正月初二的白天,就开始向各家送“花灯奉贺”的红帖子,到了傍晚的时候,灯班的“灯头”和跳灯的演员,以及锣鼓伴奏人员一行十多二十人,手举“上元花灯奉贺”的灯笼如荷花灯、鱼灯、兔子灯、蝴蝶灯等等,锣鼓喧天地拥向已经接了帖的各家去玩灯。
玩灯节目的程式有:(1)说吉利,(2)盘灯,(3)报子,(4)说唐二,(5)请妹,(6)扫方,(7)幺妹梳妆,(8)参神,(9)唱灯,(10)辞神等一连串的节目,但不是每一项都必须进行,也可省去其中的一些环节。
如《红军灯》就只进行了三个环节:(1)盘灯,(2)说唐二,(3)玩灯。
2、愿灯
“愿灯”主要流行在黔南独山一带地区。
旧时的
贵州花灯概述
独山村中“许愿还灯”这一风俗很普遍。
“愿灯”多为病愈,生子或发财后酬谢神灵之意。
“愿灯”的演唱会程序繁复,大致为:(1)开坛发灯,(2)贺主人,(3)扫堂,(4)拜家神,(5)采茶,(6)辞神,(7)参土地,(8)踩门户,(9)盘灯,(10)开财门,(11)拜台,(12)踩新台,(13)打头台,(14)唱正戏,(15)花灯拆台,(16)造船,(17)回坛等。
贺灯和愿灯的歌舞部分的唱腔,数目有几百个之多,除了一些带迷信色彩的内容外,经常用的唱腔多为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性较强的曲调。
如:《采茶》
(石浪记录
)又如:《五更》、《拜年调》、《四季调》、《梳妆调》、《绣调》、《送郎》、《上茶山》等等。
(二)花灯剧及其唱腔
花灯剧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
各地叫法不同,在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即跳完花灯歌舞之后又接着唱小折子戏,或剧中带有歌舞的场面等,独山一带则叫“台灯”,即上台演唱的花灯,其内容都属有情节的大剧或折子戏。
1、唱腔
用于花灯剧中的唱腔,有略具雏型的板腔,曲牌(独山叫“花调子”)两种形式。
板腔的板式单一,只是用若干上、下句反复之后用“收腔”(其它地区也叫“放板”或“放腔”
)结尾。
因此它的唱腔叙述性强,多用“过门”渲染气氛。
例《出台调》
:花灯剧中,属于雏型的板腔有一百多个调子,常用的是:《出台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等等。
曲牌(花调子)也有几百首,常用的有:《四小景》、《苏州姐》、《光荣花》、《山茶花儿》、《月调》等等。
例:
《四小景》《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 第3期
曲牌体唱腔抒情性强,曲调优美,多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情。
(三)音乐曲牌
音乐曲牌是花灯中用来出场、结束、动作伴奏的,独立性较强的音乐组成部分。
音乐曲牌和名称各个地区不同,按同名的曲牌给以归类,大致有二十九种曲牌名称,列表如下:
曲 名流行地区曲 名流行地区
夺 头独 山过 板独山、安顺
一板头独 山小调过板独 山
二板头独 山观音忏独 山
三板头独 山起 板安顺、沿河
大板头
独 山行 板安 顺平板头独 山行 程普 定五捶锣独 山耍 板印 江六捶锣独 山满江红印 江
游 台独山、普定、印
江、德江、沿河
落地金钱印江、德江
大开门印 江扫花台印 江
小开门印江、安顺、独
山
筛茶调印 江
工字调独 山禄位高升印 江阴二簧(哭板)独 山大过门印 江
阴二簧独 山
扫 板独 山
各种曲牌的用途不同,如“大板头”和“起板”用于出场,身段接唱,“游台”用于思考问题、回忆、旦角游园等,“大开门”用于结束和欢迎等盛大场面,“小开门”、
“过板”用于旦角梳妆、家务等情绪欢快活跃的场面。
例:“过板”
(四)锣鼓牌子
花灯锣鼓用于花灯歌舞及花灯剧中,它与花灯音乐曲牌融为一体,是花灯音乐的组成部分。
花灯锣鼓牌子,按归类统计约有五十六种。
部分列表如下:
牌子名流行地区牌子名流行地区
一条龙独山豆水雀德江
耍锣独山倒流水印江
三六九独山一柱香印江
硬十捶独山小僚子印江
扑灯蛾独山硬三番印江
倒板独山望天香印江
半边月独山红绣球思南
冲天炮独山金银调思南
雁拍翅独山、印江、思南下河调思南
马上弦独山
流子独山
贵州花灯概述
双剪刀架遵义、德江长路引遵义、德江单剪刀架遵义旬子颠遵义
、印江剪刀架遵义、印江佚名印江、思南凤点头印江、思南董巴郎印江、思南乱捶印江、思南牛擦痒印江、思南纱帽头德江红绣鞋
德江
各种锣鼓牌子用途也均不相同,如“三六九”用
于行路,开场,“雁拍翅”用于闹台,“剪刀架”和“交扇”、“茶花拔”用于舞蹈等。
例:“交扇”:三、花灯舞蹈
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舞蹈与歌唱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几百年来,在比较简单的男、女二人对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丰富的花灯舞蹈动作。
在步法、手式、耍扇、耍帕、身帕、身段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分别简介:
1、舞蹈步法
男角的舞蹈步法有:镖步、碎米步、叉步、矮步、二步半、跳步、小叉步等。
女角的舞蹈步法有:二步半、叠叠步、磨步、碎步、梭步、转步等。
2、舞蹈手式
男角的舞蹈手式有:兰花手、浪手、六手、盖手、大转手、挽手、交叉手、箭手、拐子手、花手、连环手等。
女角的舞蹈手式有:大园手、花手、内翻手、兰花手等。
3、耍扇
男角有:收扇、兰花扇、前后翻扇、盖扇、大小花
扇、蝶扇、立扇摇扇等。
女角有:测压扇、扑蝶扇、收扇、大小扇、摇扇、夹
扇等。
4、耍帕
翻帕、缠帕、园卷花帕等。
5、门斗转、犀牛望月、犀牛擦痒、岩鹰闪翅、黄龙
缠腰、栏杆格、鲤鱼标江、边鱼上水、双套金钱、蚂蝗伸腰、扫地莲衣、双凤朝阳、双狮抢球、内外合花等等。
四、结 语
贵州花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
在各种类型的曲调中,既有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和欢快活泼的舞蹈歌曲,还有适于表现不同戏剧情绪的略具雏形的板腔音乐。
花灯音乐在音阶结构,旋律进行,调式调性的转换,衬词,衬句的使用,演唱形式和伴奏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
独特的表现方式。
深入学习和探讨其中的艺术规律,不仅对花灯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专业音乐创
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