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通路网中最优路径算法的道路权重选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4所示,其中蓝色E点和红色,点为两个中间 点。很明显,AF的绕行指数接近为1,而ADCE的绕行指
数接近为3,那么只要ADCE的平均速度不大AF的3倍, 那么AF的可达性比ADCE的可达性要大,所以算法最终
会选择F点作为中间节点,而不是ADCE节点。
6 总结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到,以可达性为道路权重的
而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最优路径算法忽视了 城市路网层次机构,偏重于出行者需求的局部最优化, 没有考虑到城市路网的全局负载均衡。选择通行能力
不
同 层 次
道 路
使
用 距 离
图3理想状态下的出行距离与道路使用状况示意图
为道路权重没有考虑到起始点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无论出行者行驶距离或远或近,均尽量在通行能力大 的道路上行驶,从而加重了原本已经拥堵的城市快速 路和主干线的负担,而次干道和支路则是利用率不足。 这样的导航系统和出行者信息系统也失去了其平衡城
[收稿日期】2009—06一18
[作者简介]自尘(1984一),男。安徽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 据挖掘,管理过程优化。
54/CHINA MA NAG日程小盯小JFoRM.A刀oN亿ATloN
同时能够对城市路网起到全局负载均衡的作用。
2 Dijkstra算法简介
Dijkstra算法是由E.W.Dijkstra于1959年提出的 一个最短路径算法,也是目前公认的求解最短路径问 题的最经典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用逐点增长的方法 构造一棵路径树,从而得到从该树的根节点(即起点) 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优路径。其基本原理是:…
(1)忽视出行者能耗(出行距离远近)损失; (2)缺乏城市路网全局负载均衡能力。 因此,本文以较为经典的Dijkstra算法为通用最短 路径算法,解析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最优路径算 法产生以上两个缺陷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道路权重 的选择应考虑城市路网的可达性,在算法中引入路网 可达性的概念,从而使算法兼顾出行者的能耗和时耗,
(1)从起点出发,遍历所有直接连通节点,将其中 权重最大的节点作为中间节点;
(2)扩展出该中间节点的所有后续节点,并遍历该 中间节点的所有直接连通节点,并修改其他节点在加 入该中间节点后距离起点的距离;
(3)选择出权重最大的节点,将其加为中间节点, 并修改其他的中间节点;
(4)循环执行第(2)、(3)步,直至找到终点。 .由此可以得到按权重递增次序排列的从起点出发 经过各中间节点到达终点的最优路径序列。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Dijkstra算法首先寻找道路 权重最大的节点,以后中间节点的道路权重顺次递减。 那么如果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该算法会首先找到 起点周边通行能力最高的道路,然后顺次扩展。
通过这个Dijkstra算法实例可以看到,以通行能力 为道路权重的最优路径算法在对近距离的两点寻径时会 “舍近求远”。即选择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时,算法单纯 以时耗作为出行者选择的要求,忽视了出行者能耗的需 求,给出行者规划出一条行驶速度快但是绕远的路途。
两 X
i
I —』————一 某小区l
} 瓦J
I
-B 1 c{
I日
I
i
图2 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搜索范围
3.2缺乏城市路网全局负载均衡能力 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络由不同等级的道路组成,不
同等级的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功能要求均不相同。只有 整个城市的交通负载根据出行者目的的不同,均衡分 布在不同等级的道路,这个城市的路网才能得到最有 效的利用,道路交通才能达到均衡的状态。很多城市 交通拥堵问题都是由于城市路网负载不均衡引起的。 而导航系统和出行者信息系统作为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的一部分,应当起到均衡城市路网负载的作用。
。
市交通路网负载的意义。¨’ 4城市路网可达性
综合上述缺陷,可看到其主要原因是以通行能力 为道路权重忽略了能耗和时耗的综合指标,从而出现 了“舍近求远”和“局部优化、全局失衡”的现象。为了 弥补这些缺陷,在此引入一个新的综合指标——可 达性。
Hansen于1959年首次提出可达性的概念M’,将其 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间相互作用机会的大小,并 利用重力方法研究了可达性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 系。之后,城市规划、交通地理等领域的专家相继对此 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可达性这一概念 所要表述的是路网中任意点之间通达的可能性及难易 程度,是基于能耗和时耗的综合评价指标,这两点又与 路网的机动性和绕行指数相关。 4.1机动性
Dijkstra算法通过引用时耗和能耗的综合指标——可达 性,规避了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最优道路不合理 缺陷。
以可达性为道路权重也考虑到了出行者的行驶距 离。如果出行者的出行距离较远(如城间出行),起讫 点之间直线距离长且可选择路径少,绕行指数会比较 低,从而算法会更多地考虑出行者时耗需求,将出行者 诱导在通行能力更高的道路上;如果出行者的出行距 离较短,起讫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短且可选择路径多,绕 行指数会比较高,从而算法会均衡出行者时耗和能耗 的需求,将出行者诱导在通行能力较低的道路上。因 此以可达性为道路权重也起到r一定的均衡城市路网 全局负荷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道路功能等级分类方法采用国标《城市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道路分类法,将城市道路 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城市交通网络 中,机动车总要通过选择不同层次的道路来完成一次出 行。理想状况下,城市网络中各等级道路的使用情况如 图3所示。短距离出行应优先采用次干路和支路,长距 离出行应选择主干路和快速路。即次干路和支路的主要 功能是为短距离出行和中长距离出行集散服务;主干路 和次干路的主要功能是快速输送中长距离客货流。怛。
主要参考文献
图4两个中闻节点的可达性道路权重比较
[1]杨兆升.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 路设计规范cJJ37—90[s].1990.
[3]郭继孚.从行车路径看城市路网功能结构问题——以北京市为 例[J].城市问题,2007(6).
[中图分类号]C931;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5—0054—03
1引 言 在交通路网中,两点间最优路径算法的优劣主要
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所使用的通用最短路径算法 和所选择的道路权重。通用最短路径算法是最优路径 选择的搜索工具,决定了如何在庞大的路网数据库中 找到最优(或者最满意)的可行路径。道路权重则是最 优路径选择的搜索指标,它的标定决定了通用最短路 径算法搜索的依据。所谓最优路径选择就是使用通用 最短路径算法搜索道路权重最高(或者局部最高)的可 行路径。因此,通用最短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最优 路径选择的效率和优化度,而道路权重直接影响到最 优路径选择的合理性。
3选择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 本节以Dijkstra算法为通用最短路径算法,解释在最
优路径算法中选择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时的两个缺陷。 3.1忽视出行者能耗损失
本文利用某应用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Dijkstra 算法的寻径软件,演示该算法在面对同一小区内距离较 近的两点时,所得出的最优路径。
从图1中可以看到,某小区是一正方形区域,四角 分别为A、B、c、D四个点。小区四边有4条道路:其中 AD和DC是主要道路,通行能力较强,但绕行距离较 远;AB和BC路段则是连接路网不同小区的次要道路, 通行能力较弱,但很明显起点和终点都是在一条A占线 路附近。从图中起点到终点,该软件给出了走AD—DC —C8的最优路径,很明显该最优路线并不合理。
2009年8月 第12卷第15期
中 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lnformationization
Aug.,2009 V01.12.No.15
交通路网中最优路径算法的道路权重选择
白尘
(北京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 北京100083)
[摘要]在交通路网中,寻找任意两点间最优路径是出行导航的基本功能。除了最优路径算法自身性能外,道路
上述可达性定义把道路交通的固定设施和移动工
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映可达能力的同时也道出了
路网的机动运行效率和结构的合理性。例如从60 (km/h)/1.2=50(km/h)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50
km的距离需要lh的路程,车速利用率中等但会有10 km的绕行,而50(km/h)/1.0=50(km/h)中的速度
(2)
式中,§为绕行指数,反映路网的直达性;S为两点
间的运行线路长度(km);D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km)。
万方数据
数据分析
4.3可达性
可达性反映的是路网的交通可达能力,它应当定
义为单位时间内可实现通达的直线距离,在数值上等 于行程速度与绕行指数之比。
C^=D/t=v/多
(3)
式中,C。为可达能力(km/h),是可达性的量度。
其中,研究人员普遍关注所选用的通用最短路径 算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已有多种优秀的最优路 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A‘算法等。但是, 研究人员常常忽视了道路权重问题,提供给出行者的 道路权重选择没有贴近出行者的实际出行习惯,并不 能真正满足出行者的需求。
在现有的静态驾驶导航和出行者信息系统中,普 遍选择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所谓通行能力是指两点 间行驶路径的平均通行流量,如果出行者所行驶的道 路平均通行流量最大,就意味着出行者能够以最短的 时间到达终点。这是一种以时耗为优先衡量标准的最 优路径算法,贴近于城市出行者的出行特点。但是以 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所得出的最优路径有以下缺陷:
万方数据
数据分析
图1软件对同一小区内近距离两点之间所得出的最优路径
Dijkstra算法首先将起点绑定到最近的AB道路上, 同时在绑定点的直接连接点中搜索与起点间通行能力最 高的节点,自然会把AD线路上的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并
沿着AD线路扩展搜索,因此最终会沿着此一∞线路
找到终点。图2展示了该算法的遍历点范围。在图2中 可以看到,该算法虽然在起点周围遍历了AB线上的点, 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行能力更高的AD线上的点。
虽然较低,但却具有相同的可达能力,且又为直线最短 路径,能耗要小于前者。这个定义是把时耗和能耗统
一起来的可达性表达方式,是已有可达性概念的本质 反映,是较为理想的路网可达性定义。"o
5选择可达性为道路权重
可达性概念也可以作为道路权重的选择之一。如 果将道路权重换为可达性定义,则一个节点距离起点 的道路权重取决于该点与起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与时间 之比,也是平均速度与绕行指数之比。
道路权重是最优路径算法的搜索指标,它决定了 最短路径搜索的趋势方向,与所选用通用最短路径算 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达性对于其他通用最短路径 算法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笔者尚没有验证在其 他算法中也能实现相当的效果。
虽然以可达性为道路权重具有以上优点,但是在 实验中发现,其没有完全规避掉高通行能力的问题,它 仍然会搜索大量的高通行能力中间点,因此其效率仍 较低,因此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简单比例系数,以减小通 行能力在道路权重中的比例,从而减小算法的搜索范 围,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
பைடு நூலகம்
权重的选择也直接决定了寻径结果的优劣。现有最优路径算法通常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其可能导致不合理的
寻径结果,同时也不具有全局负载均衡的能力。因此本文以Dijkstra算法为例,引入可达性概念作为道路权重,从
而弥补以通行能力为道路权重的缺陷。
[关键词]Dijkstra算法;道路权重;通行能力;可达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5.017
4.2绕行指数
绕行指数是指两点之间的运行线路长度与其间的
直线距离之比,它反映的是两点之间运行线路的绕行
程度。通达点之间的到达是采用某种交通方式以一定
的行程速度在可行线路上完成的,该线路是否合理,是
否为最短路径,只有用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来比较衡量,
绕行指数越小,两点之间越接近于直线连接,损耗
越小。
§=S/D
机动性反映的是交通的快捷程度,它要求城市道 路体系要保障一定的速度服务水平,用行程速度来量 度。路网所提供的服务车速越高,表明它的机动性越
好,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越长,可达范围
愈大。
E=S/t
(1)
式中,K为行程速度(km/h),是机动性的度量,.s
为行驶道路长度(km),t为行程时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