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酿溪镇第一完全小学丁存亮
首先在这里感谢领导和各位同行对我的信任,感谢大家给我在此交流的机会。面对经验比我丰富的领导、同事,在这里我只谈一些自已对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些思考及体会。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方法。
一、课前预习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预习是指上课前让学生先自学一下新课的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所握新知识。但很多老师可能会认为新课前让学生预习,会给后面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带来负面的影响,整个教学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从长远看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至关重要的。“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预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但在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段的学生,要真正发挥预习的功效并不容易。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教师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不要匆匆地看一遍就算预习了,要静下心来多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与哪些知识有联系?
2.将要用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3.试试用预习的内容解决课后的习题。
4.有不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个记号,以便上课时做为重点听讲内容。
分母相同比分子,
分子越大值越大。
分子相同比分母,
分母越大值越小。
三、诱错教学
“诱错”就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识失误或思维误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陷阱”,让学生“碰壁”。碰壁后,学生的错误充分曝光,促使学生在自查自理中为之一震,起到强化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如在教学《除法竖式》,我在课前板书好下面四道算式。请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四道竖式,请学生判断竖式的对错。学生的判断往往是全对,然而老师却在前面的三道竖式后打勾,而在最后一个竖式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叉。
师:看到这个大红的叉,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除法竖式应该怎么样列呢?
师:有的同学可能已经会列竖式了,请他当个小老师和老师一起介绍除法竖式怎样列。
根据迁移的规律,一般学生都会认为除法竖式和加法、减法、乘法竖式差
8 ÷ 4 2
9 × 8 7 2 8 9 –5 8 3 1 4 5 +2 6 7 1
不多。而自己的认知与这个大红的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产生了“为什么除法竖式这样列是错误的?除法竖式应该怎样列”的疑问。
四、课堂教学应简约化
㈠目标预设:简明实用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方向。然而课改以来,我们经常走入误区:教学目标的预设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一直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面俱到。看似完整,实际上是根本无法落实。
如,曾看到三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下称预设一)
1.知识与技能:⑴结合生活情境及实践活动,认识角、会分辩角、初步
掌握角的基本特征。⑵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⑶会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
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乍一看,目标预设得很全面,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培养感情,应有尽有。但仔细一想,一节课才40分钟,真的能实现那么多的目标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达到,难道现在一节课就会达成吗?
如何通过教学,有效整合数学教学目标,让目标能够既简明又实用,这是我们必须思考问题。能否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改为:(下称预设二)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搭、折、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在创
造角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并欣赏生活中的角,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行
比较之后,我认为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在目标预设中,应该力求:
1.简明扼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备
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目标预设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指向明确。
2.相互融合。
课改以来,因为被要求追求“三维目标”,公开观摩课更是如此,感觉不写上去就会落下个理念落后的名声。然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尤其是隐性目标,更是渗透在知识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中,当我们人为地割裂时,只会不成体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必盲目求全。
3. 切实可用。
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泛化的目标必然会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目标设计除了清晰、简明扼要外,还应切实可行。通过教学,我们究竟要达成什么?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在目标中表述清楚。
㈡情境设计:简明有效
一位数学老师执教一年级的《比多少》。课伊始,老师呈现课本的主题图,并且讲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大概内容是“森林里盖房子,大家去帮忙搬东西”,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然对于搬东西的印象就极其深刻了。随后,老师总结出4只小兔子搬4块砖,一个对一个,同样多,刚好搬完。接着,老师提
问:“现在小猪要搬木头了,小朋友仔细看图,它能把木头搬完吗?”问题一问出,学生立刻举手,踊跃回答。
生1:小猪能搬完的,小猪力气大,一头猪手里拿一根,肩上扛一根就行了!
生2:老师我有办法,小猪每人搬1根,大猪搬2根不就可以了。
生3:老师,只要搬得最快的那头猪回来再搬一趟就可以了。……
全班哄堂大笑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到底小猪能不能搬完这4根木头”的问题,久久不能平息。而这样的讨论与我们的课堂越行越远了,与教学目标无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一想,课的开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就过于复杂:既然是小动物搬木头,那就不能误导学生从“能不能搬完”这个问题上思考了,也难怪学生会围绕这个问题纠缠不清。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新生来说,哪记得那么多?学生当然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回答了!其实,如果把老师的提问改成:小猪和木头是同样多吗?指向性就非常明确。学生就不会出现与目标无关的回答了。正因为老师所追求的复杂多变、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才出现这一幕。这样看来,我们是不否应该扬弃形式的、删去复杂的,追寻那种深刻的“简约”。
㈢环节设计:简约朴实。
如果说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那么环节就是课堂的“骨架。然而,环节复杂、程序繁多的情况现在还是充斥着课堂。为了让课堂与众不同、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许多教师对于课的导入部分总是冥思苦想,希望“招数”能出人意料。于是有的老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拍一段录像,其实看图片就能解决问题。有的老师会在导入部分讲一个长达几分钟的故事,其实内容与本节课知识